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你像繁星闪烁


福垊感觉皇太极在夺权上简直就是李世民附体,甚至说在残暴奸诈上较唐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庶出的皇太极,非嫡非长非最贤,却能三下五去二秒代善,逼杀阿巴亥,尽除三贝勒凌迟三姐。手段高超,心狠手辣,而逼杀阿巴亥这段最为轻松,可遗祸最大——多尔衮也李世民附体,差点让没让康熙大帝历史上闪亮登场。福垊这就同大家回顾这段历史,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我们阿巴亥三子为什么不反抗?


为什么逼杀阿巴亥?一石三鸟夺嫡复仇!】



民间有语灭清朝者叶赫那拉氏,然而兴清朝者依然是叶赫那拉氏。没错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叶赫那拉.孟古哲哲,14岁就嫁给了老大爷努尔哈赤。但后来有个12岁的萝莉也嫁给了老大爷的努尔哈赤,这12岁的孩子后来居上,并且一连为汗王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错,她就是本文的主人翁阿巴亥。阿巴亥美了美了,努尔哈赤醉了醉了。失宠的皇太极的母亲郁郁而终。



皇太极一直在思考这个样一个问题。我什么都不如别人,也没同母兄弟,怎么才能战胜牛逼的兄长,压制蠢蠢欲动的弟弟,并且为母亲报仇雪恨呢?女真的规矩依然是父死子继,连大妈级、御姐级、小妹级的后妈都要继承。莽古尔泰的妈妈衮代、多尔衮的妈妈阿巴亥都跟代善关系密切,最终被皇太极发现,并蛊惑小福晋告状,加上代善处理家庭纠纷不公正还手刃了妻子。于是代善的太子位黄了,衮代、阿巴亥也就被惩罚了,都是以贪腐的名义,毕竟儿子给老子戴绿色高帽,必须保密,丢不起人啊!努尔哈赤甚至在气头上还说了句“我死了,也要你(阿巴亥)陪我”。而莽古尔泰一激动,杀母邀宠,叫你邀宠,皇位黄了吧。

然而,阿巴亥只比皇太极大两岁,这个世界主要看脸。好吧,也叫看气质。不久又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就担心阿济格与他争位。父汗生前把正黄旗都让给阿济格了,死后又将镶黄旗让给了多铎,要知道两黄旗可是汗王才能拥有的。皇太极和代善等就以父汗生前有令为依据,逼迫阿巴亥自杀。代善逼迫是因为阿巴亥耽误了他的前程,通过坚决支持,撇清传言。多尔衮逼迫目的有三:1、恶心打压代善,同时也给莽古尔泰一个下马威(衮代也这个原因被休的),巩固自己的太子位2、为母亲报仇,叶赫那拉氏之死,与阿巴亥有关。3、削弱和震慑阿济格三兄弟。

【阿济格为什么不报仇?】




此时,阿济格和多铎两个各掌一旗。22岁的阿济格和多铎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啊?福垊曾经说过,千万不要跟汗王讲道理,你讲道理会死得很难看的。有能力你就狠,没能力你得忍。很显然阿济格和多铎两人旗兵马是打不过代善的两旗鱼皇太极的一旗呢?更何况还有他旗尤其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支持皇太极呢!

再说了,多铎才13岁,13岁的孩子能统兵打仗吗?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才能有恃无恐地逼死阿巴亥,如果他们敢反抗,那么三兄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此时多尔衮才15岁,而豪格都18岁了。也因为阿济格的正确选择,招致了多尔衮多铎的愤恨。其实阿济格不反抗还有一个因素,他的能力不行,能做到自保和保护弟弟们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福垊多说一句,这事跟刘玄杀刘伯升一样,刘秀是不能同更始帝讲道理的,一讲必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欺人孤儿寡母,天道轮回母子泪】

