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40年」引大入秦:甘肅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引大入秦:甘肅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的40年」引大入秦: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灌區新貌 張海雄 攝

「我们的40年」引大入秦: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煥發青春的蘭州新區

「我们的40年」引大入秦: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引大土法上馬

本報記者 祁玉潔

引大入秦工程是將發源於青海省木裡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入蘭州市以北60km的秦王川地區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取水口位於甘青兩省交界的甘肅省天祝縣天堂鎮境內。工程於1976年立項建設,1981年緩建,1987年全面復工建設,1994年順利建成通水,引大通河水入秦王川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秦王川人民期盼的世紀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200萬人擺脫了吃水難題,也凸顯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引大催生了蘭州新區,也為蘭白都市圈的建設提供保障。

如今,大通河流經的受益區已是林草繁茂,秦王川旱塬已經變成了一片綠洲。

舉世矚目的引水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創造了甘肅水利建設史上的許多奇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甘肅十大建設成就之一和建國60年甘肅地標建築之一,是展示我省堅持改革開放、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窗口,被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發展工程”。

84歲高齡的張豫生是參加引大入秦工程建設的總工程師。他說,當年引大工程多數要在崇山峻嶺打隧洞,架渡槽,工程建設期間資金緊張,技術、地質條件等成了一道道攔路虎。面對資金難題,我省藉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向世界銀行貸款,為此該工程也是世界銀行貸款援華項目的樣板工程。

張豫生介紹說,針對技術、地質條件等難題,特別在30A隧洞施工中,意大利人運用美國製造的雙護盾全斷面掘進機,創造了13個月全線貫通的世界紀錄;國內率先採用國際通用的“菲迪克”條款全面實行合同制管理,為我省培養造就了一支適應現代化水利工程建設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全面推行“新奧法”施工技術,極大地提高了隧洞工程施工的整體水平。在施工過程中,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攻克了複雜地質條件下隧洞施工等世界性難題,建成了長達l5.7公里的國內最長的無壓輸水隧洞盤道嶺隧洞,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鋼製先明峽倒虹吸,全長2194.8米國內屈指可數的橫跨公路鐵路的莊浪河大渡槽等多項重點工程,創造了當時多個亞洲乃至世界之最。

旱田變水田

在榆川村一條條水泥路平坦寬闊,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排列,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支書滕生堂回憶,30年前從榆中青城哈峴魯家溝搬遷下來,聽到的是刺耳的風聲,看到的是黃沙一片的旱塬,如今大通河水讓榆川村獲得了重生。

從建村時的一片荒灘到如今蘭州新區最大的日光溫室產業村,從整村的移民戶到即將達標的小康村,一路困難和艱辛,一路激情滿滿,滕生堂感慨萬千:“以前家裡一窮二白,遷到新區後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引大通水後,2003年我家種了蔬菜大棚,當年收入3萬元。”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種小麥一年畝收入不足1000元,現在一座大棚蔬菜年收入3萬元,村裡依靠引大水種植蔬菜大棚讓村民脫了貧,過上好日子。

榆川村為秦川鎮移民村,1996年建村,移民主要來自榆中青城鎮、哈峴鄉以及臨夏的和政、東鄉等地,共有332戶,耕地面積1756畝。目前,全村有320座蔬菜大棚,有效面積達300畝,種植辣椒、茄子、豆角、番瓜、西紅柿等。農產品一半供應秦川鎮和新區市場,一半供應東部、和平、安寧桃海市場,產供銷服務正在加速完善。

榆川村2017年產業收入達到600萬元,佔全村人均收入的55%。該村去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村。

採訪中,村民滕生武帶著記者前往他家的西紅柿大棚,只見西紅柿長勢喜人,每株都掛了鮮嫩的西紅柿。“我家有兩個大棚,去年收入5萬元。如果沒有水的保障,這裡就沒有蔬菜產業。有了水,村民脫貧致富有了信心。”滕生武激動地說道,“從搬遷到秦川鎮,到蘭州新區成立,再到村民收入達到小康水平,經歷了‘三連跳’,榆川村人們獲得了重生。”

村支書滕生堂介紹,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10720元,高於蘭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1元。

