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愛好者」尋找古蹟神韻 熱衷文物保護,訪古成了人生樂趣

“文保愛好者”尋找古蹟神韻 熱衷文物保護,訪古成了人生樂趣

8月份的無錫,溼熱不已,每個週末,梧桐都會以無錫為中心四處訪古探幽。這個季節,野外蚊蟲多,還有蛇出沒,可梧桐並未停下腳步。在她的影響下,與她結伴同行的人越來越多,梧桐也組建起了“無錫文保戶外尋訪群”。無錫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僅市級文保單位就有371處。如今,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有了更多心甘情願的“守護者”。

女企業家瞞著家人“秘密行動”

梧桐祖籍丹陽,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之家,從小在錫惠公園長大,對歷史古蹟很感興趣。一直以來,梧桐喜歡跑去蘇州訪古,常常感慨蘇州老城區保護完好。大約兩年前,她讀到著名藏書家韋力的一本書——《書魂尋蹤》,書中提到整個中國範圍內,古蹟消失得太快,引起了梧桐的共鳴。梧桐熱衷於古籍收藏,她便在無錫尋找那些歷史上存在過的藏書樓,可是一圈走下來發現,保留下來的極少,錫惠公園裡的遂初堂、雲薖園裡的裘學樓、孫氏少宰第的來鶴樓……有的書散樓蒼涼,有的早已不復存在。正是那段時間,梧桐從上海博古齋花5000多元拍得了一部明末王永積的《錫山景物略》,書中提到了無錫百餘處古蹟。梧桐打算把這些古蹟尋個遍,看看哪些還在,保存狀況如何。

梧桐在無錫經營著自己的企業。戶外尋訪危險性大,為了不讓家人知道她的“秘密”,她一直低調行事。2016年至今的每個週末,梧桐都行走在訪古的路上。這期間,有驚喜,也有落寞,但尋訪途中遇到最多的是不可預知的險情。“夏天不適合戶外尋訪,野外都是蚊蟲,蛇也很多。”梧桐的腳踝以上直至小腿部分,隨處可見一塊塊新老傷疤。這還不算什麼,最危險的一次是她整個人陷入了泥潭。那是夏季的一箇中午,她在一個園子裡尋訪,不小心掉進了泥坑,眼看淤泥沒到了大腿處,周圍又沒人,她只得不停地呼救。好在看門人聞聲趕來,最後拿了一根長木棍,讓她拉住一頭,費了老大的勁才把她從泥潭裡拉了出來。

梧桐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她訪古的事,說她好端端的一個女企業家,週末不去休閒養生,盡幹些危險的事,不務正業。但在梧桐看來,訪古本身充滿了樂趣,書上形容得再好,不如實地探訪感受更深。去年10月1日,梧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無錫文保戶外尋訪群”,由她任群主。經口口相傳,這個群由最初的10多名成員增加到了現在的近60人,年紀最大的七八十歲,年紀最小的十五六歲,有老師、公務員、公司職員、媒體人……“他們身上有個共同點——愛讀書,多少都知道一些掌故。”根據訪古習慣,梧桐把群友分為三類:一是行走為主,只記錄去了哪些地方,像記流水賬;二是考古與發現為主;三是側重文物保護現狀。梧桐介於後兩類之間。

“文保愛好者”尋找古蹟神韻 熱衷文物保護,訪古成了人生樂趣

“文保愛好者”集體訪古

文物保護,人人有責。無錫文保戶外尋訪群的群友最懂這個道理。平日裡,大家都十分關注文物保護的動態,也會利用業餘時間探尋文保單位。比起“文保志願者”的稱呼,“文保愛好者”更適用於他們。“大家是真的喜歡訪古。”現在,梧桐不再是一個人去探訪,就在上個月,群裡組織了第一次集體訪古,近30人參加。梧桐提前設計好路線,以安鎮膠山為起點,選擇了無錫十幾個文保單位前去探訪。一大早,大家在無錫國防教育訓練基地門口集合,集體登膠山。在安公洞駐仙岩前,群友們爭相拍照。本報曾報道過明代無錫人安國開發駐仙岩等景點的故事。有機會一睹駐仙岩的“真容”,文保愛好者們如獲至寶。有人還爬上駐仙岩,清理了上面的藤蔓雜草。

