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2013年12月,我作为第八批南通援疆干部到达新疆伊宁县。

我经常对初到新疆的人说,到与不到,对新疆的感情完全不一样。而要了解新疆,必须要在新疆待上一段时间。我在新疆的第一个三年,就是在不断地了解新疆、走进新疆。

2016年援疆快结束时,伊宁县委领导问我能不能留下来。是不是留下来,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我已经在新疆干了3年,一辈子有3年在新疆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这是我的黄金时间,再待上3年,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事情。考虑到最后,我跟县委书记说,我留下来。

“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张华在乡村调研

后来,南通市委组织部领导来伊宁考察时问我,伊宁希望你留下来,你也愿意留下来,为什么?我非常认真地回答,留下来有三个原因:一是舍不得。我在新疆工作了3年,和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这样的情谊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舍不得这份感情。二是放不下。在新疆三年,我分管的教育、产业发展等,很多事情刚刚破了个题。就像写文章,我已经把提纲列好了,已经开始写了,而且有信心这是一篇好文章,却没有写下去,会很遗憾。我希望在我和同事们的手中,南通教育援疆能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产业援疆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三是离不开。这里有我干事创业的舞台,可能发挥我更大的作用。新疆这样一个好地方,真是需要我们援疆干部好好地帮助谋划、推进。

留下来,对我个人来说,肯定会有很多困难,但我愿意克服这些困难。对我来说,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

有了历届援疆干部打下的基础,特别是前三年的调研、思考、实践。援疆的第二个三年,我可以自信地讲,到了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为伊宁县做一些好事、实事的时候。

“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张华在茶依其温村与村干部座谈

我曾做过海门市常乐镇的镇长、书记,对家乡先贤张謇很佩服,也有过一番研究。梳理张謇的自治思想,我认为他主要有三个抓手。

一是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才、能够奠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实业,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三是社会公益事业,他曾经说过,“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张謇的这些理念对我影响很大,而且我觉得对新疆特别适合。如果我们能把张謇的理念在边疆传承,非常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我们援疆工作,也主要是从教育、产业、公益入手。

教育方面。我认为,教育是新疆最需要的东西,远远比建一座桥、修一条路、盖一幢楼更重要。而南通是教育之乡,教育是我们的最强项。和全国各地援疆一样,原来每批我们只派5个老师来,但这个力量太有限了。我们大胆实施了百名教师援疆计划,计划真正实施以后,我感觉这里面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不少老师来了之后,受感动了,不仅仅完成规定的“十个一”任务,还主动提出要为伊宁的孩子做更多的事情。我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在伊宁县的重点学校,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科,都要有南通老师在。如果我们能让伊宁的教育水平和南通达到同一高度,这会影响长远的。

产业方面。社会稳定、长治久安,这是中央明确的新疆工作总目标。抓稳定必须抓发展。而发展产业,是我们援疆干部最熟悉的。到伊宁后,我们发现这里区位很好,离机场很近,高速公路、火车站都有,还有土地优势、劳动力优势,再加上新疆是棉花主产地,用电也很便宜。

我们就建议县里大力发展轻纺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伊宁县委很支持,我们就甩开膀子干。我们提出一个目标,要让轻纺产业园成为伊宁工业的名片、成为伊宁工业经济的拐点、实现伊宁工业经济的华丽转身,领跑伊犁河谷。产业发展过程中,酸甜苦辣也很多,也有人怀疑我们援疆干部能不能把这么大的事情统筹安排好,还有人担心援疆结束我们走了怎么办。但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完全按市场规律做的。我们从什么是产业、如何招商、怎样服务等基础性的东西引导起,把伊宁当地干部带起来,并引进内地的推进机制。

“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张华被授予“开放建设新疆奖章”

我牵头组织深入调研并形成《伊宁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加快伊宁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伊宁县推进轻纺产业区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率队考察对接、洽谈推进40多次,历经8个月成功招引伊宁县织造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4200亩,建成后可吸纳本地就业3万余人,产值超过100亿元。现在,园区已完成基础投资超过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超过20万平方米。同时,我会同当地的同事们,全力以赴推进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建设,目前已经落户企业8家,吸纳当地少数民族就业4000多人,为各族群众打造了一个致富的就业平台,为伊宁县实现工业经济“华丽转身”提供了强大动力。

公益方面。我们援疆,除了发挥个体最大的能量之外,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把大后方南通几百万人民的爱心资源用起来。我们就商量,物质资助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精神、思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史”。我们不可能把新疆所有的马路都修好,但是可以尝试改变下一代的一些想法,来安顿好他们的思想。

所以我们决定从阅读开始,这就有了“用阅读照亮边疆孩子未来”这个活动。因为我们觉得有时候一本书、一个座谈、一个报告,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我们想通过三年努力,捐出3000万元的图书,让伊宁县孩子享受到南通孩子阅读的条件,让伊宁县的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爱心图书角,让伊宁县的每一座学校都建成图书馆。目前,我们已为伊宁县成功募捐图书70万册,极大地缓解了边疆孩子无书可读的状况。

第九批援疆的是23个人,我、徐新,还有周云旗老师、刘钧医生,是第八批留下来的。作为第九批的组长,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好这支队伍。

我们23人在离家万里的新疆工作,肩负着组织交给的援疆重任,是一个整体。所以我提出,我们23名援疆干部就是一个人,在援疆期间,要守住安全、团结、形象、廉洁这4条底线,努力实现大后方满意、省前指满意、受援地满意、每名援疆干部都满意目标。

现在我们每名援疆干部手头都是一大堆事。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周勇副县长就得操心南通援建项目的计划、组织和推进,爱心图书公益活动主要由徐新操盘,赵阳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花卉苗木富民的实事工程……大家都很忙。有时候家乡的朋友和领导关心我们,远离家乡是不是很寂寞?我说,我们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寂寞。

当然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问题不可怕,问题就是机会、就是空间。建轻纺工业园,从规划、建设、招商、运营,压力很大,付出很多。组织上并没有下这么大的任务,伊宁当地也没有硬性要求,为什么我们要自讨苦吃?其实不为什么,就是为了援疆的这份责任。做这些事情,有意义、有价值,而且我们有兴趣。

此生幸为援疆人,一片真情洒边疆。我们会继续努力,为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为了这一份难得的缘份,更为了这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张华,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援疆干部,现任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组长

江苏援边手记系列

西藏、青海、新疆……广袤的西部有这样一群执着的团队,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艰难的翻越……他们坚守在高原、戈壁、沙漠,肩负着援边脱贫的重任,勇挑全面小康的重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江苏援边人。

“政务通”联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江苏援边手记系列,传递江苏援边人默默奉献的情怀,书写无悔年华的动人故事。山高人为峰,让我们为这份辽阔的坚守点赞,为这份冰洁的情怀点赞!

联系我们请拨打电话:025-84789665,如需投稿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为什么三年援疆后我选择再留三年”,副市长张华的援边手记读来让人动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