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叔本华有关书不要读那么多的观点?

Ta丶黄天瑶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人说谁谁读书读傻了,但又会听到开卷有益的说法,在这两种读书的悖论下,很多人就像头脑中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一个小人儿说读书会让你傻fufu的,另一个小儿说读书会让你亮堂堂的。于是,有人在两者间徘徊不定。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过读书不要读太多的观点,他说“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他的这种观点,不是说不读书甚至读极少的书,他所强调的其实是读书的“选择性”、“思考性”和“实践性”。

这是一个跟风的时代,但读书不能跟风,选择性的读书很重要。我们经常会看到网上晒出的某些书单,称是某高校借阅最多的书,于是很多人为了接近(装)学霸(逼)便盲目地去读这些书,这样的跟风做派,对于读者本人,他买了书,是否读了本书,是否从中有所收获,只有自己知道。有一则很烂俗的故事:一个女生为了满足虚荣心,对朋友说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而且这些书都是上过多次书单的书,但当朋友问她从这些书中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她支吾半天。同时,很多人不曾读过真正有营养、有深度的书,却读过大量的网络书籍。我们说他读过书吧,但这些书对他有益吗?说他没读书吧,但他确实又读过。所以,读书在精不在多,与其滥读,不如不读。

读书是重走作者的路,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上小学初中时,老师经常会问某一篇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其实就是作者对某些事的思考,但这不是我们的思考。叔本华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这种没有自我思考的读书方法,就像现在很流行的说法:那都是别人玩儿剩的。别人一遍一遍咀嚼过的东西,因为不思考,所以又去咀嚼,想想都觉得膈应。

读书不思考,其实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而我们只是麻木地在复制。这种“拿来主义”,会让我们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所以,不思考,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

如果说读书思考是养分,那么实践就是果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了万卷书却没有行万里路,那只是仰望了星空,却没有脚踏实地,那还是不要读那么多书了。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写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纸上谈兵为王,作战实践为寇。读书不实践,自以为懂了很多,但面对真正的情况时,连自己怎么shi的都不知道。

其实有书君很赞同叔本华读书不要读那么多的观点的,但关于这个观点是有前提条件的:不选择,不思考,不实践。有书君在开头说“读成傻子”和“开卷有益”的悖论,其实在一定情况下一点儿也不冲突,那就是读书时做到思考、实践、选择!


有书快看


关于读书有两类差异非常大的观点,一类是读书要精读,重点读一些经典书籍,这类人物就是叔本华;另一类观点是要泛读,各个方面的书籍都要读。当然,还有第三类这种的观点,先广泛阅读再精读,我个人支持第三种观点,也在践行这种观点。

但结合我现在的读书进度,我在转向叔本华的观点,读书不要那么多,重点研习和精读经典书籍即可。比如我最近开始读卡耐基的书籍、德鲁克的书籍、曾国藩的书籍,这些思想大家的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做精深的研读。

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书籍都是经过时间验证的的确能带来精神和思想启发的书籍,读一本这些书籍比读同类的十本书二十本书甚至还要有价值,因为很多其他的书籍可能就是从这一本经典书籍中引发出来的。

原因之二在于读书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我们都需要上班、顾及家庭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每天有大量时间读书,而通过研习经典书籍,重点突破几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更加聚焦和集中,不用分散过多精力。


千城Slash


博尔赫斯好像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读书的时候是用别人的头脑思考。注意,阅读这是汲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我们习惯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种程度上说,行万里路比读书更值得提倡,因为读书吸收的都是别人的经验,对我们而言是二手的经验。而行万里路吸收的是一手经验。就从这点上来说,读书很多也可能不如行万里路收获得多。

但问题是,对大多数而言,我们囿于生活的限制,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我们的经验十分狭窄,这个时候读书就成为了弥补我们缺失经验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就说到了读书的用处,读书很多好吗?这个问题好像有些白痴,读书多了当然比读书少了好啊,这还用问?还真不一定,对一个人来说,他一辈子读几本书,很可能胜过另外一个人读很多书。读书的多少只是形式,更多的时候,是看你读书的时候,从书中收获多少经验。福楼拜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换句话理解,读一千本书也罢,对十本书也罢,关键看你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读,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读。

