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治局會議首提「六穩」:如何穩?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導 讀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並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在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對此,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教授組織群內專家、學者們,針對六穩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專業性地深入討論,並對如何實現穩定等提出了若干針對性政策建議。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1

如何認識六穩之間的關係

陳柳(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六穩”中前面五個是具體的問題導向,最後一個穩預期可以看做是方法論。就業是目前中國經濟中最為牢固的一環,今年6月份調查失業率創新低,但仍把“穩就業”放在第一位,反映的是未雨綢繆、底線思維。其他的幾穩,金融、外貿、外資、投資目前都依次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風險,但另一方面,金融等這幾個方面的短期穩定政策某種意義上都是要付出貨幣增發和債務增長的代價的,因此在這些方面掌握政策的寬緊程度上應當主要服從於“穩就業”的目標。

王文利(江蘇省專利信息服務中心):穩預期是關鍵,穩金融是抓手。(1)唯有增強實體企業和人民的預期,才能鼓勵和鼓舞大家攜手克服當前出口承壓、信用收縮、房價上漲等不利因素。(2)為了達到穩預期的目標,穩金融應該是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在去槓桿的同時穩了金融,才能幫助和引導企業、政府平臺防範並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服務實體行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壯大才有可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實現穩就業目的。

張中祥(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增強信心、穩定預期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穩就業是目標。要守住就業的基本盤,關鍵靠經濟穩定:(1)要加強宏觀政策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2)切實降低企業稅負,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發展,帶動就業;(3)發揮財政政策積極作用,增加財政支出強度,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

伏玉林(華東理工大學):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投資本質上是穩經濟,穩預期本質上是通過預期管理來穩住人心,但是穩預期必須建立在經濟持續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的基礎之上。

解決“六穩”問題,必須系統解決幾個重要問題,扭轉當前經濟不穩和預期不穩的局面:(1)妥善處理好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對於解決穩外貿、穩金融、穩預期,弘揚改革開放發展主旋律很重要。(2)解決好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市場上公平競爭的地位問題,通過一系列降稅減費和對內開放等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增強民營企業的投資預期,對於穩投資、穩就業、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和穩預期很重要。(3)通過減稅減負等措施,切實解決中產階級焦慮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這對於穩定預期很重要。(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和民生為目標,堅定不移實行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才能解決經濟不穩的問題。國際代工的時代,已經結束;國際產業競爭的時代,任重道遠。中國過去的追趕是幫忙式追趕(對應數量型發展),我們通過幫西方代工,實現追趕。今後的追趕,是競爭性追趕(對應質量型發展),我們今後的發展,是要擠壓歐美的市場的。中國今後的“產業升級式”發展,必然要遇到歐美競爭。這個轉型的過程,絕不是5年10年能搞定的。一切政策思路,都要基於這個新時代的特徵來考慮。追求穩定應當是長期的穩定,要少用短期鬥爭思維來應對當前的問題,也不可用應急式的維穩思路來解決。正如保羅·菲利普所言,當泡沫破滅到最低點時,經濟回報就慢慢出現了,正是企業家們開始利用新技術與泡沫遺留下來的廉價資金、基礎設施和勞動力相結合,使他們探索新技術方向的成本更低,新的訂單完成起來更有效率,從而推動新科技和新產業的繁榮。如果不計成本讓該清算的企業都穩住,是不利於產業升級的。

劉瑞翔(南京審計大學):穩就業實際就是穩增長,只要中國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就業應該能夠得到保證;穩金融和我國長期貨幣超發以及形成的資本泡沫有關;穩外貿和穩外資除了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之外,還與中國要素成本上升及比較優勢發生變化有關;穩投資主要是穩民間投資,和穩預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六個穩”背後的影響因素是不同的,採取的對策也有所區別。(1)從短期看,主要是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力度,同時防範金融風險,來達到穩增長、穩就業以及穩金融的目標。(2)從長期看,還是要通過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來穩預期、穩投資、穩外資,具體包括加大對內和對外的開放力度,縮小政府規模並改變當前政府職能錯配的現象,切實減稅減費,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等。

