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东麓。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古遗址16处,古建筑46处,石刻14处,共76处。其中古建筑有明清时期的圣寿寺,清代的文昌楼;古文化遗址有商周时期的阳城遗址;石刻则包括隋代的石窟造像和南北朝的摩崖造像等。

资源富集 物华天宝

沁源县境内森林茂密,牧坡广阔,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居全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山西省东山用材林基地县。境内有连片牧坡72万亩,牧坡累计总面积136万亩。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800余种、蕨类植物30余种,苔藓植物10余种、大型真菌40余种。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200余种,有昆虫7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褐马鸡、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鸳鸯、鸢、苍鹰、雀鹰、林麝等25种。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灵空山位于沁源县西部山区,属太岳山脉,北接石膏山,西依霍山,南近黄梁山,东连老爷山和云梦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呈南北走向,总面积300余平方公里。境内群峰叠翠,古松参天,危崖壁立,怪石峥嵘,岩洞幽深,潭泉映月,花鸟遍野,佛殿轩昂。由于其自然环境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生态,风光秀美,远离闹市,至今仍是一块蓝天碧水的净土,走进灵空山如踏入世外桃源。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灵空山风景区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是山西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区之一,又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点游园区和自然保护区。灵空山景区以其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龙文化与佛教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保持着自身古老的韵味和青春的活力。

圣寿寺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九杆旗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圣寿寺后的须眉山顶,生长着一株体态巨大的油松。它由一根主干派生九根直指天空的枝干,聚拥而立,如同旗杆簇立成林,“九杆旗”由此得名。“九杆旗”树高50米,主干直径1.6米,冠幅70余平方米,树龄800余年。堪称华北油松之王。2004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将其载入世界纪录,称“最大油松”。“九杆旗”已成为灵空山的标志。

峦桥与仙桥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早在明清时,古人就将仙桥与峦桥并称为“灵空十景”之一。

峦桥架设在圣寿寺西50米处南北对峙、沟面狭窄的悬崖之上,横跨南北两山,是一座杆栏式叠架桥梁与歇山顶单元长廊建筑组成的明代古桥。桥面距河谷地面13米,桥长15米、宽4米。据圣寿寺碑文记载,峦桥修建不晚于明代中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古桥珍品之一。

仙桥位于圣寿寺东500米处的深山之中。原为单拱石桥之上,建砖木结构单檐棚式长廊三间,建筑年代为明代早期,确切时间不详。1988年,将其改为双重檐长廊风雨桥,原石拱桥未维修,但仍然坚固无损。

东钟楼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圣寿寺之东约2公里一处最高的山峰上,建有一座钟楼,名为东钟楼。东钟楼是一座四柱凉亭建筑。丹柱四立,四角挑起,内悬一口大钟,颇为雅致。古人有诗曰:“有客至东峰,危楼依古松,欲通山寺信,先递数声钟。”道出了钟楼之妙用。东钟楼大约创建于明初,1985年修复圣寿寺古建筑群时,维修过东钟楼瓦顶,并重施彩绘。

净身窑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净身窑是灵空山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遗存。此窑坐北向南,距地面约15米,窑内面积12平方米,高约2.5米。窑内壁上有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所凿摩崖石刻造像5区。其后壁为四方佛,均为一佛二弟子。东侧刻有身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浮雕造像。据碑文记载,窑内曾供有先师菩萨肉身包骨真像,但已不存在。1988年,于净身窑重塑先师菩萨泥塑像供香客供奉膜拜。净身窑凿于半崖之间,象征超脱尘世、脱离苦海,寓六根清净之意。

花坡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之所以被称为花坡,最著名的和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花。一面面舒缓起伏的山坡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颜六色的各种不知名的烂漫山花在这里汇聚,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泥土。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因为地广人稀,所以这里的各种不知名的鸟总把每一个光临这里的人看作是尊贵的客人,它们热情地招呼着你,簇拥着你,为你引吭高歌,为你翩翩起舞……山风徐来,花枝招展,随风摇曳,远处山坡的边线上,一簇簇的白色在游移着,那是放牧的羊群。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生活在这儿的羊群应该是令人羡慕的,它们远离尘世,过着悠闲的原始的游牧生活,丝毫也不用为世间的复杂和多变而困扰,也不用为仕途和前途而担心。

革命老区 红色摇篮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29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机关南撤。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传统戏曲 历史文化

沁源秧歌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

山旅长治,第十二站,沁源县——灵山秀水,沁河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