榆川村只是引大灌區受益區的一個縮影。

引大還歷史性地改變了灌區農業生產條件,秦王川昔日旱砂田變成了水澆地,徹底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糧食畝產量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人均佔有糧食由通水前的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特色種養業有了一定規模,初步形成了多業並舉的農業綜合發展新格局。歷史性地提高了灌區人民生活水平,解決了主灌區40萬人和20多萬頭(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困難,特別是使從我省宕昌、東鄉、永靖、天祝及永登、皋蘭、榆中、七里河等縣(區)貧困山區搬遷的5.64萬移民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開闢了致富途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人均住房面積由原來的14平方米增加到近30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8元提高到2017年的8000元以上。

轉型服務蘭州新區

目前,引大工程自建成通水至今已累計向灌區及周邊城鎮供水29億立方米。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和蘭白都市圈、蘭州新區開發建設的新形勢,引大將工程功能定位由當初的“發展灌溉,生產糧食,解決溫飽”調整為“以蘭白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為依託,以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統籌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生態等各類用水需求,為蘭州新區開發、蘭白都市圈建設和供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2011年2月,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擔向蘭州新區供水的重大決策,這為引大入秦工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標誌著引大入秦工程進入了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引大工程作為蘭州新區唯一供水工程,與蘭州新區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引大工程,就沒有如今的蘭州新區;沒有蘭州新區的開發建設,也就沒有引大的快速發展和轉型跨越。

省水利廳副廳長、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局長韓臨廣告訴記者,蘭州新區建設最大程度盤活引大入秦工程的價值,給引大入秦工程帶來了轉型升級千載難逢的機遇。引大入秦工程設計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完全可以保障蘭州新區和蘭白都市圈發展供水。

為了盤活利用水資源,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結構優化調整,實施蘭州新區供水項目引大渠道除險加固工程、引大工程蘭州新區供水調度中心等項目建設,已經形成了集農業、生態、工業和城鎮居民生產生活供水為一體的多元化供水格局,有力地保障了蘭州新區開發建設和“蘭白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各類用水需求。

未來,引大將進一步擴大引大工程供水總量。依託蘭州新區發展,融入新區,主動服務,統籌生態、城市、農業等各類用水需求,充分挖掘供水潛力,優化供水結構,做到應灌盡灌、應需盡供,在現有的基礎上把引大工程的用水量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是著眼於優化供水佈局,協助地方政府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實施黑武分乾渠改造提升,積極支持景泰縣發展沙漠農業10萬畝、3000萬方的用水需求,增加供水量和農業灌溉面積。通過以上主要措施,爭取在3年內供水總量突破3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1%以上,努力實現引大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同時不斷提升引大工程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系統設備和技術手段,發揮功能作用,在科學調水、合理配水、精準計量上下功夫,提高渠系水利用率,提升供水服務質量和效能,推進工程運行的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管理。

昔日荒塬變綠洲

隨著引大供水結構的優化,受益區生態效益日漸凸顯,曾經被認為土壤貧瘠、鹽鹼化嚴重、乾旱難耐的蘭州新區,近年來迎來大轉變:鳥語花香、水體繁多、候鳥集群……

立秋時節,天氣依然炎熱,而蘭州新區卻舒爽涼快,在新區 2號生態湖周圍水草繁茂、綠意盎然,成為人們避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當地村民說:“現在生態好了,湖邊時常飛來很多的水鳥,有時候把湖面都填滿了。對於生長在旱川地上的村民來說,突然間飛來了為數眾多的水鳥,確實是一大新鮮事。”

隨著灌區和蘭州新區生態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區域生態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渠路田間防護林網建設逐年發展,造林2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0.8%提高到15%以上,小氣候明顯改善,風沙天氣逐年減少,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昔日“十里不見樹”“電杆比樹多”的荒塬,如今變成了“糧田萬頃,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的新型灌區和生態環境秀美的國家級蘭州新區。

引大工程運行以來,凸顯了重大水利工程助力精準扶貧的巨大能量。隨著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逐步發揮,千古旱川已變為希望的田野,蘭州新區已呈現一片片綠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