葉茂升(武漢紡織大學):六穩中,金融、投資是政策可控性變量。外資、外貿、就業以及信心是政策作用效果的市場反饋變量。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環境,當前最大的投資瓶頸就是製造業營商環境不佳,而製造業營商環境不佳主要表現在企業經營成本高企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萎靡不振。當前,改革的破題點在壟斷型國企改革以及金融市場改革。通過開放這些壟斷性企業長期佔據的市場資源,讓生產要素價格迴歸合理水平。通過市場化的改革培育和增加金融市場服務主體的數量,優化金融服務市場主體結構,實實在在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需求側改革方面,要降低醫療、教育以及住房等老百姓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成本,以政府投入代替市場競爭性投入,讓公益迴歸公益,讓老百姓買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了學。

郭進(上海社科院):中央提出“六穩”是對當前經濟、外交、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體現了中央對今後數年總體形勢的基本態度。

(1)影響穩定的外部因素: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尤其是以美國特朗普政府為代表的貿易戰,對中國開放發展的穩定性構成重大沖擊,是影響穩定的首要外部因素。②貿易戰帶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如何應對美元迴流對中國改革成果的收割,是影響當前外經外貿穩定的核心因素,必須保持必要規模的外匯儲備。③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很可能形成輸入型通脹,對國內的企業生產、居民生活穩定造成衝擊。④美國對中國臺灣和南海問題的干涉。在以上三個外部因素不能奏效的情況下,不排除外部勢力藉助臺灣和南海問題挑動軍事對抗,這對中國最為不利之處在於中國仍處於軍事鬥爭的準備階段,過早與外部干涉勢力攤牌將面臨著無法有效吸收勝利成果(或者暫時失利)的風險。

(2)影響穩定的內部因素有:①經濟下行造成企業贏利能力減弱。穩定企業正常的生產——消費循環是“六穩”的關鍵。②高房價造成的堰塞湖隱憂。通過貿易戰刺穿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是美國的一個選項,建議繼續嚴格控制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逐步消除房價泡沫過高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威脅。③國內新增就業的壓力。在企業贏利能力持續下行的情況下,新增就業的壓力仍十分巨大,長期以來的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的矛盾還沒有解決,建議國家暫時擴大職業技術學校、高中和專科類大學招生比例,延緩就業壓力。④糧食供應的安全。中國已將進口美國大豆等農產品作為貿易戰的回擊對象,這也會對中國居民的副食供應帶來一程度的影響。

張小蘭(西南民族大學):六穩的提出是在國內外環境動盪起伏,經濟下行壓力條件下提出的,目的就是正視目前面臨的困難,在穩定的基礎上,實現突破,持續前行。六穩也說明了近期困難與遠期發展問題,六穩就是目前面臨的六大困難,在這六穩基礎上,我國才能突破經濟下行壓力和國際環境的束縛,在經濟社會環境穩定的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推進政府管理提升,推進民生保障工作。

王思彤(江蘇省統計局):六穩的起因是六不穩,而本輪六不穩的特點是:(1)不像以往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不是未雨綢繆的防汛需要,而是險情已經出現的抗洪需要。(2)主要是由中美貿易前所未有的劇烈摩擦引起的。化解本輪危機,一要增強緊迫感,把六穩當成頭等大事,盡最大努力減少經濟損失和可能帶來的其他損失;二要從保存改革開放40年來之不易的成果這個大局和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定位出發,制定更加穩妥的戰略戰術,盡最大努力減小摩擦,緩和中美關係,在被動中爭取主動。

2

六穩具體穩什麼?

