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爱好者”寻找古迹神韵 热衷文物保护,访古成了人生乐趣

“文保爱好者”寻找古迹神韵 热衷文物保护,访古成了人生乐趣

8月份的无锡,湿热不已,每个周末,梧桐都会以无锡为中心四处访古探幽。这个季节,野外蚊虫多,还有蛇出没,可梧桐并未停下脚步。在她的影响下,与她结伴同行的人越来越多,梧桐也组建起了“无锡文保户外寻访群”。无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仅市级文保单位就有371处。如今,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有了更多心甘情愿的“守护者”。

女企业家瞒着家人“秘密行动”

梧桐祖籍丹阳,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在锡惠公园长大,对历史古迹很感兴趣。一直以来,梧桐喜欢跑去苏州访古,常常感慨苏州老城区保护完好。大约两年前,她读到著名藏书家韦力的一本书——《书魂寻踪》,书中提到整个中国范围内,古迹消失得太快,引起了梧桐的共鸣。梧桐热衷于古籍收藏,她便在无锡寻找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藏书楼,可是一圈走下来发现,保留下来的极少,锡惠公园里的遂初堂、云薖园里的裘学楼、孙氏少宰第的来鹤楼……有的书散楼苍凉,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正是那段时间,梧桐从上海博古斋花5000多元拍得了一部明末王永积的《锡山景物略》,书中提到了无锡百余处古迹。梧桐打算把这些古迹寻个遍,看看哪些还在,保存状况如何。

梧桐在无锡经营着自己的企业。户外寻访危险性大,为了不让家人知道她的“秘密”,她一直低调行事。2016年至今的每个周末,梧桐都行走在访古的路上。这期间,有惊喜,也有落寞,但寻访途中遇到最多的是不可预知的险情。“夏天不适合户外寻访,野外都是蚊虫,蛇也很多。”梧桐的脚踝以上直至小腿部分,随处可见一块块新老伤疤。这还不算什么,最危险的一次是她整个人陷入了泥潭。那是夏季的一个中午,她在一个园子里寻访,不小心掉进了泥坑,眼看淤泥没到了大腿处,周围又没人,她只得不停地呼救。好在看门人闻声赶来,最后拿了一根长木棍,让她拉住一头,费了老大的劲才把她从泥潭里拉了出来。

梧桐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她访古的事,说她好端端的一个女企业家,周末不去休闲养生,尽干些危险的事,不务正业。但在梧桐看来,访古本身充满了乐趣,书上形容得再好,不如实地探访感受更深。去年10月1日,梧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无锡文保户外寻访群”,由她任群主。经口口相传,这个群由最初的10多名成员增加到了现在的近60人,年纪最大的七八十岁,年纪最小的十五六岁,有老师、公务员、公司职员、媒体人……“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点——爱读书,多少都知道一些掌故。”根据访古习惯,梧桐把群友分为三类:一是行走为主,只记录去了哪些地方,像记流水账;二是考古与发现为主;三是侧重文物保护现状。梧桐介于后两类之间。

“文保爱好者”寻找古迹神韵 热衷文物保护,访古成了人生乐趣

“文保爱好者”集体访古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无锡文保户外寻访群的群友最懂这个道理。平日里,大家都十分关注文物保护的动态,也会利用业余时间探寻文保单位。比起“文保志愿者”的称呼,“文保爱好者”更适用于他们。“大家是真的喜欢访古。”现在,梧桐不再是一个人去探访,就在上个月,群里组织了第一次集体访古,近30人参加。梧桐提前设计好路线,以安镇胶山为起点,选择了无锡十几个文保单位前去探访。一大早,大家在无锡国防教育训练基地门口集合,集体登胶山。在安公洞驻仙岩前,群友们争相拍照。本报曾报道过明代无锡人安国开发驻仙岩等景点的故事。有机会一睹驻仙岩的“真容”,文保爱好者们如获至宝。有人还爬上驻仙岩,清理了上面的藤蔓杂草。

