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在北京城漫天的火焰里消失了。但无论是东厂、锦衣卫的黑暗,还是明朝皇帝的不作为,都不能阻挡臣子们对这个王朝的效忠。 这些旧朝士人无力在战场上反抗清军,就选择集体沉默的方式来对抗新主。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拒绝当官,有的遁入空山,有的隐居家中,用这样的方式对抗着新的王朝。

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文震亨,《长物志》的作者,书画诗文四绝,深得崇祯皇帝的赏识。清兵攻破苏州城后,文震亨投河自尽未遂,后绝食六日,呕血身亡。吴炳,明朝旧臣,以“粲花主人”自居,顺治五年被清军所俘,在押解途中,绝食而死。 被称为“海内大儒”的李颙,陕西巡抚举荐他入选“博学鸿词”科。能入选“博学鸿词”科的都是“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是供康熙帝“亲试录用”的。但李颙坚决不从,地方官把他强行绑架送到省城,他绝食六日,甚至拔刀自刎。

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顾炎武,同样被举荐入选“博学鸿词”科,但他让门生告诉官员“刀绳俱在,无速我死”。黄宗羲,康熙皇帝多次请他出山,但都遭到了回绝…… 旧朝士人的抵触,成了困扰清初政治的一道痼疾,但康熙帝的出现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令遗民们萌生了认同甚至敬佩,从而彻底改写了历史。

在清代的统治者中,康熙皇帝是比较谦虚好学、礼贤下士的一位。面对士人的横眉冷对,康熙帝从容不迫。既然以刀俎相逼没有效果,就干脆还给他们以自由,让地方官员厚待他们。

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康熙皇帝让当地巡抚到黄宗羲的家里抄写黄宗羲的著作,自己在宫中时常潜心阅读这些“手抄本”。这样的知遇之恩,怎能不让黄宗羲感动。 英明的康熙皇帝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王朝的欣欣向荣一定会让这些坚硬的骨头柔软起来的。后来的一切证实了康熙帝的先见之明。

这个问题困扰清初几任皇帝,康熙也准备放弃,结果却令人意外

​李颙,后来面对康熙帝的召见,虽没有亲去,却派儿子去了,还把自己的两部著作赠送给康熙,以表示歉疚。 顾炎武,他的两个外甥都进了“明史馆”,参与明史的编修,顾炎武没有反对,还同他们有书信往来。黄宗羲,他让自己的儿子和弟子都参与了《明史》的修撰……

这一切,并不是士大夫的无骨气,而是因为天下士人的最大心愿在于遇见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