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凌晨4:40,沒有遺言

截止到今天,父親離世已經有3個多月了......

本該早點寫點東西,可我有一個習慣,關於一些生活的所思所想不願意在事件剛發生的時候就寫?

總覺得事件還處於“新鮮”的情況下貿然動筆,往往情緒所佔的比例要遠遠超過領悟!

3個月過去了,不論失去了什麼人,都足夠讓一個人從悲憤、恐懼、慌亂中走向平緩。哪怕是一個親歷者也能,把這一事件當成是一個標本,用科研的角度冷靜、客觀、專業的給出判斷和分析!


父親終年64歲,他在34歲有了我,我們之間一共走過30年!

該用什麼詞來概括我們的這一段關係呢?

思來想去,不解?感動!不忍......六字足以。

死於凌晨4:40,沒有遺言


我的整個童年,關於父親的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個概念就是“差異化教育”。

乍一聽很容易讓人誤解成“重男輕女”,畢竟我們家有一男一女。

其實不是,這裡說的“差異化教育”是指,他對待旁人和對待我的區別!

我讀小學的時候,每天中午都要走路回家吃飯,父親偶爾只上上午班,也會在中午趕回家。如果很不幸我們遇見了,那麼我就會遭遇一次不幸的“不解”?

他的摩托車會突突突地載著鄰居家的同伴,呼嘯而去,把我“遺棄”在馬路上孤獨地走回家。

他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小孩子從小就不要懶慣了,多走幾步鍛鍊一下是好事!”

我一度想打反口:“您要鍛鍊自己小孩,能不能不禍害人家的小孩呢?”

差異化教育的成果就是我的性格格外強勢,輕易不求人,哪怕大學放假回家,我也從不叫他來接我,都是一個繼續孤獨的在路上“一邊鍛鍊一邊走回家”!

我也很少跟人說,我父親有多愛我,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嘛,說多了像扯謊!

整個青年時期,我的思維裡都充斥著這種“不解”

為什麼父親不溺愛我呢?哪怕一次?


接下來,說一說第二詞“感動”

別懷疑,無論父親在教育方面有多麼的“差異化”對待我,

父女一場30年,他始終帶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動,

其中有兩件事情到現在想起來,依舊讓我情難自已。

6歲那年,因為貪玩一不小心我的左腳掉進了剛剛煮沸的開水中,幾乎就是一兩分鐘內,母親就發現了,連忙幫我脫下鞋襪,我只記得條紋的襪子上沾滿了厚厚的上皮組織。

整隻腳都是一片慘白,像極了一塊熟透了的五花肉。

死於凌晨4:40,沒有遺言

家鄉的土方子白醋、雪水、醬油接二連三的失敗之後,父親帶著我開始了求醫之旅,我們幾乎跑遍了湖南大大小小的醫院。醫生、專家、教授都表示愛莫能助!

消防醫院的大夫甚至恐嚇我們,再不截肢命都不保了!

父親哭著對他說:“不能截肢,她還這麼小,要是殘廢了這一輩子就廢了!”那是我印象裡,父親第一次為了我當著外人的面嚎啕大哭,他那麼要面子的一個人啊!

待我成年之後,雖跟他摩擦不斷、常常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我親爹,怎麼對我這麼狠?當我想起那天下午,他曾為我那樣的痛哭,這份疑慮又會減輕不少!

我曾被記憶傷害,又被記憶療愈著!


還有一次就是父親車禍之後,等我趕到醫院看見雪白的床單,雪白的窗簾,白大褂醫生,還有他剛剛剃完的雪白的頭皮。上面爬了幾條又粗又紅的像蜈蚣的手術縫合線。

麻藥剛剛失效,他忍著痛,眼睛充盈著鮮紅的淚水,故作輕鬆地說:“我外套口袋裡,還有100塊錢,你拿著去做這星期的生活費!”

我站病床前,別過臉去不敢看,也不敢哭.....

鬼門關上走一遭,他念念不忘的竟然是我的生活費!

後來他癱瘓11年,我一有時間就回去照顧他,陪伴他,有時候被他激怒,也能像憋氣一樣忍住,都是因為我無法忘記那些年,他帶給我的感動和恩情!

烏鴉尚懂反哺,生而為人我能做得應該更多,適當的隱忍也是一種孝順。


“不忍”是父親整個後半生癱瘓11年,在我意識裡出現最多詞!

53歲正值壯年,最好年紀匹配了最差的軀體,手腳不受控、大小便失禁、就連吃飯都要人喂。而我一直覺得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創造價值或者享受生活!”

如果二者都沒有,每天還要忍受全身肌肉萎縮的抽搐、麻痛、還要源源不斷地來自周圍人的憐憫,請問這樣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呢?

我常常在陽光下,坐在父親的身後,看著他逐漸佝僂變形的身軀、不自覺的抽搐、偶爾傳來幾聲嘆氣和對命運不公的討伐。

心裡的“不忍”和邪念,又會冒出來了。

讓我的不忍開始成倍發酵,是今年他診斷出患了惡性腫瘤開始的。

我看著他右眼失明、背部開始腐爛、身體愈發消瘦起來,

緊接著左眼開始模糊,最後一次他對我說:“我上個星期就看不見了,你別給我開電視了。”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父親看不見了,他最後記憶裡的我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他死前一天,已經失明失聰失智失聲,一個人所有功能,只剩下了呼吸。

陽光正好,天空白得很夢幻,世界很安詳。

母親在廚房忙活,父親彷彿在床上安詳的睡覺,孩子們在院子裡嬉戲,我在翻動一本書。


就在當天夜裡,母親忽然哽咽地推開房門對我說:“你爸好像死了!”

我幾乎在幾秒鐘之內衝到父親身邊,老公確認呼吸沒了,我確認體溫猶在,

整個屋子哭成一片。

時間停留在了4:40分!

這一天我成了半個孤兒!

死於凌晨4:40,沒有遺言

父親放歸山林那天,我拍下的一輪日出,太陽照常升起,可我的身邊已沒有你!


死於凌晨4:40,沒有遺言


我們這一代都存在一種普遍的認知偏差,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問題都是“代溝”造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代溝又是怎麼來的呢?

以我和我父親為例:

第一缺乏溝通:理解的前提是溝通,不溝哪裡能通?可是我們大多從青春期開始就焊死了父母瞭解我們的大門,待到我們成家立業後,因為孩子要生活在一起與父母所有摩擦都來自於“不理解”,我們之間從14歲到28歲有14年的信息不對稱。

所以在父母的心裡你還是那個沒長大的孩子,那他們對你最熟悉的時候。

你也沒有再給我她們瞭解你的機會了!

這條代溝,是兩代人共同的"傑作"!

第二不會接納:讀了那麼多書,依然學不會接納不完美,包容差異,懂得人都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越親近越習慣性的指責,習慣性的改造對方。最後發現,對方和你一樣頑固不化,老羞成怒矛盾成規律性爆發,父母學不會放手,我們學不會接納,親情關係成了一場超長版變形計,一方不下場,永遠沒有大結局。

一個人的悲劇,其實是一群人的境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