离开驻仙岩,大家向洞虚观进发。洞虚观始建于梁大同年间,是无锡最早的道观之一。在洞虚观灵官殿前,无锡文保户外寻访群留下了建群后的第一张合影。在胶山寺,大家探访了古碑、古泉、古桥,在寺中吃了午饭。三桌人,边吃边谈论一路所得。午饭后,群友们前往安国墓,墓早已被毁,茶园旁杂草丛中一对石马还在,上面搭建了两座竹亭加以保护。安国墓前神道石马为明代遗存,2003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离开安国墓,大家又去了市级文保单位顾宪成墓,墓园保护状况良好。来到市级文保单位宛山荡大成桥,群友们一个个走上去,抚摸、拍打着桥体,感受古桥的力与美。群友们了解到,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是往来无锡、常熟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是无锡存留极少的单孔石拱桥,2010年因航道拓宽,锡山区政府拨款对桥体予以重修,并增加桥边景观,使古桥活力重现。

一天寻访十多处古迹,群友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当最后一站到达宛山云庆寺时,大家仍难掩兴奋。宛山云庆寺坐落在羊尖镇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于唐代,寺中最有名的是省级文保单位宛山石塔。石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实心造,仿楼阁式,六面七层,向上逐层递收,石塔少雕饰,不施户槦窗棂,外观淡雅,突出造像题记,是南方古建筑的典型风格。2000年,地方政府出资进行了修缮,恢复其原貌。群友“望舒”是名年轻的检察官,热爱文学,热衷文保。一路下来,他收获巨大,称待恶补历史知识后,可以写出好几篇文章了。第一次集体访古归来,群友们意犹未尽,不时有人问群主,何时才能有下次访古。梧桐很开心,集体访古让大家对无锡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更坚定了大家文保的信心。

开发无锡文保电子地图

相比国保、省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量多,且很多分散于野外,保护状况欠佳,尤其是一些市级文保单位的名人墓,年久失修的状况突出。每年,梧桐都有走访无锡名人墓的习惯,扫墓之外,她的关注点在于名人墓保护得好不好。今年清明过后,梧桐跟朋友带了雏菊去薛福成墓祭扫。薛福成墓及坟堂屋为无锡市级文保单位,在滨湖区大浮,现位于太湖风景区龙寺生态园内。“去年清明也去祭扫了,检票的工作人员还以为我是薛家后人。门票30元,墓被圈在里面,每年来必须得买票。”其实,梧桐觉得,名人墓划归景区统一管理收取门票倒也有利于保护。祭扫完之后,梧桐二人寻找起坟堂屋,石碑上说是三间,可哪有老房的影子?

在园子里转了一圈,已是傍晚时分,梧桐打听到坟堂屋在附近的茶厂里面,便一路寻了过去。面对突然闯入的两位不速之客,炒茶师傅们一脸惊讶。被问起“坟堂屋”,师傅们则一脸茫然。梧桐急了,径直往厂里走,穿过炒茶的大车间,三间小破房出现在眼前。薛福成墓的坟堂屋找到了。“断壁残垣,屋顶几乎没有了,墙壁还剩几面,地上到处是断瓦、破砖和竹竿,路都没法走。”市级文保单位的房子竟破成这样?梧桐呆住了。在无锡,带有坟堂屋(用于守墓)的古墓已经很少了。根据文物属地管理原则,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已知晓了此事,对方感谢梧桐等人的寻访,表示将对坟堂屋进行修复,并欢迎梧桐他们多提供文保线索。

梧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文保寻访群,及时反馈文物保护现状,及时沟通相关部门进行修复,尽力守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孩子高楼大厦看得太多了,那些有钱就能建起来,可古建筑没了就没了,我们还能留下多少给子孙后代?”梧桐的话略带伤感,她对无锡非常有感情。这些年,她陆续将自己在外高价拍得的无锡乡邦文献捐给了无锡。眼下,她正跟南京、苏州的文保爱好者合力开发一个南京、无锡、苏州三地文保电子地图,类似于一个小程序,把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电子地图上一一标注出来,方便人们访古 。

(晚报记者 张月 实习生 郭瑜佳)(梧桐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