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这也许是一个观后感,也许不是。

我并不是想说我在影片中看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只是觉得在不断重复“看”这个动作的时候,它唤起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这样说比较矫情,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就这样突然闯进了我的脑袋。

我明白它们并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具体的知识性的东西,它是在试图引导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维。它不知道它最终会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方向,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它在唤起,唤醒。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最近在看佛教的一些东西,《坛经》里一个关键词是“不立文字”。因为在佛教的理解里,轻松,自由,超越的终极境界是不可言说的。思想其实是用语言来思想。按佛教的理解,那些最高境界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思议的。语言在人内心构造了第二个世界,在真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夹缝间,它又担起像“门”一样的责任——有可能使人们了解世界,也可能使人们误解这个世界。在看了《肖申克的救赎》两种不同的翻译后,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但在电影里,我更多想到的是身份不确定性的问题。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语言的身份是不确定的,因为它是“门”。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把门打开,放小鸟出来,给小鸟以自由。”我们也可以说:“把门打开,放小鸟出来,给笼子以自由。”不是吗?在影片中,安迪为自己策谋并制造了另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因为有了身份证,有了银行卡号和密码,有了居住证明,有了一切外在的肯定,于是这个虚拟的人就存在了,然后“安迪”消失了。身份改变了,安迪这个人就不是他了吗?是他,他还是他啊。那他为什么可以轻易地重新开始?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太平洋小岛上的良民,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却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轻易的转换了或是融合了。这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瑞德说:“监狱里的事没有神话。”可是他却目睹了“神话”。在人有理智以来,人的理智就一直在支配着人的理解,形成的理解结构又一直在支配着人的分析,也就是说人给了自己一个不证自明的结构框架,并且以语言和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逻辑思维定式,这种依赖性的习惯很快就会吞噬人天性里的自由意识。瑞德在片中还有一段话,他说:“……开始的时候你恨他们,接着你适应他们,然后是依赖,最后你会发现你喜爱他们。”

老布和瑞德都是习惯了监狱生活的人,他们因为出狱无望而把把肖申克监狱当作他们最后的家,所以出去后反倒不习惯。因为“监狱”压制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有灵魂。这已经成为生命的意识,习惯性的意识,所以老布在被假释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已经依赖了大半辈子的习惯思维,现在要他如何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新的自我意识?瑞德开始时也是这样,他习惯了要小便就打报告,否则一滴也尿不出来。可是在他和老布的生活里又发生了什么让他们的结局产生了不同呢?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我想,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个“希望”和“自由”的问题。瑞德开始时以一个“老手”的身份告诫安迪:“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他以为自己是在拯救安迪,其实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他自己。安迪说:“人无非两件事,忙着活,忙着死。”他选择了前者。有人说这是一部给男人看的电影,我想不明白,事物的无限可能性怎么可以就这样被确定了?难道就因为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女人的“形象”吗?我想不是的。安迪的不幸起于女人,而他的自我拯救也源于女人。

这个女人也有多重身份,她既是毁灭者,也是拯救者。我相信他们曾经深深的爱过彼此,可是后来呢,也许是他毁了她,也许是她毁了他。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里发生了什么,电影里没有交代,也不可能交代,只有我们去想象。片中还有一个女人,就是监狱长的妻子,她为丈夫匾的镜框是“上帝的审判很快就会降临。”很讽刺的是在它的背后就藏着黑帐。“背后”是什么?“表面”又是什么?那些正在流逝的东西又究竟留下了什么?安迪的背后是他自由的心,他的表面是一个囚徒的身份,那些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前往希望和自由的通道。老布的背后是一个“囚犯”的心,他的表面是囚犯的符号,那些流逝的也是时间,留下的却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直到再看不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我想起了在第二次看的时候,自己在本子上写下的一句话:“希望(自由)有时候看起来是别人给的,但只有当别人给的希望(自由)唤起了自己内在的希望(自由)时,希望(自由)才是希望(自由)。”安迪也把美好的希望给了瑞德,瑞德由此犯了生平第二次罪,就是违反假释条例出城。可是他出不出城与别人有何相干呢?既然他已经获得假释,也就是说得到了外界的“他不再具有危险性”的肯定,可是在监狱外面他仍然不是一个自由人,他处处受到制约!不仅是行动的制约,还有精神的约束。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自由本身就具有欺骗性!它是一种制度本身孳生的东西,它让人的思维在这条既定的线里不断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说服。好在,瑞德被安迪的执着唤醒,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于是也进行了自我拯救。安迪爬过恶臭的水沟,从此焕然一新,没有了过去身份的象征物“名字”,他还是他。太平洋小岛上的他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没有了过去身份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肖申克的救赎》:自由的渴望

真正的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些文字是否就是我本来的意思,可是还是想要写出来。也许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我把它当做一个文学文本来看,来想。文本里的人物在不断重复,而文本本身也在不断的重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的滋生出新的东西,也许,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觉得生活不断地在重复,可是我们并不认为它就在原地踏步,它总得遇上点新的风景,无论是我们虚构的风景,还是本来存在着的风景。这样我们就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个词可能是“爱”,也可能不是,谁知道呢?有人说生命是一个圆,我们在不断的回归原点,但我始终相信,无数的原点都只是形似而已,它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已经不一样了,也无法再一样了。

我们何其幸运,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