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水的關係,在風水師眼光是什麼

(文章來源:弘易文化/作者:林石玉)山與水的關係是這樣的:“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其分域,止其逾越,聚其氣而施耳。


山與水的關係,在風水師眼光是什麼

水無山則氣散,山無水則氣寒。山如兵,水如城,駐兵之地,非城不營。山如堂,水如牆,高堂之居非牆不防。山如君,水如臣,君臣都俞,風化斯淳。山如主,水如賓,賓主雍容,情味相親。

山為實氣,水為動氣。土逾高,其氣逾厚。水逾深,其氣逾大。土薄則氣微,水淺則氣弱。然水不能自為淺深,氣急而不凝者,實山為之也。山不能自為開拓,使堂氣暢而不塞者,是又水以充之也。”

山水相依相存,不能捨山而就水,也不能捨水以靠山。山屬內氣,如丘如堂、如君如主。水屬外氣,如城如牆,如臣如賓。內外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因此,任何風水先生在相地時都要看山看水,人稱山水之士。

怎樣的山水就好呢?山貴於磅礴,水貴於縈迂。縈迂則山與水而氣聚,磅礴則水與山而氣浮。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逼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這是五兇。

池沼無源,田塍短促,坑壕潦涸,灘激喧嘈,洲移諸易,這也是五兇。

以上這些風水認識,都是由“氣”的觀念引伸出來。古人認為氣是一種物質形態,氣凝而為山,氣融而為水,山水都是氣。水之所出,必本于山,山之所在即寄於水,山水是氣“動”“實”的表現,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

以上這些風水認識,還與古人的審美觀有關。有山無水,有水無山,都不會美。山水相連才美。山勢磅礴,水勢縈迂,這是大自然的美,反之則不美。因此,風水術中的山水觀念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體現了樸素的唯物觀和審美觀。

風水術的山水觀念,還為我們提供了辨證統一的思維方法。看問題,不能只看山,也不能只看水。譬如我們研究長江,就不能不看秦嶺大別山和南嶺,這兩座東西走向的大山,構成了長江與黃河、珠江流域的分水嶺。長江在這兩座山系之間,“匯百川而入海,歷萬古以揚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