努尔哈赤薨后,皇太极代善他们欺人孤儿寡母,逼死阿巴亥威慑三兄弟。这就造成了三兄弟的仇恨,尤其是多尔衮和多铎,这两名小兄弟。他们一直想着报仇报仇,而阿济格知道自己能力不行,感觉自保就很不错了。当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也就欺他孤儿寡母了!虽然豪格年龄比多尔衮大,但他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从资历到能力都不是,大概就应了那句逆境成才的话吧。






逼死了豪格后,多尔衮要报仇,非礼嫂子,欺压侄子,职务不停地升。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再下去要么是皇父要么是父皇了。恰逢此时,多尔衮暴毙,就是这样了顺治仍满足了多尔衮生前的愿望,追尊他为皇帝,庙号清成宗。而阿济格试图接多尔衮的班,被顺治发现处死!若非多尔衮暴毙,怕是皇位真要来到多尔衮这一支来了,自然也就没有康熙大帝什么事了!当初皇太极以为处死他们的母亲就没事了,谁知道少年心中的愤怒和烈火,也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谢谢大家。


福垊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在逼杀老爹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时,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且此时,大儿子阿济格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杀(剧照)


如果说多尔衮、多铎年当时纪尚小、无能为力,那么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满人历来敬重老人、重视长辈,何况那是自己亲妈将被人逼死?


我这么说吧,阿巴亥三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临终遗命”之名,下有皇太极势力集团强大威慑。想反抗?名义上和实力上,都站不住脚。


虽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实力和威望区别太大。我先来说说这个厉害的皇太极!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要大,且久经战场、威望甚高,是后金国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贝勒。


皇太极善于权谋,文武双全,能力和手段在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最为出众,且皇太极在宗室拥有强大号召力!老汗王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只能按照后金国习俗,由诸王议政推举制,共同推举一位接班人。


大贝勒代善,起初是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最激烈的劲敌,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酱酒、看看热闹,根无力与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这两个强大对手竞争。


起初多尔衮(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也有争夺汗位之意,但最终发现只能被众贝勒一起群殴....

大贝勒 代善(画像)


大贝勒代善,因与老爹努尔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奸情睡到一起。(准确说是,还没等努尔哈赤死,俩人上床了)。


努尔哈赤想,你要给你爹我戴绿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说过我死后把阿巴亥给你,但不是现在!加之代善毒杀自己后妻等很多事情,让努尔哈赤很不满意,这样的人怎么配当后金之主呢?随后代善被剥夺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后来,代善放弃了争夺汗位,通过利益交换,转而倒向支持皇太极。



所以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在众贝勒的拥护下,坐上了后金大汗之位!随即,皇太极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势力的存在,始终担心阿巴亥会立自己儿子多尔衮,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


毕竟,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是一个有谋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于皇太极,且阿巴亥家族势力也经营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极联合众贝勒,形成强大势力,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众势力群殴了。


阿巴亥儿子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皇太极军事联盟相抗衡,简直小巫见大巫。多尔衮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众人逼着上吊而死。年幼的多尔衮及弟弟多铎,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说这确实是“努尔哈赤遗命”,说努尔哈赤依恋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边也要最爱的女人陪伴。我想说,是真是假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众人共同利益的强大驱使下,也会把它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太极等众贝勒势力,在逼杀大妃阿巴亥时,阿巴亥的儿子们并不知情,待到知道后,阿巴亥已经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实,就算多尔衮兄弟在场又能怎么样?母亲阿巴亥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们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极恐怕不只是杀阿巴亥了,就会斩草除根了。毕竟是阿巴亥的惨死,还是让皇太极动了那么一丝恻隐之心。



峰子奇观


努尔哈赤一死,以皇太极为中心的“四大贝勒”就逼着努尔哈赤生前最爱的大妃(相当于皇后)阿巴亥殉葬。彼时阿巴亥最有出息的儿子多尔衮只有十五岁。

说起来,阿巴亥就是人殉制度与新政夺权的牺牲品,她虽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无奈他们都还太年轻,三人的势力加起来也不及“四大贝勒”中的一个。先来看看阿巴亥传奇的一生。