  • 1.穩就業

宋凌炎(江蘇精誠&精縵毛毯):首先應該穩企業,企業穩了就業就穩,就業穩了消費需求提升,消費促進市場,市場穩盈利了就會促進投資,投資盈利了就會促進金融,然後出現繁榮昌盛的景象。對此,要減輕民營企業負擔,讓更多的企業留在國內,從而吸引外資企業促進發展;另外加強對金融監管,提高造假處罰力度。

盛文軍(人行杭州):穩就業的前提條件是保增長,否則無從談起。(1)激發投資,提升投資預期和信心,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各類限制性行業和領域,內外資同等享受國民待遇。(2)進出口即外資外貿方面,儘管淨進口的貢獻率在下降,但對優化進出口結構及帶動國內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作用仍然較大,因此穩外貿外資重點應在結構上下功夫。(3)推動消費升級,拓展內需市場寬度和深度。一方面要切實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消費產品和市場結構,促進消費品和公共服務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從金融視角看,關鍵是逐步恢復金融在市場配置各類資源中核心作用,發揮資金價格的市場信號和引導作用,恢復扭曲和失真的價格信號:(1)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更好地發揮結構性功能和精準調控效應。(2)財政政策要適度寬鬆,要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避免互相擎掣削弱政策效果。(3)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得經營和發展所需資金,重點是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和作用。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 2.穩金融

孟楠(徽銀南京):關於六穩,多方面多維度是緊密結合,不能割裂開來只強調某單一方面。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和行動,要有時間表和階段性目標,儘快實施落地。作為銀行人,我覺得穩金融還是要放在第一位,希望國家儘快拿出有效舉措:(1)針對實體經濟,國家幾百億的扶持基金何時成立?如何運作?(2)針對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能否結合戰略佈局,通過內部減免印花稅,外部國家輿論佔領制高點對股市發聲,提振股市信心等方式穩預期等等。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 3.穩外貿

嶽中剛(南京郵電大學):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是美國希望藉此讓製造業迴流,這些年國內出現了對外資作用低估的氛圍,內外因素導致外資製造業部分迴流,部分遷移至東南亞等國家。為此,個人認為“穩外資、穩外貿和穩投資”是優先選擇,尤其是穩外資是重要抓手,重視外資的技術外溢。外資趨好,外貿和投資會隨之向好,就業、預期也解決了。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 4.穩預期

劉志彪(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六穩中,穩預期雖然是排在最後一個,但並不意味著最不重要,而恰恰是最重要的。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複雜、多變的敏感階段,穩定預期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預期穩,信心增,有利於激發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新投資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明確的、穩定的政策信號和抓鐵留痕的堅決落實是穩預期的關鍵。應當看到,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外資和民營企業支持的政策並沒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寫進憲法的。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最近還有巨大進展)。

金心異(深圳獨立學者):穩預期確實是“六穩”裡面最重要的。我認為,中央需要對近年的大規模移民趨勢進行全面的認真調查研究,弄清楚他們為什麼要“跑”,才能對症下藥修正政策讓他們不要跑。

沈曉傑(報人):穩人心首當其衝,至關重要。它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對未來國家和自省命運的預期。(1)對內,要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宣傳40年來已被實踐證明成功的改革開放經驗,不提出冒進不切實際的口號和舉措,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心穩心順心。(2)對外,在保證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基礎上,經濟行為向國際慣例靠攏。

王起(澳大利亞工業科技部):穩預期確實可以起到緩解社會波動的根本目的。我覺得具體還要問幾個問題:穩誰的預期?針對不同的對象這個有不同含義。穩哪種預期?短期,中長期,不一樣。中國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民眾對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因為大家深知,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維繫於改革的成敗。但是,中國的改革絕不是“頂層設計”出來的,而是真正一步一步探索出來的。中國很多成功的改革,都是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民間首創精神的成果。尊重老百姓,這是過去領導人最偉大的地方,也是中國改革最成功的地方。

何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宏觀層面的“預期”,包含了對國家前途、當前形勢、政策走向等方面的認知;微觀層面的“預期”,主要體現為對個體命運、職業前景、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認知。目前,就業尚穩,金融、外貿、外資、投資與預期,波動較大。原因又可分為兩類:(1)外部環境變化引發的不穩,主要體現在外資、外貿上;(2)內部政策調整引發的不穩,主要體現在金融、投資上。對策而言,主要包括兩方面:(1)對外,穩妥處理對美貿易摩擦。主要措施:降低緊張強度與烈度,為對話與溝通創造氛圍;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集中查處一批侵犯知識產權的典型性案例,樹立形象;系統重組產業補貼政策,變直接補貼為間接引導。(2)對內,在“強政府”與“強市場”格局中,進一步把“強市場”做實:以全面減稅代替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市場主體創新代價;儘快平反一批企業法人冤假錯案,為法治市場樹典範;儘快形成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錯位發展格局,為民營企業留足市場空間;吸納重大政策的民間聲音,不要搞出其不意性政策來干擾市場、破壞市場自身的運行邏輯與內在機理。

