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檢查對於診斷肝臟是否異常有著重要的意義。檢測肝功能主要的目的是檢測肝病患者的肝臟是否有損傷,或損傷程度。
其檢測指標有很多,常用的肝功能檢查項目主要包括有: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總膽紅素,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γ-谷氨酰轉肽酶、鹼性磷酸酶、谷氨酰轉肽酶、凝血酶原活動度等指標!
肝功能五項檢查指標
一: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甲胎蛋白。它們主要是反映肝功能損傷程度的指標。
二: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它們主要是反映肝臟排洩功能的指標。
三: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這些主要是反映肝臟儲備能力的指標。
四:血清蛋白電泳,其主要是反映肝臟間質的變化的指標。
五:凝血酶原的活動度也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
這五項指標不同的組合,所表現的情況也不一樣,不過正常的情況就只有三種,下面著重介紹這三種情況。
三種情況
1.所有指標全為陰性。這類人群是沒有感染過乙肝病毒的人群,不過因為體內的保護性的抗體滴度也在正常值一下,因而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染。
2.只有表面抗體為陽性。表面抗體為人體保護性的抗體,呈陽性表明體內的抗體滴度在正常值以上,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3.表面抗體和核心抗體呈陽性。這類人群感染過乙肝病毒,但保護性的抗體已經產生,因而處在恢復期內,病情已經基本上恢復。
肝功能檢查的臨床意義
一、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穀草轉氨酶(AST)
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細胞損害時,ALT及AST自細胞漿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們是反映肝損害的敏感指標,但缺乏病因的特異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與肝損害程度一致。
據研究,ALT在細胞漿內合成,AST在線粒體內合成。如線粒體也遭嚴重損傷,AST逸出多而增高明顯。當慢性肝炎演變至肝硬化時,ALT、AST可正常或輕度上升。
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細胞損傷的嚴重程度。ALT和AST持續升高說明損傷時的肝細胞內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動。
醫生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間,預後良好;1.20~2.26提示肝壞死,介於二者之間者預後無明確關係。報道,AST/ALT於慢性活動性肝炎為0.9±0.32,代償性肝硬化為1.5±0.7,失代償性味1.9±0.7,肝癌時50%大於3。
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為35~55g/L,球蛋白為20~30g/L,A/G比例為1.5:1~2.5:1。肝硬化時血清總蛋白正常、降低或倒置。
白蛋白含量與肝功能肝細胞數量成正比,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以下易產生腹水,預後多不良。降至20g/L以下時,近期預後多不良。肝硬化白蛋白減少常伴有球蛋白(主要為γ球蛋白)增加。
白蛋白降低的原因有:白蛋白合成障礙,可能還有分泌障礙。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電泳顯示白蛋白中度或高度減少,α1、α2和β球蛋白也有降低傾向,γ球蛋白明顯增加。
在電泳圖上常呈幅度較為寬闊的γ-帶型變化,有時與β-球蛋白相互融合,這種變化稱為β-γ橋,β-γ橋北認為是肝硬化的特徵,雖然並非所有肝硬化患者均會出現β-γ橋,但是如果有這種現象出現是對肝硬化診斷的有力支持。
β-γ橋多見於晚期酒精性肝硬化,系由於IgA升高之故,在肝炎肝硬化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可見IgG升高,蛋白電泳則見γ-球蛋白升高,膽汁性肝硬化時IgM升高。
三、鹼性磷酸酶(ALP)
ALP特點是源起於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在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中,鹼性磷酸酶於70%的肝硬化患者可見增高,小結節肝硬化時,常正常或輕度升高,大姐姐肝硬化時往往顯著升高。
與膽汁淤滯性病變,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可中度以上升高。肝內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時,常明顯升高,但血清膽紅素不一定升高。ALP和ALT同時測定,有助於黃疸鑑別。
四、膽紅素
肝硬化時總膽紅素血癥昌表示肝細胞受損較重。若在肝硬化基礎上血清膽紅素明顯上升,提示肝細胞進一步壞死,病變活動;若膽紅素升高而ALT、AST正常,表示剛在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功能耗竭;血清膽紅素升高而γ-GT下降時,預後更為不良。
肝硬化黃疸的發生可能為:○1肝細胞壞死。○2併發肝內膽汁淤積,或有溶血時常引起血清膽紅素升高。
五、谷氨酰轉肽酶
肝功能檢查項目裡除了轉氨酶、膽紅素外,還會有谷氨酰轉肽酶。谷氨酰轉肽酶也是用來反映肝臟受損程度的一種酶檢查指標。通常會有患者提到:谷氨酰轉肽酶高的原因是什麼呢?
