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我所參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挖掘工作

“非遺在身邊”:我所參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挖掘工作

2003年,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醫藥養生藥鋪-北京鶴年堂(創立於公元1405年)完成改制後,立即啟動了鶴年堂中醫藥養生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本文作者作為歷史民俗學家,以牽頭人的身份參與其中,經過長達5年的努力,完成了鶴年堂歷史沿革、字號經營文化、中醫、中藥及養生配本、大譜、傳統制作工藝等搶救性挖掘工作,受到北京市政府、中華老字號協會等機構的高度重視和肯定:2005年,北京老字號協會授予鶴年堂“京城養生老字號,歷史悠久第一家”的稱號,授予一個民間字號為“第一家”自民國以來尚屬首次;2006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項目順利地進入了宣武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項目“列入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這是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唯一箇中醫藥養生類別的項目。

據《北京市志稿》記載:“本市藥業之開設最久、聲譽最久者,若西鶴年堂,起於明......”(西鶴年堂是名氣最大的分店)。

北京鶴年堂創立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創始人丁鶴年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中醫藥養生學家,其傳記和詩集均被選入《四庫全書》。作為歷經明朝、清朝、民國、新中國將近600年的老字號,在其經營歷程中,承載了怎樣的歷史傳奇,蘊藏了怎樣的文化內涵,對它的挖掘整理,不僅將揭開中醫藥養生厚重的文化內涵、北京600年的中醫藥民俗史,還將對國人的健康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鶴年堂在六百多年的經營過程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飲片炮製、膏方熬製、藥酒、藥露、藥茶、藥飲、御膳食等傳統的製作技藝,都是這樣一代一代靠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而當時掌握這些傳統技藝的老東家、老藥工都是八十歲以上的耄耋老人了,這批人一旦離世,鶴年堂積累了六百多年的秘法絕活也就失傳了,可以說已經“瀕臨滅絕”,傳承的形勢非常嚴峻,必須採取搶救性的保護措施,才有可能做到不失傳、少失傳。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尋找到這些耄耋老人,用一切辦法把他們的口傳心授記錄下來。鶴年堂中醫藥研究院劉學岐院長帶領團隊下河北、走山西、上寧夏......都留下過他們尋根溯源的足跡:

鶴年堂最後一代老東家劉侶笙,已94歲高齡,氣色很好,記憶力也是超群,聲音洪亮,說話不疾不徐,條理清晰,對早年間的事記的相當清楚,介紹了鶴年堂“四姓相傳”的獨特傳承史、鶴年堂與歷史名人(嚴嵩、楊繼盛、戚繼光、王懿榮等)的淵源、鶴年堂為什麼要在陶然亭建鮮藥圃和鹿苑,為啥堅持以養生立店,當年進原藥材驗收的標準和方法,四寶酒的歷史傳奇、組織北京藥學講習所,當年京城汪逢春等四大名醫與鶴年堂的緣分等等......,老東家還把自己的爺爺--清宮廷御醫劉輔亭珍藏的秘傳配本獻了出來,不但有劉老太爺自己的處方記錄,還記載了許多當年宮中使用的養生膏方、藥酒、丸劑等.。