阿巴亥是乌拉部的公主,乌拉部曾联合九大部落攻打建州女真,后被努尔哈赤虐打,元气大伤,乌拉部为了不被女真所灭,将十二岁的阿巴亥嫁给四十三岁的努尔哈赤,实际上努尔哈赤的妻妾多数都是这样的政治联姻得来的。

老少配的一大特色是大叔会特别宠爱小很多的女孩子,况且阿巴亥不仅有倾城容颜,更极为聪慧,成了努尔哈赤的心尖尖上的人,并在两年后成为努尔哈赤的大妃,大妃即为正室,就相当于皇后身份。

阿巴亥十六岁那年生下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后又生下第十四子多尔衮和第十五子多铎,成为努尔哈赤后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即便阿巴亥的叔父、乌拉部首领布占泰因为“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而与努尔哈赤公开决裂,致使努尔哈赤灭了乌拉部,阿巴亥依旧稳坐大妃之位。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阿巴亥措手不及,阿巴亥善妒的性格让她与努尔哈赤的妾室关系紧张,1620年,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阿巴亥与代善行苟且之事。根据后来努尔哈赤的处置,此事应为事实,但其中有没有皇太极的身影就不得而知了。按照后金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续娶父亲的继室,努尔哈赤有在百年后将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的意思,但那是死后的事。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私下里接触,这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努尔哈赤查明事情的原委后,为了顾全颜面,将阿巴亥以私藏金银的罪名离弃。并禁止阿巴亥与任何人接触。

但阿巴亥不仅仅是后宫里的女人,她还是一名政治家,她出色的政治能力让努尔哈赤离不开她,一年后,努尔哈赤占领辽阳,阿巴亥重新做了大妃,与努尔哈赤并肩作战,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还在南征北战,在对明朝作战中身负重伤,待伤势稍好后又去攻打蒙古,最终身体每况愈下,已是回天乏术,于是努尔哈赤命人请大妃阿巴亥到浑河见面,两人见面后曾经密谈过,至于说了什么不得而知,有说努尔哈赤想让多尔衮继位,但不足为信,就当时阿巴亥一边的势力来说,根本不足以顺利继位,如果努尔哈赤想让多尔衮继位,必有一番筹谋和托付,但这些显然都没有。几天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闯进阿巴亥的后宫,逼迫阿巴亥殉葬,理由是努尔哈赤留下遗言“

俟吾终,必令之殉。”指明让阿巴亥殉葬,他们只是执行命令,阿巴亥试图反抗,毕竟她才三十七岁,而她的三个儿子都还年轻,还需要她的谋划,但很显然,皇太极不会容许阿巴亥留下来,最后,阿巴亥不得不自缢身亡,连同努尔哈赤的两个小妾成了努尔哈赤的殉葬品。

不得不说明清时期重新实行的人殉制度给了皇太极正大光明的排除异己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人殉制度,皇太极还要花费心思来对付阿巴亥以及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那么,在阿巴亥被逼迫殉葬的时候,她的三个儿子为什么没有阻止呢?

说白了,就是政治势力的不对等。

四大贝勒是谁?大贝勒为努尔哈赤的次嫡子代善、二贝勒为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三贝勒为努尔哈赤的嫡五子莽古尔泰、四贝勒为努尔哈赤的庶八子皇太极。

其中在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被处死后,代善一度被立为太子,领正红旗和镶红旗,为四大贝勒之首,曾立下赫赫战功,只是后期因为虐待儿子的事情被努尔哈赤得知,剥夺了其太子之位,后又与阿巴亥弄那么一出,代善离继承人的身份越来越远,但其势力不可小觑。

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虽势力不弱,但毕竟被努尔哈赤所防备,与太子之位无缘;莽古尔泰也是个人物,没少立战功,但急于表现,以至于杀死自己的母亲(此事存疑)被努尔哈赤所不喜。

