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年終獎,你敢辭職嗎?

拿了年終獎,你敢辭職嗎?

2年前,我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叫做“辭職大聯盟”。

辭職為什麼要組個群?辭職者要聯盟起來幹什麼?

首先,人數要多,才能“群”起來吧?

其次,有共同的訴求,才需要共鳴吧?

是的,這是我前單位辭職的同事們組建的一個群。

作為辭職元老,我似乎在辭職聯盟中起到航標的功用。

雖然在這個單位只工作了一年,但是航標容易被記住,群主願意拉我進來撐撐場面。

我辭職有4年了,在這個群裡呆了2年。

2年來,這不是一個活躍的群。

一兩個月,會有個人在群裡吼一聲“大家的檔案拿回來了沒有?”而已。

但是最近這個15人的群,炸了鍋一樣的熱鬧。

緣起於一封聯名信。

單位扣留了辭職人員的人事檔案。群裡有10個急需要調檔案,等待了2年無果,於是聯名給單位的領導們寫了一封信,大意如下:

“我們熱愛設計院,這是我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我視其為自己的家,夜以繼日多年,並非對家沒有貢獻。但是,孩子長大是會離開家的。我們需要把人事檔案轉到新的工作單位,這2年設計院扣住我們的檔案不給,是違反勞動法的行為。我們念及對家的感情,不想把事情搞僵。但是如果設計院不能在10日內把檔案還給我們,我們會聯名去勞動部門申訴,請求法律援助。”

這封信很長,我讀了2遍。

情真意切,柔中帶剛,的確是一篇好文章,能算得上是央企職工維權的典範。

唯一的缺憾是——這封信遲到了2年。

我們不分析設計院為什麼扣留辭職員工的檔案,我想這是個例,不具有普遍意義。

但是,維護自己的權利,為什麼要等待2年?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2年,也許有的朋友覺得很短。

但是,對於一群剛剛走進社會的大齡學生,2年,卻很長。

這是一家央企單位,省級設計院,在祖國偏僻的最南端。當年招聘的門檻是碩士研究生。和我一起入職的20個碩士都是重點院校畢業的“高才生”,當然也可以叫“書呆子”。我們這群人有共同的特點——大部分是農村走出來的寒門子弟,踏實、勤奮、單純、膽小。

膽小?是的。

如果成本太高,誰都會膽小。

在象牙塔裡煎熬太久,背後是清貧家庭的隱忍。或許遭遇過變態導師,或許當過多年廉價苦力。貧窮和孤寂的滋味都不好受。這批人太渴望一份體面的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一份可以憧憬未來的營生。與付出相比,這期望不高。

這家央企設計機構、省級單位恰能滿足我們心理訴求。

入職以後,可以叫做“暗無天日”。

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

破舊的宿舍是民宅、危房。離單位很遠。2013年,每個月50塊錢的租金,可以算是白住了,所以牆上的大裂痕可以忍受,七月的颱風把窗戶整個吹到地板上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單位早上8點打卡,遲到要扣工資。

一般,大家沒有緊急的事情,每天晚上10點下班。

圖紙是永遠畫不完的,和業主、和廠家、和監管部門的溝通電話也是打不完的。

每週工作7天,一般週日下午辦公室才清靜一些。

工程師都需要去工地做技術支持,有長有短。

我工作的那年,去工地做設計代表2次,每次都住1個多月。

那時,帶我們的師傅們,能拿到年薪30萬。

這個願景就像一張非常好吃的餅,讓年輕的人們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

只可惜,這餅是畫的。

2013年我們入職,那是國家某體制“主輔分離”改革的第3年。

設計院作為輔業從甲方剝離出來,身份,從甲方變成了乙方。

行業建設是5年一規劃,計劃制。

“主輔分離”正處在這個5年期的末尾,所以設計行業的經濟收入是“軟著陸”。

但是,誰都明白這個行業在走下坡路:工程量越來越少,作為沒有市場競爭力得乙方,好景不會長。

可是,為了那一絲珍貴的安全感,每個“高才生”都放棄了理性思考,就像是遇到危險的鴕鳥,把頭扎進了沙堆裡。

至於收入,那是一路“滑鐵盧”。

實習階段5000+;正式入職後4000+;工作滿一年,降到3000+。

這樣明顯的死亡信號,都沒有讓“高才生”們從畫餅的睡夢中驚醒。

除了我,沒有人離職。

直到2015年初,設計院為了留住核心技術骨幹,確保“師傅們”的工資,把幾批新人“徒弟們”的工資降到1000+。

“1000+”,2015年碩士研究生的工資降到1000+,連一個成年人的日常開銷都不夠。而當時,當地的平均工資是3000+。在當地火爆的房地產業,一個沒有本科學歷的售樓小姐,月收入5W。

終於,這1000+觸及到這群“書呆子”們的底線,辭職大潮正式啟動。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一年之內,我們一起入職的20個碩士,走了15個。

檔案拖了2年,直到今天,領導代表單位正式回覆:“予以辦理檔案退還手續,設計院有很多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諒解。”

一句“請諒解”,大家等待了2年。可他們卻在群裡歡呼雀躍,細細品味著領導們的款款深情。而他們,參加工作的時候普遍27歲,工作2年,被扣留檔案又2年。現在,31歲的他們,大部分還未成家立業。當年和他們同樣優秀的人才,很多已經是社會精英。

“辭職大聯盟”事件證明什麼呢?

越具有吃苦耐勞品質的人,畫餅充飢,堅持越久。

所以,忍耐,決不是職場生存的首要技能。

正確的就業觀應該是:

工作服務於生活。

通過工作,要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而不是讓生活無休止地將就工作。

許多優秀的年輕人仍然抱著上一輩人的就業觀念:找個“鐵飯碗”,守一輩子。

但是,時代不同了。我們處在一個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每一天都在經歷著“未來,已來”的生活體驗。這個時代給了我們無限的機遇,等待我們的也是巨大的挑戰。

工作不同於婚姻,辭職也不是離異。

二婚生活也許大概率不如原配,但是換個工作,卻往往能讓生活越過越好。

為什麼呢?

就因為,有勇氣換工作的人,大概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拿出勇氣去把握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