老丸藥頭雷雨霖老先生,相對年輕的一位,當年也已經82歲了,同樣是紅光滿面,精氣神十足,每到六月份,還堅持自己去妙峰山採鮮玫瑰花,回來自己釀玫瑰酒。雷老是當年少有的讀過書的孩子,14歲進鶴年堂當學徒,19歲就擔當起“丸藥頭”的重任,負責製作膏方、藥酒等各種劑型,掌握著字號秘傳的所有技法,法制黑豆、沐春茶、黃精膏、全鹿膏、四寶酒。。。。每一個經典制品的背後都有嚴格的工序和當年秘不外傳的技法,統稱為“八法十技”,很多技法中都有絕活,比如熬蜜膏中的滴水成珠、制鹿皮膠驢皮膠中的拉旗、煉老蜜時的文火大泡老紅出、悶潤中的藥透水盡、制丸藥時的流星趕月技法等等,每一次老人都細心地講解,我們錄音、錄像、文字速記各種方法都用上了,生怕丟了一句話、漏掉一個字,有時還要跟著雷老親身學習體驗。雷老感慨地說,丸藥房裡全是寶啊,我們都老了,再不傳給你們就真的把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還有鶴年堂鹿字輩的師兄翟鹿廣老人,原名是沒有中間的鹿字的,因為鶴年堂當年把師兄弟按字排輩份,“西鶴年永茂福祿壽康寶”10個字輩,他是鹿字輩的,就有了現在的名字,一生都與鶴年堂融合在一起了,他對細料(人參、熊掌、熊膽、虎骨、犀牛角、青芝等名貴藥材)研究頗深,是當年細料房的房頭,從辨認、篩選、保管、使用、炮製等逐個環節為我們講解、示範。還有遠在山西的茂字輩師兄李茂如,是鶴年堂老東家劉一峰舉辦北京中藥講習所時鶴年堂自己選派的學員,在汪逢春、趙樹屏等京城名醫的培養下,由一個藥工成長為一代名醫,他臨終前還再三叮囑家人要代他回到鶴年堂“還願”。。。。

“非遺在身邊”:我所參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挖掘工作

幾年的時間,我們把能找到的老藥工都拜訪了,收集了大量的錄像、錄音、文字、圖片、文本等資料,隨即又耗費了半年時間把這些資料進行了整理、分類,鶴年堂傳統技藝挖掘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下一步搞好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箇中醫藥老字號,配本是最核心的秘密和傳家寶,可以說是字號之根。

所謂配本,就是記載各類配方為主,同時也會把重要的規矩(稱作時醫術)及關鍵技術要求訣竅。

配本記載的配方和中醫處方是不一樣的,處方量小,常說“抓X付藥”;配本是按“料”為單位的,比如,製作1000丸稱為一料,配本記載的是這一料中各種藥材的比例、數量。

時醫術,也是各字號的秘密,它以字號“規矩”的形式出現,鶴年堂就有很多老規矩,比如採摘玫瑰花必須是北京妙峰山南坡的、必須是六月初早晨帶著露水採摘,丹皮必須“臘月封刀”,過了臘月就不做了,等等,其實,這是保證質量的嚴格標準。

關鍵技術,就是各字號的絕活,基本靠師傅口傳心授,比如製作膏方中的“滴水成珠”、悶潤中的“藥透水盡”、茵陳酒的“銅鍋隔水”等絕活,都是這樣傳授的,能記載到配本中的都是最重要的核心秘密,為防止師傅一走就失傳而採取的預防措施。

當時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特別是1954年公私合營,老字號歸為國有,對歷史資料不重視,沒有專人保管,遺失很多;十年動亂,更是給傳統文化帶來毀滅性災難,老牌匾、楹聯、書箱資料無一倖免。好在老鶴年堂員工對自己的字號有著很深的感情,偷著保留了不少資料,但幾十年過去了,人都分散在各地,也都逐漸老去,很多人已經去逝,這些配本資料流散在各地,幾乎無從查尋。

沒有配本,何談傳承?最重要的歷史資料收集不上來,鶴年堂的養生文化就沒有根,無從查起也要收集,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

收集的過程非常的艱辛,在國家檔案館、故宮博物院、東城圖書館、宣南文化博物館、宣武史料館、北京圖書館等都查到了一些,難度相對還小些,但更多的散落在民間個人手裡,查尋起來難度就非常大了。四處打聽、尋找、網上查尋,跑圖書館、史料館、博物館,只要聽說有哪的信息,就立即趕過去核實,拜訪、回購、現場抄寫、拍照、錄音。。。能想到方法全部用上了,生怕丟失一頁紙,拉掉一個字,第一階段集中查尋收集工作整整用了四年多的時間,收集的資料大體能系統完整地展現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的理念、配方、技藝等幾方面的歷史全貌。這項工作的成果,受到非遺辦公室、老字號協會等有關部門的關注和讚揚,稱為利澤千秋的文化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