馬春陽(國都期貨):(1)短期看,穩定民營企業家、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群體的預期最為重要:完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減少各種隱形管制、稅費,營造一個相對公平正義的競爭環境,是穩定外資、投資的關鍵所在;切實降低中產階級稅負,提高基層政府的辦事效率,是穩定中產階級預期的關鍵;適當放開信息、言論管制,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是穩定知識分子預期的關鍵。(2)長期看,要在穩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建立起公開、公平、公正的宏觀環境。尊重法治、對傳統民風習俗有敬畏之心,適當管理預期,再起煥發起企業家、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信心。

吳躍農(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穩預期的根本乃穩定經營環境,一手嚴打違法騙局,一手鼓勵、助力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讓企業如魚得水。

張雲逸(上海鴻逸投資):六穩首先是穩預期,穩預期關鍵是政府信用。當前經濟領域的部分亂象與政府自身信用缺失開始的。黨和政府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包括法律法規,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和作用,除短期性和強制性的外,其他的都需要民眾的自覺自發行為來實現。不解決政府公信力的問題,再好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都會走樣打折扣,從而與政策預期的效果大相徑庭甚至適得其反。

徐琴(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穩預期”雖然較為“虛”,但卻異常重要。目前預期出現較大波動,儘管有各種外部因素,但對預期動搖最大的依然是國內政策,而國內政策對兩類群的預期影響最大:一是民營企業家群體;二是中產階級群體。國內政策方面,著力點應在兩個層面:(1)核心理念層面需明確兩點:擴大“對內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保障全體人民集中精力投身於經濟建設和各自的職業發展中。(2)中觀的具體政策和導向層面,也需明確幾點:科學、理性管理房地產市場,穩定樓市政策;改善民企運營環境,切實減稅,讓減稅真正惠及企業;儘快減少並最終杜絕各類運動式治理,例如環保的運動時治理、社保的運動式治理。

王運陳(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當前,中國正在由大國向強國轉變過程中,已經不可能讓他國“不知不覺”了,內部“不急不躁”了。六穩之所以提出,主要是由於經濟社會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其中,“六穩”是就當前需要緊緊抓住的主要矛盾,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六穩”重要的是穩“心”!

鄭江淮(南京大學商學院):(1)穩短期預期,就是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居民高質量消費成本,減稅幅度至少使得稅收增長與GDP同步。(2)穩長期預期,要指定合理的環保標準,給企業努力達標的預期,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產品供應體系完整性。高質量產業體系構建是穩長期的預期的根本保障,其中高質量服務的有限供給是關鍵。原來的市場化生產體制只是解決了商品短缺,解決不了人的發展需求短缺。因此,要在這些需求滿足上進行改革開放,增加和吸引高質量供給資源,充分降低居民在這些需求上的消費成本。

王修志(廣西師範大學):“六穩”之中穩預期可能更為重要。(1)取決於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當前的要點在於公平競爭、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能與國際規則完全對接的制度供給,真正建設以制度和規則為基礎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取決於經濟和民生領域重大決策的落地效果,當務之急是以“減稅富民”為導向調整財政政策著力方向,讓企業和民眾的生產生活負擔真正下降。(3)在金融和房地產領域,則應強化信息披露機制,讓這兩個市場的參與者更多基於翔實、準確的信息做理性決策。

易志高(南京師範大學):“六穩”的關鍵是穩預期,而當前對穩預期影響最大的是中美貿易摩擦及其帶來的可能後果,這也直接關係到當前的金融市場波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等。實際上,其他幾個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貿易摩擦而言的,旨在降低貿易摩擦對預期的不利影響。當務之急,除了直接採取相關措施或策略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之外,更應從科技創新、財稅體制到市場開放等,多環節多方位切實改革,方有可能穩預期。

聚焦|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如何稳?