皇太极以庶子身份成为“四大贝勒”之一,本身就能说明皇太极的谋略,努尔哈赤的嫡子们纷纷出局,皇太极成了继承人,而代善更是打消了继位的念头,一心支持皇太极。

四大贝勒的势力盘根错节,但阿巴亥的儿子们呢?他们位列四小贝勒。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济格22岁,领一旗军力,但有勇无谋;多尔衮15岁,彼时并未成为旗主,倒是13岁的多铎领满洲镶黄旗。

所以面对皇太极等人的行径,三个儿子只能隐忍不发,毕竟他们打着的是努尔哈赤的遗言的旗号,而且妃嫔陪葬前朝就有,三个儿子无法拒绝。

当然,也可能努尔哈赤确实有遗言让阿巴亥殉葬,而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知道,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面对母亲被逼着殉葬,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四大贝勒完全是突然发难,阿巴亥事先不知道,她的三个儿子也不知道,所以在阿巴亥被逼着殉葬的时候,三个儿子并不在身边。

至于皇太极为什么逼着阿巴亥殉葬,无论有没有努尔哈赤的遗言,他都会这么做,毕竟阿巴亥政治手腕很强,又有三个努尔哈赤的嫡子,绝不会与皇太极一条心,将来必会引发争权夺势之战。


萧晓四姑娘


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大福晋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

要说阿巴亥死时,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无能为力,那么已经屡立战功,掌管一旗的阿济格为什么会袖手旁观呢?

满人素来尊老,爱新觉罗家族更是重视父命。虽然没有看到努尔哈赤留下遗诏,明确传旨要阿巴亥殉葬。但是努尔哈赤生前的确有要阿巴亥殉葬的意思。

早年间阿巴亥与代善有私情,努尔哈赤知道后命她母子四人搬到别院住了一年,就是打入了冷宫,后来因为努尔哈赤十分想念阿巴亥,也就选择原谅她,将她们母子接了回来。不知是内心真实慨叹还是想给天下个交代,就说阿巴亥是他心尖上的人,今生今世要同生共死了,他比阿巴亥大30多岁,“共死”不就是指明阿巴亥得为他殉葬嘛!

所以,阿济格知是父亲遗愿,不得不遵命。

当时的阿济格虽已经是镶白旗旗主,拥有一定军权,但是与位高权重的四大贝勒相比,简直不提一提,四大贝勒身后还有众兄弟扶持,而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没有话语权,阿济格独木难支,就算他想救母亲,也是有心无力。

阿巴亥是个美丽聪慧、善用权谋的女人,且性子善妒。能把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哄得团团转,大老婆死了马上把她扶正,与儿子私通都能原谅她,早年间帮助努尔哈赤解决过许多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对其又敬又爱。可是这样优秀的女人偏偏善妒,努尔哈赤膝下十余子,阿巴亥就有三子,皇太极定会疑虑阿巴亥以后要扶植自己儿子势力,威胁他的皇位,所以他断不能留她性命,阿济格深知即使母亲没有祸心,也难逃一死。

可怜年幼的多尔衮与多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哥哥们逼死,除了嚎啕大哭什么都做不了。

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阿济格曾多次向多尔衮请封为叔王都被拒绝了,也许多尔衮一直都怪哥哥没有救母亲吧,母亲殉葬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史论纵横



阿巴亥,乌喇那拉氏,努尔哈赤极为宠幸的第4任大妃,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岁,无奈被逼殉葬。努酋病逝于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极等诸王传努酋遗诏,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个庶妃殉死,阿巴亥无奈被迫于当日辰时殉死。死时,其子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阿巴亥遗体于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在皇太极之异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推辞再三后,遂焚香告天,于同年9月1日登上后金的汗位。

皇太极是叶赫纳喇氏所生的,即常说的大福晋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时年皇太极11岁。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及其他正史来源之摘录。现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于谁的逼迫之下。


