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野心的人做不了CEO?

沒有野心的人做不了CEO?

說到科技互聯網圈的幾個出鏡率奇高的大佬,我們可能非常容易想到蘋果新CEO蒂姆·庫克,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做SpaceX研究太空探險的埃隆·馬斯克。

但是,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那就是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是微軟歷史上第三任CEO,也是繼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兩個創始人之後,第一個非創始團隊CEO。他的身上有幾個清晰的標籤:

出身印度精英階層,供職微軟20多年,是這個IT大國打拼到世界頂級科技圈的代表人物之一。

婚後撫養照料患病子女的坎坷生活,讓他形成了獨特的平和溫厚的管理方式,極具同理心。

強有力地帶領微軟走上轉型之路,對如此巨型體量的企業完成了文化基因和業務佈局的重塑。

納德拉的成長和就任歷程是外界一直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畢竟,這可是微軟,是叱吒信息時代40多年的顛覆式企業。

微軟和它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已經是傳奇,而續寫傳奇的黃金之筆現在被交到了薩提亞手上。

他是憑藉什麼走到了今天,走上了CEO之位,並實現微軟變革的?

一、年少時的成長曆程

這可以從納德拉的成長經歷說起。他是90年代初期,印度精英學子藉助時代紅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野蠻生長的典型。

1967年,納德拉出生在印度第四大城市海德拉巴(Hyderabad)。

他的父親本來計劃到美國深造經濟學PHD,但在1960年代被選入了印度政府行政局,成為執掌上百萬居民的行政區長官。

薩提亞的母親則是一位大學的梵語教授。

與大家心中對CEO的印象不同,納德拉高中和大學期間讀的並不是最好的學校。

15歲的時候他去的是海德拉巴公立學校,後來在參加印度理工大學(IndianInstitutes of Technology,IIT)的入門考試時失敗了,IIT是當時所有印度中產階段學生的最高夢想。

退而求其次,納德拉讀了Manipal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電子工程專業,並在研究生階段順利獲得了美國簽證,來到了威斯康辛大學(Wisconsin)繼續深造。

正如納德拉在他的處女作《刷新》一書中說到,自己早年很幸運地趕上了歷史性的機遇:

印度脫離英國而獨立、美國民權運動改變了美國的移民政策,以及全球性的科技繁榮。

這幾個趨勢相交影響,讓他恰好在1990年代就以軟件技術專長的身份來到了美國,趕上了全球技術繁榮的前期,這為他進入微軟奠定了良好的背景。

二、不取悅比爾·蓋茨和任何人

在微軟,每一位具備CEO候選資格的人,都會被要求將自己的想法寫成備忘錄提交董事會,類似於一種面試。

作為一個微軟“老好人”,在提交董事會的備忘錄中,納德拉談到了自己在微軟20多年的工作經歷,也談到了即將離任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

納德拉認為,史蒂夫·鮑爾默是一位充滿激情的領導者、銷售員和市場營銷者。

而比爾·蓋茨是一位在技術領域有著遠見卓識的領導者,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思考周”讓微軟領先於眾多心懷嫉妒的競爭者。

“他們兩人結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商業夥伴關係之一。作為計算的先驅,他們讓微軟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

然而,這位即將離任的CEO給納德拉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對納德拉的叮囑:

他鼓勵我要做自己。換句話說,不要設法取悅比爾·蓋茨或其他任何人。要大膽,要正確。

很多人認為,一家科技公司的CEO應該有足夠的野心。

事實上,在面試過程中,一名董事會成員給納德拉建議:

如果你想成為首席執行官,必須清楚地表達你的渴望和企圖心。

納德拉曾和鮑爾默交流過這個問題,鮑爾默笑著說了句:

現在改變太遲了。

因為他十分了解,納德拉根本就沒有那種個人野心。

在公司尋找新的CEO過程中,納德拉的內心更多的是一種“雲淡風輕”的感覺。

即便有傳言稱某人將接替鮑爾默,他基本上也不會理會。

生活中,他和妻子忙於照顧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

工作中,他全力打造公司的高競爭力業務——微軟雲。

他的態度是:“董事會會挑出最佳人選。如果這個人是我,那太好了;但我也同樣樂意為董事會所信任的人工作。”

三、源自人生經歷的管理哲學

最終董事會選擇了納德拉。

在他接任CEO後,有分析師認為,他對於微軟太過了解,已經被同化,無法對微軟這臺“臃腫的機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無法帶來微軟需要的新鮮血液和思維動力。

要知道對體量如此龐大的一家科技企業實施改革,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

但他做到了!無數人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保持同理心和成長型思維。

要保持好奇心,以及用偉大技術滿足客戶未能表達的和未被滿足的需求。

如果對客戶需求缺乏深刻洞見、缺乏同理心,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與客戶交流時,需要傾聽。

這並非無意義的行動,因為這樣做可以準確預測客戶的喜好。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以初學者的心態去了解和學習客戶以及他們的業務,為客戶提供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案。

要不斷從外界汲取知識,並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中,同時不斷創新,給客戶帶去驚喜,並贏得他們的喜愛。

其次,積極尋求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每次會議上,不只要聽,還要儘可能地讓其他人去講,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包容性會幫助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偏見,並會幫助改變我們的行為,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匯聚微軟眾人的力量。

我們不僅尊重差異,還尋求差異,更展開雙臂擁抱差異。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產生更好的創意、推出更好的產品,並且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客戶。

最後,提出一個公司、一個微軟。

創新和競爭並不尊重公司的組織邊界,所以必須學會打破這些壁壘。

他認為,微軟是一個由許多個體組成的大家庭,有著共同的使命。

這個使命並不是在組織的舒適區內工作,而是要跳出舒適區,竭力滿足客戶的需求。

這對一些公司來說是自然而然的,比如那些一開始就擁抱開源思維的技術公司。

某一團體創建代碼,創造知識產權,但同時又持開放態度,公司內外的其他團體可以檢查和改進這些代碼和知識產權。

納德拉告訴同事們,它們擁有的是客戶情境,而不是代碼。

微軟的代碼可能也要如此,一方面服務於小企業,另一方面服務於公共部門客戶。

相互學習,相互借鑑,打破藩籬,精誠合作,在客戶面前展現出作為整體的一個微軟。

比爾·蓋茨在《刷新》一書的序言中,這樣評價納德拉:“他是一個謙遜、有遠見和務實的人。

他既能針對策略提出有見地的問題,也能與核心工程師融洽相處。”

作為一個“老好人”,這位“沒有野心”的CEO利用他的管理哲學一次次刷新個人與組織,最終刷新了整個微軟。

所以,無論你強大還是卑微,我們靠價值觀和行為的一致性贏得尊重,這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