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必要時須對外匯市場進行逆周期調節

央行:必要時須對外匯市場進行逆週期調節

資料圖 中新經緯攝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0日電 中國央行10日晚發佈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中題為《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專欄文章指出,目前境內微觀經濟主體尚未完全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外匯市場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順週期行為和“羊群效應”,加劇市場波動。針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順週期波動,必要時也須進行逆週期調節。

文章稱,2017年以來,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總體平衡,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力量推動下有升有貶、彈性明顯增強,市場預期基本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2017年全年升值6.2%,2018年上半年貶值1.2%。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有效匯率的CFETS指數2017年全年升值0.02%,2018年上半年升值0.9%。有彈性的匯率機制發揮了浮動匯率“自動穩定器”的功能,目前市場預期平穩、分化,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總體平衡。

事實上,在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2018年以來非美元貨幣對美元多有所貶值。上半年澳元、韓元、俄羅斯盧布、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對美元分別貶值5.2%、3.9%、8.2%、6.7%、14.7%和9.8%。

文章強調,人民幣匯率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中央銀行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摩擦等外部擾動。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隨著匯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匯率彈性逐步增強。無論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是二季度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都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這從官方外匯儲備和央行外匯佔款變化上也能反映出來。中國一向堅持市場化的匯率改革方向,更多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搞競爭性貶值,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等外部擾動。

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必要時通過宏觀審慎政策對外匯供求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目前境內微觀經濟主體尚未完全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外匯市場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順週期行為和“羊群效應”,加劇市場波動。針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順週期波動,必要時也須進行逆週期調節。

同時,文章介紹,2018年二季度以來的部分時點,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的跡象,為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銀行及時採取了相關措施。6月19日,人民銀行易綱行長就金融市場波動問題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7月3日,人民銀行易綱行長、外匯局潘功勝局長先後就人民幣匯率問題發表看法。8月6日,人民銀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0調整為20%。這些措施出臺及時,政策含義明確,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支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增長動力加快轉換,增長韌性增強,國際收支大體平衡,這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文章明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價格槓桿調節市場供求、促進外匯市場自我平衡的功能。同時,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順週期波動,人民銀行也將繼續運用已有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在必要時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調節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