首先要明白,当时皇太极也就是一个贝勒,并未登基称汗。即便登基称汗,权力也没有努尔哈赤那么大了。为啥?“八王议事制度”在钳制着新汗位呢。这是努尔哈赤首创的政冶制度。核心思想是通过几个代表各旗的王,来推举或撤换满族的汗位继承人,并在平时与汗王共商军国大事。换句话说,皇太极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独断专擅权,汗位的命运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满族将原来的渔猎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皇帝独栽的中央集权制度,“八王议事制度”或“议政王议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过渡政冶制度安排。它给了满族汗王的宗亲,从原始社会基本平等的参与共商国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内阁、雍正的军机处,赞襄皇权理事辅助地位的一个缓冲。让宗室及权贵慢慢习惯从共商军国大事,到只参与帮助皇帝处理旗务、出巡、少民事务等具体的事务,直至到乾隆时取消了“议政王议事制度”,最终让满清的统冶制度,完全进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范畴之内。一句话,入关前后,宗室及权贵的地位,已由股东变为打工,由共国变成奴才。





回过头来继续分析,一样与皇太极为汗王,但权力和威望要远大于皇太极很多的努尔哈赤,预留有一份决定阿巴亥生死的遗诏,“俟吾终,必令之殉。”这份遗诏的存在,事实上已很好撇开了皇太极和宗亲们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让宗亲们在此事件之中,连利用矫诏的嫌疑也没有。很简单,以“13付遗甲”起事的努尔哈赤,25岁时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关东地区、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70余城。

以如此从底部一步一步,踩着血泊上来的努尔哈赤的功业,就说明了他,决不是一个轻信他人、任人摆布的蠢角色,否则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给灭了。况且以他的威望和权力,也足以让他的子侄、宗亲在他死前,对矫诏作假望而却步。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马上矫诏传谕。但阿巴亥是死于次日辰时的,传递信息的落后,和次日晨的首次召开“议政王议事”会议的磨合,以及劝导不想就范的阿巴亥的过程。从时间上,排除了这种做假矫诏的可能性。


而且不要忘记,那时皇太极还不是后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实际上,即便是登位后,他也不可能马上独断专行,因为各宗亲手里还握着随时将他撒职的权柄,这也是有努尔哈赤遗诏的。连英明睿智的皇太极和当时位高权重的代善、莽古尔泰等贝勒宗亲,都不敢违背努酋的遗诏,象阿济格、多尔衮等几个毛孩子,又何敢阻挡努酋遗诏的执行呢?至于,努尔哈赤为何在生前,既宠信阿巴亥,死后又要她殉葬。我让史料来告诉你为什么。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除了四贝勒皇太极独占两旗之外,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各占一旗。

其中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说阿巴亥一脉拥有三旗,其实力也不弱,为什么阿巴亥被逼死的时候,三个儿子不反抗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且不说这遗命是真是假,反正死无对证,就从这“遗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就无法反抗,怎么反抗?起兵造反吗?当时阿巴亥和三个儿子,也没有这个心思。

其次,努尔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而那个时候皇太极已经44岁了,他们弟兄仨加起来,也不过只比皇太极多了几岁而已。

论功绩,论谋略,阿济格三兄弟远远比不上皇太极,而且他们如果想要谋反,以三旗实力对抗皇太极的话,皇太极同样也可以拉拢其他几位贝勒。

从皇太极独占两旗就能够看出来,努尔哈赤还是想要把位置传给皇太极的,因为除了阿济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贝勒都不适合继位。

大贝勒代善曾经犯过错误,努尔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当年阿敏的父亲是努尔哈赤亲手处死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人渣,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实际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极继位的,这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皇太极,最大的对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干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稳固了。

阿济格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如果反抗的话,他们一家几口人还是死,而且还会落了个逆反的骂名,所以皇太极要处死阿巴亥的时候,阿济格压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尔衮和多铎那时还小,更无反抗之力,不过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更是远离阿济格,也许他心里一直都很痛恨哥哥为什么没有救母亲吧!