3

其他政策建議

張程(江蘇證監局):出路在於改革、根本性的變革,而不是開放,開放倒逼的改革只能是技術層面的,基礎性的革新不是開放能倒逼出來的。所謂根本性的變革其實也只是建立一個尊重常識、尊重規律、符合人性的制度。這也和黨的宗旨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

戰岐林(山東工商學院):(1)擴大民企准入,有助於穩預期,預期的穩定對於另外五項具有重大作用:擴大民企准入能夠釋放清晰的信號,向市場表明一個堅定的市場化方向;在擴大外資准入的同時擴大民企准入,避免市場將擴大外資准入理解為暫時的國際談判策略。(2)擴大民營企業的准入領域能為六穩提供有力支撐,支付的政策成本更小一些。(3)擴大民企准入能夠即時創造經濟活動,擴大經濟活動規模,提供更多的就業。

宋常鐵:(1)穩就業是最直接的穩民生,為保證就業形勢穩定,一定要優先確保吸納就業最多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穩中向好。(2)穩金融,根本是控制住各級政府和大中型國企的政績衝動,貨幣供應量不宜過度寬鬆。(3)穩定國際形勢,關鍵在重整對美關係,著眼經濟穩定,給國際社會重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4)穩投資,重在為國內創造更多就業和投資機會,與扶貧攻堅相結合,形成貧困地區、人口的後續脫貧能力。

劉根榮(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1)穩就業的前提是穩增長,這就要求想方設法擴大國內需求,切實實施減稅降費,發展實體經濟。(2)穩金融方面,一方面要堅定不移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要重視股票市場的規範與建設,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另一方面,要防止房地產泡沫的繼續膨脹或泡沫短期刺破帶來的金融風險。(3)穩對外貿易方面,積極拓展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通過主動的匯率適度貶值策略,穩定對美貿易。(4)穩外資方面,繼續推進以自貿區為核心的吸引外資改革試點,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方案。(5)穩投資方面,一方面要謹慎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投資,管控好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國內投資要繼續實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戰略,打破某些行業國有經濟的壟斷局面,降低投資的行業門檻。(6)穩預期方面,要穩定民眾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對中美貿易戰的負面影響要有預估,做到心中有數,應對有方。實行有效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穩定預期。

朱菊平(江蘇社科院泰州分院):去年以來,隨著史上最嚴環保政策的實施,大量小型養殖場、食品加工企業等被關停,對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所期盼的。但是,對部分地區不顧實際情況“一刀切”的做法對基層創業就業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打擊基層創新創業積極性。保護生態環境固然重要,但從穩就業角度來看,政府應給予經營者整改時間,在安裝治汙設備、技術、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經營者度過轉型升級難關,從而營造良好雙創環境。

劉昌偉:(1)擴大內需,激活經濟發展活力。對內降低企業稅賦,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活力;加快與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關於自由貿易協定,刺激進出口貿易,對沖中美貿易摩擦負面影響。(2)擴大落實改革開放措施,增強世界貿易中的磁聚效應。放開重要領域資本限制,引導向實體經濟傾斜,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帶動高質量發展。(3)保持政策的持續性,穩人心。確保各種改革開放措施和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的持續性和有效性,穩定和強化各利益攸關方信心,老百姓消費信心。

於曉華:(1)對外要穩定和美國的關係,這是一切對外關係的基礎。(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到依法治國和科教興國,所有企業主體平等;提高科教人員待遇,切實保護知識產權。(3)減少對外不必要的援助,向美國學習減稅減機構和減監管,增加民生支出,建立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系統。

