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我从大学毕业进入戚墅堰所,在轨道交通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在本世纪初的短短数十年间,中国轨道交通经历了飞速发展,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用实力印制了一张“高铁名片”。在国家轨道交通建设提速背景下,武进乃至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企业呈现出规模扩大、增速加快的发展态势。“中国速度”的不断刷新,得益于所有高铁人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改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

我是1986年分配到戚墅堰所的。对于戚墅堰所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也是从那一年开始。

戚墅堰所创立于1959年,创立之初叫铁道部戚墅堰铸工工艺研究所,隶属于原铁道部。

1986年前后,改革的春风逐渐“吹”到所里。当年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事业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就意味着所里不再“吃皇粮”,而是要到市场上去找项目。我当时是一线的技术人员,也跟着所里的老同志一起出去跑项目,跟市场有了充分的接触。

戚墅堰所的第一桶金,就是1986年主动找的项目。1985年,国家从GE公司引进了450台ND5干线内燃机车,这批机车1986年开始陆续到位。机车使用寿命是30年,一般5年左右就要维修,修的时候配件哪里来?这个想法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所里主动跟踪应用现场,积极承担维修任务,逐步生产、试制出一些国产化的零部件。

当时,戚墅堰所主要开展包括铸、锻、焊、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与强化、测试设备与技术等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同时开始试制动力系统、走行部关键零部件。这些产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很重要、很关键,二是技术难度高,需要材料与工艺的良好结合。当时,铁路装备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都非常薄弱,所以戚墅堰所专业化的研究为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当时行业中流传的一句话就是“有难题找戚墅堰所”。

1991年至2000年,随着产品、产业的慢慢拓展,戚墅堰所慢慢形成工程机械开发部、齿轮事业部、活塞环技术工程部、活塞工程部等部门,这些部门慢慢成为如今产业板块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一些决定高铁速度的关键零部件如齿轮传动系统,也在彼时奠定了基础。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铁路大提速的背后

1997年以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6次铁路大提速,实现了从全国列车平均时速48公里到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的跨越。

为什么会出现铁路大提速?一定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如果当时再不提速,中国铁路就要步入“夕阳时代”了。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空运、高速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抢走了铁路大部分市场,铁路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1980年到1995年,铁路在全国客运市场的份额从54%急剧下滑到39%,而同期空运和高速公路市场份额却大幅增长。一次调查发现,一列从北京到武汉的列车到达终点时,一节定员116人的车厢中只走出了7名乘客,更严重的是,不少列车被汽车挤得竟然停开了。当时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原铁道部的两位副部长以普通旅客的身份乘坐广州至深圳的大巴后,发现汽车站人满为患,而火车站门可罗雀,这就是当时铁路客运市场的真实情况。

中国铁路经过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发展,铁路机车车辆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升级换代的产品不足,不能满足提速、高速、重载运输发展的要求,机车车辆还停留在传统设备和工艺阶段,制造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当时铁路发展明确了两大重心,一是加快产品升级,开发满足提速、高速、重载运输需要的机车车辆,以及发展城际快速列车等新产品;二是生产制造“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这些都对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多次铁路提速中,戚墅堰所主要负责动力部、走行部关键零部件以及养护机械的研发,并进行活塞、齿轮、养护工程机械等产品的开发,最具时代特色的“春城号”、“蓝剑号”、“先锋号”以及“中华之星”等动车组,上面的齿轮传动系统都由我们设计和研发。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高铁上的“风火轮”

第6次大提速相对前5次是一个质的飞跃,着眼于新建高速客运专线,并将最高运营时速逐步提升到350公里。

在这次提速中,戚墅堰所研制的CRH2A、CRH380A系列齿轮传动系统十分关键。齿轮传动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动力传动装置,负责将电机的动力传送到列车上,让列车实现高速行驶,是高铁列车核心部件之一,也被称作高铁上的“风火轮”。

在中国高铁引进之初,齿轮传动系统从技术到工艺都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当时的方案是由日本东洋电机进行技术转让,由戚墅堰所完成技术引进及国产化任务,进行CRH2A、CRH380A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国产化。我们多次赴日本学习,项目组的成员白天听课,晚上翻译资料,总结问题,以便第二天向日本技术人员请教,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左右。

功夫不负有心人,产品完成研制,并试装到高速动车组上。2010年12月3日,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线上跑出了486.1公里的最高运营时速,刷新了世界高铁速度,宣告了中国高铁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在成功研发CRH380A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基础上,戚墅堰所无论是设计技术能力还是批量制造能力,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间所里还自主研发了CRH2、CRH3、CRH6等系列动车齿轮箱产品。基于这些成绩,戚墅堰所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今年1月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齿轮传动系统,戚墅堰所还承担了基础制动装置、踏面清扫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减振降噪装置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目前这些产品都用于高速列车上。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串联”起的轨道交通产业链

2017年6月26日11:05,在世界建设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两端,两列流线型“子弹头”列车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这两列跨时代的列车,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我国高速动车组自主化、标准化和统型化的“复兴号”。戚墅堰所全程参与了“复兴号”研发、制造,为“复兴号”提供了齿轮传动系统、踏面清扫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减振降噪装置等一系列关键部件。据我所知,同样参与“复兴号”研发制造的还有今创控股集团,提供了车外塞拉门、车内盥洗室模块、客室行李架等产品。

今年5月29日,常州地铁1号线首列电客车“红小梦”揭开面纱,车上的踏面制动装置和车钩缓冲装置也是我们的产品。新誉集团为其设计和生产牵引系统、空调系统、信号系统,今创控股集团为其“量身定制”地铁工程车……

轨道交通产业是常州装备制造业中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当前,经开区汇聚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多家,涵盖内燃机车整车制造、牵引传动、制动转向、关键零部件、供电设备、车辆内饰等各大领域,基本实现全产业配套,2017年实现产业链总产值超750亿元。戚墅堰所作为全市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企业之一,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对武进及常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据统计,戚墅堰所现有外协供应商355家,其中位于常州的供应商有242家,占68.2%,轨道交通产业板块关键零件基本实现了本地供应。2017年,戚墅堰所向常州本地企业的外发加工金额达到6.3亿元,占到了戚墅堰所全部外协金额的73.5%,实现了良性的产业互动发展。

评论留言,小开会尽力帮您▼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 大家都在看▽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经开区高铁人用实力印制“高铁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