只叹历史不能重来,如果努尔哈赤晚死几年,等多尔衮和多铎长大了,那时候阿巴亥或许就不会死了,而凭借多尔衮的能力,可能会挤垮皇太极,从而改写清朝的历史了吧!


戏曲说


首先了解基本的背景。

阿巴亥是后金汗努尔哈赤的大妃。用汉人的话说也就是后金汗王的王后。比努尔哈赤小31岁,生有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都是清初响当当的王爷。


1626年努尔哈赤在与明将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中兵败,染重疾而亡。诸贝勒拥立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逼阿巴亥自尽殉葬,时年37岁。其时长子22岁,次子13岁,幺子12岁。

母亲被逼自尽,三个拥有兵权的儿子没有反抗的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风俗使然。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是极艰难极不稳定的,女人被视为财产,如汉代的王昭君丈夫死了,嫁给儿子,这在胡俗中与伦理无关,只是财产的继承,也说明女人太稀缺。既是财产如同珍宝殉葬在当时的风俗中,很正常,三个儿子找不到反抗的正当理由。

二,努尔哈赤的遗命。从努尔哈赤的为人看,他最担心的是死后兄弟相残,他亲自处死长子禇英,废次子代善嗣君之位就是因为这两人胸襟不够。所以他生前要诸贝勒立誓不得互相残杀。而阿巴亥年纪轻,长得又丰美媚人,性格褊狭好嫉妒,身居王后之位,又有三个儿子,可以说后患无穷,所以他在重病之中,严令将阿巴亥召至身边,杀心巳定,令其殉葬是最好的借口。而努尔哈赤在儿子的心目中,不仅是王,简直是神,他的遗命谁敢违抗。

三,代善的威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大哥褚英处死后,曾被立为嗣君。这人是个典型的政治动物,目光敏锐,有自知之明,但近乎冷血,阿巴亥想以他为未来的靠山,浓妆艳抹的夜奔私会,被人告发,努尔哈赤大度的把这个家丑压了下来。但这个代善为了后妻要杀前妻的儿子,努尔哈赤看不下去了,废了他的继承权,为了平息父亲的愤怒他把后妻给杀了。以他的为人在还有许多部落特征的后金王朝,很难成为服众的汗王,因此,努尔哈赤一死,他和几个儿子成为拥立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逼死阿巴亥以表忠心就是绝好的机会,他和皇太极联手,阿已亥的三个儿子的兵力就不足挂齿了。唉,女人野心大,心胸小,又遇人不淑,祸不旋踵。

四,皇太极心狠手辣,处事绝断。史书载,皇太极逼阿巴亥自尽时,用了支吾一词,这词透出一个女人的不甘,凄婉,哀求,都没有用,不得己转而求其善待自已的儿子,得到应允,不得已悬粱自尽。在王权面前,三个儿子能自保,都是母亲拿生命换来的,没被皇太极斩草除根己是万幸,冒然反抗,岂不辜负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null108161361


向敬之

准确地说,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贝勒逼迫殉葬努尔哈赤的。

阿巴亥死时,其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小儿子多铎13岁。努尔哈赤死前,曾给阿济格兄弟各分了15牛录,命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

《孝庄秘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对于阿巴亥的死,皇太极修撰的《清太祖实录》是这样说的:“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四大贝勒是以阿巴亥年轻风骚、心怀嫉妒而为太祖遗命处死,让人联想到大贝勒代善与她的绯闻,而为太祖很不高兴。

阿济格作为少壮派的旗主,对于母亲被逼自杀,无动于衷,是有原因的。

四大贝勒

一、四大贝勒打着太祖遗命,让阿济格不敢反抗。天命汗的子孙,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了取悦父汗,不惜拿亲人开刀。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与代善有私情被发现,太祖以私藏财物之名将其休弃,莽古尔泰却将生母残忍地杀害。后来,豪格因父汗对岳母兼姑母莽古济厌恶,于是将为莽古济之女的嫡福晋杀死。

