讀書筆記:白修德《追尋歷史》2018年第25本書

讀書筆記:白修德《追尋歷史》2018年第25本書

這本書是白修德自己一生的回憶,也是20世紀的歷史。

第一部講了他小時候,以及求學之路。他生長在波士頓,父親是個貧窮的律師,一家人住在他外祖父母家。但是要交房租。他一方面受到猶太宗教的影響,一方面又受到美國文化的薰陶。十六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了,然後就是美國經濟大蕭條。他媽媽靠領救濟金養育一家五口人。他一邊打工一邊完成學業。他在哈佛遇到和中國的緣分,學習中文和歷史,並且遇到費正清教授。他畢業後,帶著別人送的舊衣服,費正清教授送給他的一臺二手打字機,踏上前往中國的路。

第二部就是關於中國的部分。他寫到戰爭,大饑荒,蔣介石。他為河南大饑荒做出的貢獻,我想真的是很了不起。還有一段寫到他和周總理的過往,讀起來很感動又很有趣。他對周總理的評價非常非常高,雖然後來他們斷了私交,他仍然對他充滿了崇敬。

他在中國三年,他那時候並不知道歷史的意義,以及政治,戰爭的複雜。之後他認識了《時代》的創始人魯斯,並且和他一起回到紐約,正式開始自己的記者生涯。一年後珍珠港事件,他又被派往亞洲。那些年他應該是很成功的記者,功成名就。他和魯斯之間,因為共同熱愛中國而建立了感情,魯斯對於他亦師亦友,也幫助他進入美國上層社會。

讀書筆記:白修德《追尋歷史》2018年第25本書

轉折點是史迪威對蔣介石的不滿,想取代蔣介石,用美國的方式重組國民政府。結果失敗離開。這時候白修德前往延安,可是他卻把採訪毛澤東的內容透露給了赫爾利,於是共產黨覺得他這是背叛,而美國政府則指責他是“失去中國,另中國赤化”的責任人之一。他因為之前對大饑荒的報道惹怒了蔣介石,又因為政治立場和魯斯有了分歧。他回到紐約,開始把自己的筆記整理成書,並且徹底離開了《時代》。

他的書出版並且暢銷,他有了錢,買了輛車,開始環遊美國。但是他也因為這本書被標定為左翼作家,而美國的共產黨和他在中國認識的那些人完全不同。他事業不順,錢也所剩不多。

第三部,他帶著新婚妻子來到歐洲,見證了歐洲經濟復甦。第五部他回到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電視的普及,黑人與白人的矛盾,科技經濟的發展。這中間他經歷了很大的打擊,也困惑,去寫過小說,後來又迴歸到政治寫作。他對肯尼迪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最後他寫到“在肯尼迪之後,我不會再將誰看作英雄。我自己的人生中關於美國政治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太多太多的細節讓人感動。戰爭的殘忍,老百姓的生活。很多時候他身處歷史中心,可是當時不見得懂,很多年以後才明白歷史的意義。

讀書筆記:白修德《追尋歷史》2018年第25本書

書摘:

1.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善良紳士的人,但此刻,他衣衫破舊,孤獨絕望,身上唯餘身為學者的那一絲驕傲。

2.宗教之所以存在,是人類努力在解釋自己為何闖入這世界,如何闖入這世界,是誰為了什麼目的將人類放到這裡,而那個目的要如何實現。

3.就在這時,我的生活遭逢鉅變,1931年6月,我父親去世了,與此同時,另一場教育突然而至,這場教育是我那一代的所有人,無論男女,都未能倖免的。它讓每一個人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負責教這堂課的老師就是大蕭條。

4.(費正清)他在信中寫道:“推動他們的有時是武力,但更多的是對武力的恐懼,比對武力的恐懼還多的,是理想。”

5.舊上海的魅力並非源自它灰褐色的建築,著名外灘的龐大建築群以及空中輪廓線,而是源自那消失已久的驕奢淫靡與無言悲傷的鮮明對比。

6.重慶巷子裡的居民一如往常地生活著,對於時代的改變沒有什麼反應,他們的習慣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改變的,就像戳一下才動一下的動物一樣。

7.我滿心都是難以抑制的憤怒,迫切想要將該報道拿給蔣介石看:我就像瘋了一樣四處跑,大喊著“老百姓要死了,老百姓要死了”。

8.我戰時在遙遠的亞洲憎惡著納粹,從基因上,從意識形態和從愛國主義上,都憎惡著納粹,而現在看過了奧斯維辛,我突然有了一種討厭所有德國人的本能衝動。

9.恐懼,而不是希望,才是政治最大的線索。

謝謝你來看我,我們一起看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