杨绛那句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话说,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如果你觉得读书太多,反而觉得没啥收获,只能说明你是读书太多,想得太少。这个“想”说白了就是思考,就是回味书中经验与我们人生,现实,外界,环境等经验之间相互印证。为什么最有效的方式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为问题激发出了疑问,而疑问是最好的经验催化剂。阅读可以帮我们体味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经验,提前试错别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次性的,只能试着生活,想要过幸福圆满的生活,自然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老人言也不过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书中收集了无数前辈的经验,供我们分析,思考,应对,总而言之,我们要把读书的经验与我们的现实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率。要不然,读点风花雪月,悲伤春秋,这种情绪性的文字,过了就过了,这样的书读再多也是收获一堆废话——说白了就是心灵鸡汤。


说书人思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叔本华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其实,叔本华的提法并不算新鲜,他说的只不过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下场而已。

《孟子•尽心章句下》就有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你要看啥就信啥,那脑袋不被撑破,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你如何去消化各种南辕北辙的说法呢?

弗兰西斯•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言:“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须知,读书的目的,不是被洗脑,而是开启自己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的也很清楚了。

光读书不思考,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光思考不读书呢?我觉得,还是行不通的。不读书学习,那就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我没见哪个人是从不读书,竟然也能成为大学问家的。

叔本华的话,说的有点矫情,甚至有点做作。不排除有炫耀自己是天生有才识的意味——他差不多是想说:您看,我不用多读书,靠自己思考就远远优越于你们了。你们整日里读书的,也没弄出什么成就,都是一群傻蛋。

鲁迅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是一下当头棒,但为了与其探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躁,瞎牢骚的天才起见,却也是一句值得绍介的金言。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胡涂了。”

木心说,拜伦自称不读书,死后发现其藏书里满是注解,真是天纵英才。

他们哪里是不读书呀,这您也信?

上学时,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喜欢这样做:在班级里整天勾搭同学玩,表现出一副不把学习当回事的样子,然而,一考试,他的成绩还是相当好。你要觉得,人家天生聪明,不用学就会,那就错了。他回家如何学习,你哪里知道。


把书读薄


我也是贊成書不必讀太多的觀點。讀書是性格和精神境界重塑的過程。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但是重質不重量。

首先好書如摯友,擇友宜慎,書亦然。紅樓夢里的寶姐姐也說過類似的話,要揀那些有益的書讀。讀書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否則讀了些歪門邪道的書,做些禍國殃民的壞事,或者移了性情,還不如不識字的好。

其次,讀書最終是要受到啟發。如果只是人云亦云,照搬別人的理論,拾人牙慧有何意義?所以辛棄疾在一首西江月里寫道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當然這是稼軒居士酒後吐槽一下古人。不過這也說明了讀書應有辨別思考能力。很多人喜歡追捧名人的著作。覺得看名人的書不用思考,只要崇拜就好了。時不時抬出來當尚方寶劍掃平異己的觀點。這不是讀書,這是抄襲別人的觀點。任何人的觀點都有其獨到之處,也有看不到之處。

「試玉要燒七日滿」,真金也需火煉。哪有不需要印證的真理呢?所以,愛讀書、多讀書,都不如會讀書。

最後想說的是,沒有判斷能力和智慧的人,還是不要讀太多龐雜的書,反而會無所適從。有如邯鄲學步,最後連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懷疑了。比如盛行一時的厚黑學。一談道德,就有人說你是道德婊,一說善良,就有人說你是聖母婊。唯有真小人橫行霸道,天經地義。這無疑是受某些暢銷網絡小說那些家鬥宮鬥職場鬥的橋段所影響的。讓有些人覺得活著不跟誰鬥一鬥簡直就是白來世上一遭。所以看誰都一眼就判斷是心機婊。這樣的書是把人讀成充滿戾氣、俗氣、怨氣的負能量載體。就是叔本華說的,頭腦裡亂七八糟塗塗抹抹,有小三的美人計、后妃的連環計、職場的腹黑借刀殺人計。你還會是最初的你嗎?

這樣如何能「腹有詩書氣自華」?


