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漂亮的戰役。

說起兵書,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古代的第一本兵書《孫子兵法》。孫武獲得終生榮譽獎的代表作是《孫子兵法》,從這一點來看,孫武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理論家。今天我們拋開理論,來看一看孫武的實戰表現。限於史料太少,我們只能看到孫武參與指揮的唯一一場戰役。據史書記載,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20萬楚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這便是發生在黃岡麻城柏山舉水之間的柏舉之戰。長期稱雄的楚國,為何僅在十天內就被孫武一舉拿下?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這場戰役是吳王闔閭所帶的兵馬深入楚國的一場戰役。柏舉之戰是春秋後期時吳、楚兩國發生的一場戰役;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

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流域下游的的一個國家,原本是楚國的屬國,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採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屈巫帶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車戰。吳國與晉國交好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壽夢便自號吳王,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的霸權。當時楚國和晉國正在爭霸,晉國採取的戰略就是聯合吳國來牽制楚國。晉國人教會了楚國人用戰車,御射等,所以吳國就逐漸強大了起來,壽夢就自己自稱吳王,與楚國爭起了江淮地區的霸主之位了。

後來吳國新編水陸大軍與楚國一戰,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公元515年,公子光獲得了吳王之位,成為吳王闔閭,楚國的國勢也出現了上升的勢頭。楚國則不然,楚昭王繼位之後,楚國的官員腐敗,內政混亂,而且和周邊國家關係不好,吳國卻先後滅掉了楚國的一些附屬小國,吳王準備找準機會準備攻打楚國。然而孫武卻不贊成現伐楚,孫武說吳國的軍隊已經先後攻打了兩個國家,人馬都非常的疲累,這個時候攻打楚國是沒有勝算的,應該要養精蓄銳,找準時機再攻打。伍子胥也勸吳王,給吳王出了一個計謀。

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吳王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派了幾支軍隊去騷擾楚國邊境。吳軍對楚軍的攻打可以說是一個歷史非常長久的計策,先前先是花了六年時間對楚軍使用了"疲楚"的戰略,將吳軍一分為三,輪番進擊,麻痺楚軍。該措施實施了六年,致使楚軍疲於奔命,鬥志盡喪,警惕全無。後又伺機對楚軍進行了奇襲,並且夾擊楚軍對楚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楚軍中計之後吳王順勢將楚軍打敗,打了歷史上這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柏舉之戰。

公元前506年,吳王親自掛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舉國3萬水陸之師。但孫武知道必須速戰應敵。楚軍主帥貪功輕敵,改變戰術。向後撤退,引誘楚軍追擊。楚軍主帥子常錯誤認為吳軍無法撤退,不等左司馬從後夾擊吳軍,就指揮軍隊度過漢水。由淮河溯水而上,到達淮汭(rui)後,孫武突舍船登陸,由西改南。伍子胥不解,孫武答:"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讓敵人料想不到,打它個措手不及。"來到了蔡國的境內,與蔡軍聯合之後,一個小國唐國也主動聯合。三個國家的聯軍準備對楚國進行軍事活動。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險關,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楚昭王派了均處到漢水西岸與楚軍對峙,楚國的大臣向令尹建議由楚軍的另一個楚國大將子常在漢水西岸防禦,而他自己則迂迴到吳國背後,與子常一同夾擊吳軍。子常雖然同意了這個計劃,但是後來子常又聽從了別人的建議,擅自渡過漢水攻擊吳軍。一大早佈陣之前,吳軍先鋒夫概對吳王闔閭說:"囊瓦只知道貪財索賄,不仁不義,沒幾個人願為他賣命。我們搶先主動出擊,楚軍必然潰散,我軍主力再隨後追擊,必獲全勝!" 闔閭有些猶豫。夫概回營率領著自己的五千前鋒,直闖楚營!楚軍還在佈陣,突然看到不要命的敢死隊衝來,頓時陣勢大亂。

闔閭見夫概突擊得手,立即投入主力開戰,三萬精兵,一鼓作氣,奮勇殺來,其勢不可擋!楚軍雖然人多,卻是一盤散沙,有力使不到一處去,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史皇為掩護囊瓦逃跑,戰死。囊瓦則棄軍逃亡到了鄭國。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就像無頭蒼蠅一樣,紛紛向西大潰逃。

吳軍乘勝追擊,追到清發這個地方,前面就沒有路了。吳軍停止了追擊,有意放他們過河。因為人在要死的時候,是一定會奮力反擊的,楚軍雖然沒了主帥,但人數還是要比吳軍多的多。所以就不追了。

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楚軍見吳軍並不趕盡殺絕,急於求生的本能,開始爭相渡河。等他們渡過了一半之後,吳軍突然發起進攻,將還沒來得及過河的楚國人殺的大敗!就地輕鬆解決了。

先過河的那些楚兵們,逃到了雍澨(今湖北京山)這個地方,正埋鍋造飯。當飯剛做好的時候,吳軍已經從容渡河而來,楚軍只得倉惶逃走。吳軍就地取材,都樂呵呵的吃飽了楚軍做好的飯菜,繼續追擊。當吳軍突現漢水邊時,楚王大亂,被動迎戰。彼時楚國,依舊佔據優勢。兩國隔著大別山,吳國長途跋涉,補給困難。楚軍本土作戰,無糧草之憂,且左司馬提出前後夾擊之法。若按此實施吳軍必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柏舉之戰,吳軍靈活機動,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主力。後人讚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柏舉之戰後,吳國聲威大震,為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基礎,歷史進程也由此轉變。孫武抓住時機,在柏山舉水之間,進行決戰。吳軍五戰五捷、尾隨不捨,僅十天便一舉攻入楚國都城。孫武指揮吳軍用十天時間打了五次較具規模的戰役,就攻下郢都。倉皇之中,楚昭王帶著他的妹妹季羋以及少數親隨,棄了國都,狼狽逃到隨國。楚國遂被吳國所佔領。楚昭王倉皇西逃。柏舉之戰,吳國大勝。

歷史上以多勝少的著名戰役,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這次戰役也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