姜丕軍:(1)與08年金融危機下,出口塌方式的下滑使得當時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方式挽救經濟不同,當前中國已經是內需型國家,即使中美貿易戰極端的情形出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是塌方式的。(2)中國沒有系統性風險,不會“硬著陸”,但結構性問題非常嚴重,比如國企和民企盈利嚴重分化。(3)從短期看,要通過減費減稅把民企穩住;另外“一刀切”去槓桿政策要進行調整,以更有誠意政策措施促使PPP項目落地等。(4)中長期來看,如何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家精神才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5)中美貿易戰方面,中國當下已經難以“韜光養晦”,要做好最壞的打算。(6)中央務必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改革契機,中國有勤奮的人民,廣闊的市場,非常完整的產業體系,高執行力的政府行政體系等,這些都需要通過改革來進一步激活,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文傳浩(重慶工商大學):(1)穩方向,就是國家的改革方向,延續一直以來的改革大方向,深化改革;(2)穩政策,調整過去宏觀政策變化太快的節奏;(3)加強系統性建設,不要一搞環保一窩蜂上,嚴重影響就業和創業。

孫國民:堅持和統領以“兩個中心”為一體的高質量發展觀:(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改革,摸排貫徹這個價值取向的短板,特別是涉及民生領域的短板,切實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生產力取向改革:圍繞搞活市場主體,積極推動減負降本和融資保障;總結改革開放40年經驗與教訓,堅持、深化和擴大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開放;啟動以內需為重點的需求改革,重塑經濟發展新動力。

沈凱玲(澳洲國立大學):所謂“穩”不是沒有原則籠統的“保”。考慮到這次貿易戰之後,回到以前依靠國外市場發展的局面可能性很小。該出清的出清,可以適當干預出清的速度,避免大起大伏。但終極目標是一個更加以我為主導,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是大國,只有實現這樣的模式,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長期主動。

周建(南開大學):(1)全面貫徹深化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機制的精神,最大程度將市場機制融入各類經濟組織,補充和完善法制體系,進而深化法治意識和思維。(2)持續深化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地方大型國企和經營性央企層面上推進,真正推動分類治理和對國企進行管資本的新型監管政策的確立。

陳東(安徽工業大學):基礎性的工作,還是對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要優化,要把政策文件去落實。營商環境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既包括企業與外部的關係,還包括企業自身行為和擔當。當前,營商環境依然不樂觀:去槓桿導致很多銀行提前收債,企業流動性出現困難;結構性減稅並沒有有效落實到民營企業上,而且稅賦稽查日趨嚴苛,稅負壓力增大;環保和安全一票否決,緩衝期少,政府配套政策沒有跟上,小微企業受自身條件限制,難以完成;基層的政策隨上級的文件隨時會變,各個部門政策不配套,“一張藍圖繪到底”依然遙遠……所以,民營企業在這樣的營商環境中能生存下來,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張建華(上外經貿):現在提出六穩的背景是:過去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內環境的急劇變化,過激的政策措施以及應對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挑戰,打破了人們改革開放的預期,造成了人們不知所措和逆向選擇。要做到六穩,需要真實地貫徹十九大設計的改革開放路線圖;各項政策要實事求是,不搞運動式的落實政策。

孫軍(淮海工學院):六穩的主體除了政府層面適當有為和國企加快改革之外,穩的關鍵主體力量是民營企業和老百姓。(1)對於前者,要通過減稅降費、逐步放開行業進入壁壘、嚴格產權保護等手段穩企業家;提高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降低相機抉擇比重,加快央地稅收分成體制改革,有效推動資金進入實體。(2)對於後者,要不斷增強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功能,尤其化解老百姓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後顧之憂,提高個人所得稅稅基,增加內需。

崔衛東(藍鯨諮詢):(1)縣級地方是六“穩”前沿。建議加大市場改革取向力度,通過縣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傳導作用,採取積極財政措施,讓企業和人民群眾感受真正的改革。(2)確定縣級稅收收入增長目標的上繳上限,增收部分全部留給縣級“六穩”工作:幫創業促就業,創業者和創業企業員工3年內繳納個人所得稅全額返還;幫企業穩就業,企業新增稅費部分,全額用於企業新增員工工資、員工新增工資、員工新增社保等福利開支。用企業發展的上繳稅費增量,彌補企業人工成本上升差額。