燈籠果


记得电影版《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学太极,张三丰问他你忘记了多少,太极精髓是无招胜有招,同理,叔本华说这话的意思也一样,书看再多也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总结。世间的道理其实就那么多,所谓大道至简。如果你真正掌握了这些道理,汲取了精华,那还用看那么多书吗?

其实,成名后的作家已经很少看书了,不是看不起别人的作品,而是殊途同归,别人的作品已经给他带来不了启发了。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忘记,忘记具体的内容,具体的书本,从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具体到你,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看的书够多,那就不要看了,放下书去思考,把书里的东西变为你自己的东西。这有个量化标准,就是拿起笔写出来。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不我欺。如果你写了,那就证明我对了,如果你还没开始写,相信自己,拿起笔,你一定行。

但前提是你看的书足够多!


艮巽山风


我以为,读书的环境与生态非常重要。而环境是看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是正常的还是非人的?生态是看你所处的环境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弄清了这个观点,你就发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读书,会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你在自由民主的政治生态下读书,你就会质疑,你就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把这些质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证明它是否成立。如果你在封闭而禁锢的环境下读书,你就发现,你几乎所有的质疑,都会惹来嘲笑,你会发现,你非常孤立,你感觉好像别人不正常,但别人却认为你疯了。所以,在这种封闭禁锢的环境下,你的质疑也许会让你成为另类,被孤立起来。而那些接受这种封闭与禁锢思想的人,他们学的东西越多,反而越势利、越利益,越没有人性。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非人的。

为此,在正常环境下读书,因为人的独立思考,会使人从书中分辨出是非善恶,而在非正常环境下读书,则会让人读死书,死读书,并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敢说出,说出也会让人把你当作神经病。所以,不容许任何质疑的社会,读书越多越会陷自己与不义,即使你贵为北大清华高材生,也是一样。

而叔本华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因之,我是赞同他的话的,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在真是有着质的不同。



昊愚堂夜画


叔本华是叔本华,你是你。

叔本华讲这句话时,他已读过了许多书,而且功成名就,可以吃老本了。他以后即使一本书都不读,可以依然生活得很好。他吃饱了,喝足了,在剔牙齿时,很无聊,就信口说了那句不负责任的话。谁相信,谁就是笨蛋。

也许你正是一个在处在求学阶段的人,读书自然多多益善,香花毒草都要接触,不接触,怎么分辨美丑、善恶?如果只抱着一本书不放,不去博览群书,多方吸取各种营养,你对你死抱着的那本书,也深入不起来呀!毕竟你的水平有限。

名人也是凡人做。他讲某句话时,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他所指的特定对象,有他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背景一变,对象和问题一变,名人讲的话也就毫无意义。决不能死抠名人讲的某句话,这个害人害己,决不哄你。有许许多多平凡不过的老百姓,他们讲的某些话,比名人讲的某些话,水平要高。

叔本华的文章和书,在下没读过,这段话是瞎扯的。

罪过!罪过!


卿雨润


凭心而论,它有一定的道理。读书除了好奇、求知、解惑、增加阅历与生命的厚度,更多用来剔除思想的杂质,让人活的健康快乐充实。但主体是人。读书只是让人少走弯路的唯一云梯。目的还是服务人民。叔本华这话应就"读死书"人而言。我小时看薄书,年轻时看厚书甚至多卷本,工作后看完《致加西亚的信》,只记住一段话,并影响了自已的行为处事方式。现在很少读书,一是生活所迫,二是少了读书的心境,三是太挑剔了。主要是思和想。如果把书比作一头牛,人就牵着它的鼻子走。要让牛来牵人,那就本末倒置、真成“书虫"了……


心似一片海4


他是对的,没必要读那么多。大多数人读那么那么多书,想有所得,却不去看经典,实在不明智。人类的经典,很少很少的,确保你真弄懂了他的观点,不读都可以。关键是先有惑,后有思,去求助(书),有的放矢,按你的思路寻书,解惑。而不是一头掉入书海里,还以为是宝。圆周率背到3.14就够用了,3.1415926就可以看出真相了,后面1000位是有,你非要背它就是迷糊了。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怠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