離開駐仙岩,大家向洞虛觀進發。洞虛觀始建於梁大同年間,是無錫最早的道觀之一。在洞虛觀靈官殿前,無錫文保戶外尋訪群留下了建群后的第一張合影。在膠山寺,大家探訪了古碑、古泉、古橋,在寺中吃了午飯。三桌人,邊吃邊談論一路所得。午飯後,群友們前往安國墓,墓早已被毀,茶園旁雜草叢中一對石馬還在,上面搭建了兩座竹亭加以保護。安國墓前神道石馬為明代遺存,2003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級文保單位。離開安國墓,大家又去了市級文保單位顧憲成墓,墓園保護狀況良好。來到市級文保單位宛山蕩大成橋,群友們一個個走上去,撫摸、拍打著橋體,感受古橋的力與美。群友們瞭解到,該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曾是往來無錫、常熟的必經之路,歷史上曾多次重建,是無錫存留極少的單孔石拱橋,2010年因航道拓寬,錫山區政府撥款對橋體予以重修,並增加橋邊景觀,使古橋活力重現。

一天尋訪十多處古蹟,群友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當最後一站到達宛山雲慶寺時,大家仍難掩興奮。宛山雲慶寺坐落在羊尖鎮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於唐代,寺中最有名的是省級文保單位宛山石塔。石塔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實心造,仿樓閣式,六面七層,向上逐層遞收,石塔少雕飾,不施戶槦窗欞,外觀淡雅,突出造像題記,是南方古建築的典型風格。2000年,地方政府出資進行了修繕,恢復其原貌。群友“望舒”是名年輕的檢察官,熱愛文學,熱衷文保。一路下來,他收穫巨大,稱待惡補歷史知識後,可以寫出好幾篇文章了。第一次集體訪古歸來,群友們意猶未盡,不時有人問群主,何時才能有下次訪古。梧桐很開心,集體訪古讓大家對無錫有了深層次的瞭解,更堅定了大家文保的信心。

開發無錫文保電子地圖

相比國保、省保單位,市級文保單位量多,且很多分散於野外,保護狀況欠佳,尤其是一些市級文保單位的名人墓,年久失修的狀況突出。每年,梧桐都有走訪無錫名人墓的習慣,掃墓之外,她的關注點在於名人墓保護得好不好。今年清明過後,梧桐跟朋友帶了雛菊去薛福成墓祭掃。薛福成墓及墳堂屋為無錫市級文保單位,在濱湖區大浮,現位於太湖風景區龍寺生態園內。“去年清明也去祭掃了,檢票的工作人員還以為我是薛家後人。門票30元,墓被圈在裡面,每年來必須得買票。”其實,梧桐覺得,名人墓劃歸景區統一管理收取門票倒也有利於保護。祭掃完之後,梧桐二人尋找起墳堂屋,石碑上說是三間,可哪有老房的影子?

在園子裡轉了一圈,已是傍晚時分,梧桐打聽到墳堂屋在附近的茶廠裡面,便一路尋了過去。面對突然闖入的兩位不速之客,炒茶師傅們一臉驚訝。被問起“墳堂屋”,師傅們則一臉茫然。梧桐急了,徑直往廠裡走,穿過炒茶的大車間,三間小破房出現在眼前。薛福成墓的墳堂屋找到了。“斷壁殘垣,屋頂幾乎沒有了,牆壁還剩幾面,地上到處是斷瓦、破磚和竹竿,路都沒法走。”市級文保單位的房子竟破成這樣?梧桐呆住了。在無錫,帶有墳堂屋(用於守墓)的古墓已經很少了。根據文物屬地管理原則,記者瞭解到,相關部門已知曉了此事,對方感謝梧桐等人的尋訪,表示將對墳堂屋進行修復,並歡迎梧桐他們多提供文保線索。

梧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的文保尋訪群,及時反饋文物保護現狀,及時溝通相關部門進行修復,盡力守護好城市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孩子高樓大廈看得太多了,那些有錢就能建起來,可古建築沒了就沒了,我們還能留下多少給子孫後代?”梧桐的話略帶傷感,她對無錫非常有感情。這些年,她陸續將自己在外高價拍得的無錫鄉邦文獻捐給了無錫。眼下,她正跟南京、蘇州的文保愛好者合力開發一個南京、無錫、蘇州三地文保電子地圖,類似於一個小程序,把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蹟在電子地圖上一一標註出來,方便人們訪古 。

(晚報記者 張月 實習生 郭瑜佳)(梧桐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