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這也許是一個觀後感,也許不是。

我並不是想說我在影片中看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我只是覺得在不斷重複“看”這個動作的時候,它喚起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東西,也許這樣說比較矯情,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們確實就這樣突然闖進了我的腦袋。

我明白它們並不是想要告訴我們具體的知識性的東西,它是在試圖引導我們用自己的思維去思維。它不知道它最終會把我們引向哪裡,我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方向,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它在喚起,喚醒。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最近在看佛教的一些東西,《壇經》裡一個關鍵詞是“不立文字”。因為在佛教的理解裡,輕鬆,自由,超越的終極境界是不可言說的。思想其實是用語言來思想。按佛教的理解,那些最高境界的感受和體驗是不可思議的。語言在人內心構造了第二個世界,在真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夾縫間,它又擔起像“門”一樣的責任——有可能使人們瞭解世界,也可能使人們誤解這個世界。在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兩種不同的翻譯後,這種感覺越發明顯。但在電影裡,我更多想到的是身份不確定性的問題。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語言的身份是不確定的,因為它是“門”。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把門打開,放小鳥出來,給小鳥以自由。”我們也可以說:“把門打開,放小鳥出來,給籠子以自由。”不是嗎?在影片中,安迪為自己策謀並製造了另一個身份,這個身份因為有了身份證,有了銀行卡號和密碼,有了居住證明,有了一切外在的肯定,於是這個虛擬的人就存在了,然後“安迪”消失了。身份改變了,安迪這個人就不是他了嗎?是他,他還是他啊。那他為什麼可以輕易地重新開始?肖申克監獄裡的囚犯,太平洋小島上的良民,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卻在一種特定的環境裡輕易的轉換了或是融合了。這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瑞德說:“監獄裡的事沒有神話。”可是他卻目睹了“神話”。在人有理智以來,人的理智就一直在支配著人的理解,形成的理解結構又一直在支配著人的分析,也就是說人給了自己一個不證自明的結構框架,並且以語言和文字的方式固定下來成為一種邏輯思維定式,這種依賴性的習慣很快就會吞噬人天性裡的自由意識。瑞德在片中還有一段話,他說:“……開始的時候你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他們,然後是依賴,最後你會發現你喜愛他們。”

老布和瑞德都是習慣了監獄生活的人,他們因為出獄無望而把把肖申克監獄當作他們最後的家,所以出去後反倒不習慣。因為“監獄”壓制的不僅是人的身體,還有靈魂。這已經成為生命的意識,習慣性的意識,所以老布在被假釋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已經依賴了大半輩子的習慣思維,現在要他如何面對新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是新的自我意識?瑞德開始時也是這樣,他習慣了要小便就打報告,否則一滴也尿不出來。可是在他和老布的生活裡又發生了什麼讓他們的結局產生了不同呢?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我想,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個“希望”和“自由”的問題。瑞德開始時以一個“老手”的身份告誡安迪:“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他以為自己是在拯救安迪,其實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他自己。安迪說:“人無非兩件事,忙著活,忙著死。”他選擇了前者。有人說這是一部給男人看的電影,我想不明白,事物的無限可能性怎麼可以就這樣被確定了?難道就因為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女人的“形象”嗎?我想不是的。安迪的不幸起於女人,而他的自我拯救也源於女人。

這個女人也有多重身份,她既是毀滅者,也是拯救者。我相信他們曾經深深的愛過彼此,可是後來呢,也許是他毀了她,也許是她毀了他。我們不知道這個過程裡發生了什麼,電影裡沒有交代,也不可能交代,只有我們去想象。片中還有一個女人,就是監獄長的妻子,她為丈夫匾的鏡框是“上帝的審判很快就會降臨。”很諷刺的是在它的背後就藏著黑帳。“背後”是什麼?“表面”又是什麼?那些正在流逝的東西又究竟留下了什麼?安迪的背後是他自由的心,他的表面是一個囚徒的身份,那些流逝的是時間,留下的是前往希望和自由的通道。老布的背後是一個“囚犯”的心,他的表面是囚犯的符號,那些流逝的也是時間,留下的卻是日復一日的重複,直到再看不見自己本來的樣子。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我想起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自己在本子上寫下的一句話:“希望(自由)有時候看起來是別人給的,但只有當別人給的希望(自由)喚起了自己內在的希望(自由)時,希望(自由)才是希望(自由)。”安迪也把美好的希望給了瑞德,瑞德由此犯了生平第二次罪,就是違反假釋條例出城。可是他出不出城與別人有何相干呢?既然他已經獲得假釋,也就是說得到了外界的“他不再具有危險性”的肯定,可是在監獄外面他仍然不是一個自由人,他處處受到制約!不僅是行動的制約,還有精神的約束。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自由本身就具有欺騙性!它是一種制度本身孳生的東西,它讓人的思維在這條既定的線裡不斷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說服。好在,瑞德被安迪的執著喚醒,他終於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渴望,於是也進行了自我拯救。安迪爬過惡臭的水溝,從此煥然一新,沒有了過去身份的象徵物“名字”,他還是他。太平洋小島上的他不是沒有過去,而是沒有了過去身份的唯一性,和權威性。

《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的渴望

真正的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我不知道這些文字是否就是我本來的意思,可是還是想要寫出來。也許我看到的不僅是一部電影,我把它當做一個文學文本來看,來想。文本里的人物在不斷重複,而文本本身也在不斷的重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又不斷的滋生出新的東西,也許,生命的過程就是這樣,我們覺得生活不斷地在重複,可是我們並不認為它就在原地踏步,它總得遇上點新的風景,無論是我們虛構的風景,還是本來存在著的風景。這樣我們就有了前行的動力,這個詞可能是“愛”,也可能不是,誰知道呢?有人說生命是一個圓,我們在不斷的迴歸原點,但我始終相信,無數的原點都只是形似而已,它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已經不一樣了,也無法再一樣了。

我們何其幸運,生活在一個未知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