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这个张冠李戴的典故,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

关于三国,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自古至今就在正史野史,戏剧演义中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中这个张冠李戴的典故,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

在三国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提起关羽,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关于他的温酒斩华雄的事迹,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更不会陌生了,这是关羽名震诸侯的成名之战。

三国演义中这个张冠李戴的典故,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

而《三国演义》对这一经典情节的描写更是扣人心弦,英雄尽显。原文是这么描述的:

忽探子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此时袁术阵营可谓是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在这个危难关头,关羽出场了。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然而此时关羽的临危义勇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得到了袁术的不屑。也就是说此时的关羽尚还是个无名之辈,不受重视也正常。

曹操见袁术大怒,忙劝阻,认为关羽未尝不可前去一试。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羽也当即表态,必定得胜而归。

想必曹操此时心里亦知前去送死,但为眼前这位无名小将的胆识所感动,上前赠一杯酒,表面上是为他鼓舞士气,实则怕是担忧他被斩杀时的疼痛,特此借酒来麻醉一番,也算是为小将的忠心送行了。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哪知关羽却道,酒先放下,我去去便回,不久斩杀个华雄嘛,耽误不了多久的。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三国演义中这个张冠李戴的典故,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

当关羽去后不久,听到营外听到鸾铃作响,马蹄声声传来。众诸侯担心是不是华雄把这名小将斩杀后直入这里来了。正在大家恐忧之际,关羽提着华雄项首而入,将其扔在地上。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段描写没有恢弘的战场厮杀,也没有扣人心弦的刀光剑影。仅有尚温的一杯酒, 却将阵斩俞涉潘凤,坚不可摧的华雄,分分钟倒在青龙偃月刀之下的情节描述得让人回味无穷。

这正是这段记载,让不少读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们对一代武将关公钦佩不已,当然崇拜的不仅是他阵场上挥斥大刀的武艺,更是他阵前自告奋勇的胆识和旗开得胜的信心。

然而,今天将告诉大家的是,这个美丽的典故只是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虚构出来的。

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为徐荣击败、逃跑,后来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大破董卓军,并将华雄击败枭首。此外,《资治通鉴》里亦有孙坚将华雄枭首的记载。

当然,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也不全是虚构出来的,斩华雄的实际上是江东之主孙坚(孙策孙权的老爹),至于温酒的是不是关羽,这个就无穷知晓了。

三国演义中这个张冠李戴的典故,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

虽然这个精彩的故事是出于艺术虚构出来的,可我还是觉得读《三国演义》没必要去纠结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而是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