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宜宾新闻网

宜宾人关注宜宾新闻网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宜宾倚水而建,自古便是长江上游的交通要道。桥连江海,路通八方,40年改革的春风带来交通的日新月异,也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与世界相连。

高速穿境而过、高铁即将通车、航班不时起降……宜宾平日里一幅幅繁忙的交通场景,映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巨变。

难忘的渡轮时代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宜宾码头老照片(潘一豪翻拍)

沿着合江门顺水而上,江边是修葺一新的亲水步道。隔岸的挖掘机轰鸣,三江口CBD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互通两岸,江上如今四桥交汇,过往热闹的渡江码头已安于平静。

曾经,渡船是人们往返南岸和城区的主要通道,随着时间更迭,这样的交通工具也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1975年,我9岁,还在金沙江小学读书。当时金沙江上的铁桥是连接南岸和城区唯一通道,上学读书如果不想走路,就得去大南门码头坐渡船,现在想想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市民李欣向记者回忆道,童年时,她常常一个人去屏山看望奶奶,“以前从屏山到翠屏区是没有通公路的,就只有从绥江码头坐船到屏山。”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坐拥三江的宜宾,因水而生,浓郁的码头文化是这里独有的符号。翠屏区原有24个渡口、6个码头,主要分布在三江六岸和部分乡镇。

最为人熟知的码头有三个,大南门码头、绥江码头、潼关码头被老宜宾人称为下、中、上渡口。昔日没有桥梁时,市民从老城区到南岸都是依靠这些渡口往返过江。

“在这些渡口中,要数合江门渡口最为繁荣和鼎盛。”翠屏区交通局退休员工刘大爷告诉记者,以往白沙湾一带的厂矿职工和城乡人员进出市区都必须经此渡河乘船往返。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每天这个渡口的日客运量在3000人左右,高峰期时更多,需先购票再乘船,票价为五分。”刘大爷说,渡船作为那时每天必需的交通工具,曾经繁忙一时,特别是遇到农村“赶场”等重要日子,更是人山人海。“直至南门桥通车,渡口才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现在回想起那些画面还是很难忘。”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1990年6月,南门大桥竣工通车,被称为"亚洲第一拱"

上世纪90年代的“大气包”

逢水架桥,是宜宾交通发展的重要环节。1990年,南门桥建成通车,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开始逐渐发生改变,流动人口对公共汽车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宜宾岷江桥上的气包车(资料图)

宜宾公共汽车的发展史可追溯到解放前,1943年一辆烧木炭公交车开启了宜宾公交时代。宜宾人当时虽有了公交车的概念,但因车况和路况等原因最终面临停运。直至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于1959年重新开设了宜宾城区至柏溪的公交车,这也是宜宾史上第一条公交线路。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对宜宾公交车最原始的印象就是当时车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气包。”市民李海告诉记者,气包车里灌的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天然气,大多使用的是矿井里输出瓦斯。加气时,便打开加气钢管上的阀门,车顶的大气囊就像黑色的气球慢吞吞地饱满起来,跑一趟回来,气囊就焉了,就再需要充气。“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都还在沿用,记得当时乘公交车还是售票制,是大多数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是宜宾城市公交车最辉煌的时期,一度达到520辆,8家运输企业、11个企事业单位参与运营。但由于多头管理,车辆无序发展,造成老旧车多,且运力大于城区人口发展。于是公交车相互争抢客源,沿街怠速待客等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市民意见很大。

2000年,随着政府整顿,宜宾公共交通也随着千禧年迈入了崭新的时代。2013年7月1日,随着98辆豪华公交汽车投入营运,我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之后一系列改革也让公交成为宜宾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宜宾飞往成都的航线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新机场陆侧鸟瞰图(宜宾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如果说公交连接了城市,那么宜宾机场的通航,则是为宜宾与全国的往来搭建了一座重要的空中桥梁。

宜宾机场始建于抗战时期,抗战时为驼峰航线重要中转站,不少抗战物资均需从菜坝机场飞赴前线。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宜宾地区行署投资在驻军陆航直升机训练机场基础上完成了两次扩建,宜宾机场成为军民合用机场。1992年12月,宜宾开通直飞成都航线,也成为该机场民航线路的首航。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抗战中宜宾菜坝机场工程处全体职工留影

“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人连火车也没坐过几回,更别说飞机了。不过我们当时经常往返广州做生意,坐飞机就成了寻常事。”市民谢阿姨回忆,“1995年,我带女儿坐飞机去北京看天安门。那会儿下海经商较早,还是有能力给孩子买张机票的。当时整个家属院的人都知道我女儿要坐飞机了都十分羡慕,女儿也很激动。”

1996年,宜宾陆续开通深圳和上海航线,越来越多人搭乘飞机飞往了改革开放的中心。卡拉OK、迪斯科舞厅、股票交易市场……这些新潮的沿海时髦产物也被带回了宜宾。“那时候飞去深圳真的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靠着房地产、贸易和股市,经济发展快速飙升,也带给那时候走出去的宜宾人很多启发。”市民聂大爷对记者说。

跨入新世纪,宜宾机场也迎来全新机遇。宜宾市政府2012年5月22日宣布,将在翠屏区宗场乡新建机场。宜宾新机场已于2016年动工,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全新的机场就在家门口,我们老两口准备将来从家门口坐飞机,周游世界。”聂大爷已经开始谋划起远方。

高铁让宜宾与世界相连

继宜宾新机场开建后,备受瞩目的成贵高铁宜宾东站也将于2019年正式通车并投入营运,为市民提供出行新选择。“高铁通了后,到成都就快多了,我们可以一天时间来回,多方便啊……”近两年,在宜宾,关于高铁的事,成了市民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事之一。

宜宾人聊起高铁,憧憬和希望实实在在地写在他们的脸上。

“宜宾还没有修高铁的时候,为了节约钱,去贵阳工作只有乘坐火车。”刘芸是在贵阳工作的宜宾人,聊起宜宾的高铁感触颇深。“坐火车去贵阳约12个小时左右,高铁通了仅需1个小时就到了。”刘芸说,火车还没有高铁那么准时,经常会晚点,而且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六个座位共用一个靠背的硬座,坐的时间久了,会腰疼。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叙昆运输线上横江小街“永昌祥”货栈

很快,刘芸依靠火车两地往返的生活将被高铁时代所取代。成贵高铁建成后将实现宜宾人民经成都北上北京、经贵阳南下广州的高铁梦。高铁不仅将宜宾与周边连接形成全新的经济走廊,也将让宜宾与世界相连的速度越来越快。

气包车、南门桥、老码头……宜宾交通40年,竟发生了这些变化!

成贵高铁金沙江大桥(资料图)

40年波澜壮阔,40年跨越发展,宜宾人出行工具的变化只是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却见证着时代的巨大变迁。改革开放带来出行的便捷,为一代人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