二、阿巴亥曾私藏财物,被努尔哈赤发现,派人将阿济格进行抄家。努尔哈赤曾一度远离阿巴亥,不与其同房。

三、阿济格虽骁勇善战,但自身存在软弱性,身领最强势的镶黄旗,并兼管正黄旗,但相较于四大贝勒所率的六旗,并无胜算。

四、从《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阿巴亥请诸贝勒“恩养”其子的遗言来看,她只提到“二子多尔衮、多铎”,而不涉及阿济格。虽然阿济格已经二十多岁,但不论如何,对于四大贝勒来说,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母亲不该厚此薄彼。当时的多尔衮和多铎,都在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而且多尔衮已成婚两年,算作成人。阿巴亥和阿济格的感情究竟如何,也让人不得不怀疑。


以礼观书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

《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终清一朝都是首重军功,当时的满洲人更是如此。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最为年长军功卓著的代善相比也不差丝毫。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也是不足为怪的。

努尔哈赤死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洲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彻底击败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被漠南蒙古部落上尊号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进行打击作战,极大的消耗了明朝国力,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由此可见无论各种原因手段皇太极继位,事实证明都是满洲最好的选择。

阿巴亥被殉葬,与她性格有很大关系,其人嚣张跋扈,依仗努尔哈赤欢心,为非作歹,极为不得人心。

但舔犊之恩何人能忘?不是多尔衮兄弟不想反抗,是没有那个能力,是根本就不敢反抗。稍有异动,死的就不止阿巴亥一人。

纵观天下,无论手腕谋略,明末种种人杰,无论崇祯还是林丹汗,何人能比的上皇太极?更是无论多说此时还远远羽翼未丰的多尔衮三兄弟。

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老汗王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三子占拥大汗亲领最精锐的两黄旗,但三子中二子具都年幼,不能成事。唯有阿济格成年,但孤掌难鸣,并且阿济格其人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政治手腕更是与几位哥哥有天壤之别。

而皇太极年幼即以文武双全,聪慧干练,谦和威严闻名于满洲。在满洲威望极高,代善皆不能比。各方史籍多记载其“八子贤能。”

但皇太极死后大妃阿巴亥三子获取了满洲最大的权势,并且为大清入关立下了滔天大功。多尔衮自皇太极死后势力最大,虽满洲内部各方势力牵扯不能称帝,但也大权独揽。后又抓住机遇带领满洲人从龙入关,实际建立了这将近三百年的大清帝国。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一壶浊酒半盏茶


题干中的皇太极,就是后金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是后金大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侧福晋、清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题干中的阿巴亥,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

很显然,乌喇那拉·阿巴亥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继母,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尴尬。

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乌喇那拉·阿巴亥则出生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人年龄仅相差两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嫁给了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部首领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人相差31岁。

但乌喇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感情不错,先后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第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率几位贝勒,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遗嘱的名义,强迫37岁的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乌喇那拉·阿巴亥虽然抵死不从,但她一个弱女子,显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终只能自尽。

这一年,乌喇那拉·阿巴亥的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次子爱新觉罗·多尔衮15岁,三子爱新觉罗·多铎13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有这么3个儿子,自己却只能在几位大贝勒的威逼下自尽,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师出有名,他们是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前遗命的方式,要求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这个遗命显然谁都无法反抗。

第二,当时后金国政主要由四大贝勒主导,即大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二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阿敏,三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其中,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很强。

相比之下,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乌喇那拉·阿巴亥的3个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无论是官爵还是资历,都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抗衡。

第三,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逼迫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动,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乌喇那拉·阿巴亥自尽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也只以为她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命而殉葬,自然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不过,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还是在24年后,也就是南明永历四年,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机会,当时身为皇父摄政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将自己的母亲乌喇那拉·阿巴亥追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当然,紧接着顺治帝的报复,也就是后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