谷氨酰轉肽酶主要存在於人體的肝臟、胰臟、腎臟、脾臟、腦、肺臟、骨骼中等,但人體血清中的谷氨酰轉肽酶主要來自於肝臟,因而它同轉氨酶一樣,主要是為了反映肝臟的受損程度。
1、乙肝:主要有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病毒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不僅僅要進行降酶,還要從根本上解決谷氨酰轉肽酶升高,即做相應的抗病毒治療!
2、肝硬化:當肝纖維化產生,肝臟逐漸變硬,就會慢慢導致肝硬化的發生!肝硬化時,約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顯。
膽汁性肝硬化則往往顯著增高。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時,GGT持續低值提示預後不良。
3、肝癌:這時候谷氨酰轉肽酶升高會比較厲害,症狀也相對會比較明顯。原發性肝癌時GGT可明顯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膠階段梯度電泳檢測GGT同工酶,其9條區帶中的II帶為原發性肝癌特有,可助鑑別。
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時,血中GGT明顯升高。其原因是癌細胞產生的GGT增多和癌組織本身或其周圍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4、脂肪肝: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能引起谷氨酰轉肽酶的升高,不過升高不太明顯。
5、阻塞性黃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膽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6、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藥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六、甲胎蛋白(AFP)
早在1944年已有人對甲胎蛋白(AFP)的存在進行過研究。直到1965年才有人觀察到2例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能與抗胎兒血清的單價抗血清起反應。
說明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與人類胎兒血清中有一共同的特殊成分,並將這種特殊的蛋白成分稱為甲種胎兒球蛋白。現已確定這種蛋白在18種哺乳類動物之間有交義反應。
AFP的診斷價值及其陽性率的高低,是隨著檢測方法的發展而改變的。1970年以前主要用雙向瓊脂擴散法,其陽性率雖不高,但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卻較大。
1971年之後,敏感的檢測方法不斷髮展,其陽性率顯著提高,但同時也會發現大量非癌症肝病患者有AFP的升高,因此說明AFP的升高並非肝癌所特有。
一般認為非癌症性肝病時AFP含量大多在500ng/ml以下,且為一過性。在一般病毒性肝炎患者,AFP升高者約13%,在慢性活動性肝炎(CAH)患者可有20%-40%的人AFP升高。
從暴發性肝炎恢復的患者AFP升高者可達85%,並提示急性肝炎之後AFP升高的範圍可能有預後意義。
有人對483例各型肝炎患者的AFP含量用火箭電泳及反相間接血凝法進行了動態觀察,發現非癌性肝病患者AFP升高多在<200ng/ml,同時伴有ALT的升高。
並在ALT升高之後始有AFP的上升,AFP持續升高1個月始下將者達71.4%,除1例持續升高達4個月之久外,其餘患者均在3個月內至正常。
七、膽鹼酯酶(CHE)
膽鹼酯酶是一類糖蛋白,以多種同功酶形式存在於體內。一般可分為真性膽鹼酯酶和假性膽鹼脂酶。真性膽鹼酯酶也稱乙酰膽鹼酯酶,主要存在於膽鹼能神經末梢突觸間隙。
特別是運動神經終板突觸後膜的皺摺中聚集較多;也存在於膽鹼能神經元內和紅細胞中。
此酶對於生理濃度的Ach作用最強,特異性也較高。
一個酶分子可水解3×10分子Ach,一般常簡稱為膽鹼酯酶。假性膽鹼酯酶廣泛存在於神經膠質細胞、血漿、肝、腎、腸中。對Ach的特異性較低,假性膽鹼酯酶可水解其他膽鹼酯類,如琥珀膽鹼。
正常人血清膽鹼酯酶用比色法測得含量為130~310單位/升。由於血清膽鹼酯酶由肝臟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臟受損
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膽鹼酯酶降低與病情嚴重程度不關,與黃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續降低,常提示預後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遷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變化不大,慢性活動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與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處於代償期,血清膽鹼酯酶多為正常,若處於失代償期,則此酶活力明顯下降。
4、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別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膽鹼酯酶明顯降低[2],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膽道梗阻性黃疸患者,血清膽鹼酯酶正常,若伴有膽汁性肝硬化則此酶活力下降。
八、乳酸脫氫酶(LDH)
乳酸脫氫酶是一種糖酵解酶。乳酸脫氫酶存在於機體所有組織細胞的胞質內,其中以腎臟含量較高。乳酸脫氫酶是能催化乳酸脫氫生成丙酮酸的酶,幾乎存在於所有組織中。
同功酶有五種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電泳方法將其分離。
LDH同功酶的分佈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所以可以根據其組織特異性來協用診斷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如有心肌酶釋放入血則LDH1〉LDH2,利用此指標可以觀察診斷心肌疾病。
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顯,導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細胞損傷及骨骼肌損傷時LDH5都會升高。
3、患活動性風溼性心臟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腎壞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
閱讀更多 肝癌學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