王建國(日本中京大學):關於求穩,我認為正確的理解應該不是回到舊有的均衡狀態,而是要建立起一個新的動態均衡。根據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一個系統能夠走向有序的必要條件在於它的開放性,而舊有均衡的打破,正是系統實現相變,走向新的均衡的開始。由此看來,打破舊有均衡秩序的中美貿易摩擦或貿易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是挑戰與壓力,也帶來了促使我們改變就有秩序,實現走向新常態的重要機遇。在這個機遇面前,只有進一步擴大系統的開放性,才能獲得更多的負熵,有利於達成新的秩序與動態均衡式的穩定。增加開放性,意味著要更為積極主動地在更多的領域導入市場調節經濟的機制,並應維護好它的良性發展。對內,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對外,這也是一個有責任經濟大國所應擔負的不可推卻的責任。

宋文閣:(1)提高決策質量,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2)創新人力資源改革,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力資本紅利,尤其是政府公務員改革,進一步完善優化德才兼備標準。(3)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加大技術研發強度、力度及頻度,改變仿製、模仿甚至偷盜的不良形象。(4)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堅持反對撒胡椒麵似的經費使用及各類不合理的補貼、補息、退稅等制度。

田伯平(江蘇社科院):(1)“六穩”是應對當前嚴峻形勢的短期政策,目的是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因此,推進“六穩”不宜大動干戈,只能逐步推進,關鍵是方向正確。穩了以後再積極推進改革。(2)“六穩”的核心是穩預期,當前預期不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口號變化太多太快。因此,充分發揮原有政策的作用,根據情況適當突出或微調。穩定政策才會有穩定的預期。(3)“六穩”關鍵是落實。按能力和手段分層次落實“六穩”任務:縣市層面重點放在穩就業(穩民生),實事求是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省級層面重點穩投資穩外貿穩出口;穩金融穩預期應該主要在中央層面,特別是穩預期(穩市場),必須有中央的堅定態度。

王輝龍(南京黨校):(1)穩就業,關鍵在激發企業投資意願和生產積極性。當前需要給予特別關注的是民企和外企,需從保護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入手。(2)穩金融,需要從規範市場秩序入手,對去槓桿工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3)穩外貿,需要平衡好中低端傳統優勢與中高端新優勢的關係。(4)穩外資,現在改變的約束條件主要是成本。但我們形成的產業配套能力、熟練技術工人、交通基礎設施、通信網絡等是與我們進行低成本競爭的東南亞所不具備的。當下需要做的就是堅定開放,堅定市場取向改革。(5)穩投資,就減稅。(6)穩預期,對外,中美貿易摩擦更講究政策的務實和靈活性。對內,強化法治,去糟存精,提振信心。穩定預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

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關於穩就業,我認為應以一種更審慎穩健的態度處理發展、能源和環境的關係。面對不確定性暫時增大的經濟背景,有關部門也許可以在嚴格要求排放標準的前提下,暫緩一些能源替代過程,並儘量減少以停產和限電的方式進行干預。(2)穩金融,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是金融穩定的巨大威脅。各地目前推行的干預政策一方面對穩定價格起到一些作用,但另一方面面臨方法手段過多且自由度過大,且干預機制過於複雜的問題。其中,過大的自由度意味著效果的不確定性和預期的難度。建議在房產稅推出以後讓其它政策能退出的退出,不退出的也以制度形式固定其實施時間長度和力度,減少一些地方政府頻繁變更的空間。(3)穩預期的重要前提是信息發佈的及時透明,防止地方或有關部門“報喜不報憂”的傾向。潛在問題的即時發現和處理是改革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樓稼平(寧波布衣):(1)穩就業的根本,還是穩創業。當前及可預計的未來兩年內,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由於經營環境面臨劇變,企業家數及其規模已經並繼續在減少、萎縮,由此將析出大量勞動人口。重新激發創業意願,是穩創業的關鍵。(2)穩金融,應將重點置於把前些年超量發放的貨幣如何妥善地回籠,以免而引起嚴重的通脹。同時要減少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衝突,穩金融,在政策層面、操作層面所面臨的挑戰更大。同時,在此也建議把“穩物價”列入政策目標序列。(3)穩外貿,要探索新模式,總體上要採取減少管制的思路,宏觀上取消出口退稅制度、主張進一步放開匯率,適當管制外匯,提高結售匯效率與速度,不能對匯率和外匯實行雙管制。總的來說,要相信企業能找到出路,不要指手劃腳。(4)穩外資和穩投資,其實與穩就業穩創業是一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對內開放的問題。對內開放不徹底,對外開放也難以迎到心誠的外商;民營企業不安心經營、無意願投資,那麼現有的外資企業也會如驚弓之鳥。“投資”不應僅指政府驅動的鐵公雞之類的項目。穩投資,不是數量上的不變,不是政府投資替代企業投資的過程,即使是未來兩年內企業投資下降,政府投資也不應強行實行數量替代。(5)穩預期,是最關鍵的。純粹的預期,是對競爭市場信息的預期,它是企業經營決策的一部分,有預期錯誤而失利、失敗,但一定會有更多的企業預期正確而獲利、而成功。(6)現在的確要共克時艱。當前最需要形成的預期就是:政府沒有自己的投資,沒有自己項目的融資,他將切實減稅,他將寬容且真心傾聽民間的各種聲音,他甚至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調皮也認真對待,最終,人們看到,政府是真的相信民間的努力,一定會讓這個國家克服種種險阻,這才是最大的最魔力的預期。

鄭登元(南京審計大學):(1)穩就業,要分析哪些產業有可能是就業不穩的來源。根據就業不穩的產業,檢討是需求面還是供給面處理。(2)穩金融,讓銀行快速的認列壞賬/呆賬,在年內快速的打消呆賬,穩定或降低不良放款的比率。(3)穩外貿。在進口方面,分散進口的來源,尤其是民生物資,能源及基礎建設的物資。部分有關民生會引起通貨膨脹的,可以考慮部分、有期限的補貼。在出口方面,可以改成用其他海外境外投資的子公司來接單,這樣透過我們國內生產組裝製造的部分不受影響,降低貿易順差的問題。(4)穩外資,爭取幾個標杆企業,作為對外資的宣傳。當然另外一個配套措施就是智慧產權的保護。(5)穩投資,目前做實業的可能對投資的意願會降低,應該鼓勵產業升級,對於購買固定設備提升生產率的一些項目,可以給予補助、稅負的減免。股利所得稅的延緩繳交或優惠。(6)穩預期,到底要穩預期什麼呢?首先,政策面要穩定,不要短期內頻繁的出政策。房價,匯率,通貨膨脹,這些要通過供給面與需求面兩方面來討論。針對來源,做檢討,用案例做出成績才能夠宣傳它的效果,達到穩定民眾預期的作用。

張鵬(內蒙古發改委)中央判斷經濟運行穩中有變是提出“六穩”的背景。下半年,做好“六穩”工作,總體講:一方面妥善處理好中美貿易摩擦。中美經貿摩擦是今後一個時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這也是做好“六穩”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加強“穩”政策的統籌協調。下一步對影響發展預期的政策,要多方評估後再出臺,既要形成政策合力,又要防止效應疊加。從近期看:(1)穩就業。加強就業形勢監測,摸清中美經貿摩擦影響的就業人員數量及結構,對受到影響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行精準幫扶、減少裁員。(2)穩外貿。重點是加快推動貿易多元化,逐步降低貿易順差的對美集中度。(3)穩投資。關鍵是簡政放權,完善市場監管,提高政務誠信,打造一流營商環境。(4)穩預期。要重視引導輿情,釋放更多的積極信號,讓企業放心、群眾安心。

林學軍(暨南大學):經濟穩是根本。(1)對外的穩,要穩外貿,穩匯率。努力擴大經貿合作伙伴,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努力消除貿易戰的影響。(2)對內的穩,穩金融,要穩住中小企業,要穩物價,要穩就業。首先,要控制政府的債務,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加強金融系統的監控,避免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其次,要鼓勵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支持效益優、需求大的實體經濟發展,改善供給側。再次,要以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擴大就業。最後,要鼓勵創新創業,增加科技研發的投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創業,尤其是大學生興辦科技型公司的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