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估值淺析

碧水源曾經是創業板的明星股,上市的時候估值在100倍左右,後來由於創業板調整,公司業績高速增長,估值回到40倍左右,2015年牛市最高點達又到了60倍左右,然後從最高點下來,到目前公司的估值水平回到了15倍不到。公司業績除了14年外都是高速增長,雖然增速在下降,但是目前還有30-40%的利潤增長,但是估值水平已經天差地別了。公司由一個高科技成長股的估值到現在普通建築(園林綠化)股的估值水平,背後公司到底經歷了什麼,有必要做個簡單探討。

碧水源一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個科技股,包括現在參觀公司的展廳,看公司的年報披露,公司自認為自己還是環保行業的高科技公司,原因在於公司的膜有一定技術壁壘,以前公司的項目是採購三菱和GE的膜,後來公司技術突破後,膜全部自用,完成了進口替代。而膜處理作為一種新型汙水處理技術路線,未來會處於高速的增長,尤其是在我們這種缺水的國家,所以在一個高速成長且有技術壁壘的行業,公司又是第一家上市,當時膜天膜還沒有上,所以給出了80-100倍的估值水平。但是其實市場發現技術壁壘不是這個行業(環保)的核心優勢,在中國是項目優勢(政府關係),因為環保的買單方都是政府,只有能拿到項目,公司的技術才能應用。2013年之前很多資本還不怎麼注意環保這個行業,公司利用高科技的方式還能爭取到一些訂單,尤其是在北京,一些示範項目,但是在本屆政府上任以來,提出金山銀山的概念,環保投入從一個民生不被重視的板塊,變成一個政治正確而且有利可圖的板塊,可惜的是這個本來需要政府出錢的額,但是政府在4萬億快速加槓桿之後沒錢了(債務太多)。大牛樓部長(前財政部部長)很聰明地建議推廣PPP模式(其實就是西方政府項目的普遍融資模式)。碧水源作為一家環保公司必須得有訂單,否則光有技術照樣不行,加上自己是上市公司有融資平臺(公司上市後股權融資應該有100多億了),面對公司14年業績增速開始下滑(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適時地大力進入PPP領域,維持了公司後來的幾年的高速增長(30-40%)。

PPP在15、16年屬於野蠻增長的時期,很多上市公司,國營或者民營全部進入,號稱十幾萬億的市場,後來國家發現不對了,這其實還是政府的隱性債務,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兒子,基本預算軟約束,不管掙不掙錢,但花錢是越多越好,反正最終由老子擔著。本來地方政府已經有了20多萬億的債務了再加上10幾萬億的PPP,那中央政府可能也受不了,於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整頓PPP,樓部長一屆沒做完調任社保基金,新來的財長過來擦屁股,對PPP項目進行了大範圍的清理和整頓,相關的股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了下跌之旅。碧水源作為PPP板塊的標杆公司前面幾乎沒有怎麼下跌,今年年初因為年度業績不達預期,大幅下跌了一把,但很快收回來了,我當時以為碧水源可能特殊,高科技而且龍頭,項目質量高,不受政策影響(其實公司也一直對外這麼說),還有就是市場可能對雄安概念有YY的成分,所以每次炒作雄安的時候,它都最後跟漲一下。但是今年5月份這波下跌基本上驗證了這樣的事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公司的融資利率在上升(去槓桿),公司的項目被推遲甚至可能被中止(PPP清庫),當然公司還是比東方園林強點兒,至少還能從銀行貸到款,而且還是長期貸款為主。

同樣是收入增長,同樣是利潤增長,為什麼以前給的高估值,現在沒有了?如果我們不看公司的業務,只看財務報表,這樣的公司最起碼也是30-40倍的估值水平吧。文董事長非常看不懂,華誼兄弟的王中軍也表示很迷茫。原來拍電影賺的錢,市場給100多倍的估值(第一批創業板公司,第一家商業電影公司),現在利潤比以前多多了,不過都是通過投資收益賺的錢,賣遊戲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但現在市場給的估值水平就是20倍不到了。碧水源原來是靠賣膜及設備,毛利率高達40-50%,基本上不做EPC,3-4個億的利潤,市值在200-300億,現在公司20多億利潤了,但裡面很多是工程建設的錢,毛利率和淨利率都比較低,2017年公司的久安公司(做施工)近100億的收入6個多億淨利潤,佔總利潤的30%以上,收購的一個做光環境的良業(也是施工加設計)利潤3個多億,這加在一起就10個億了,佔利潤的一半,還有投資收益,主要是自己入股的公司(比如雲南公司)以及處置的資產收益(盈德氣體的股票),有4-5個億,那麼其實公司的主業去年也就6-7個億,佔總利潤的30%左右。那麼你還能給碧水源一個高科技公司的估值水平嗎?

公司目前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了,從17年報裡就提出要逐步迴歸主業,提高跟水處理相關的業務佔比,逐步降低跟生態(黑臭水體)以及非環保(管網)的相關的業務。這些業務雖然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利潤率較低),但是佔用了公司的資金和現金流,而且最重要的是壓低了公司的估值水平。但是,公司其實也是有難言之隱,因為現在很多PPP的項目都是打包在一起,你要是拿一個汙水處理廠的項目,必須把管網建設,生態修復,甚至道路綠化都一起做,公司要麼把這些單子外包,要麼給久安做,雖然賺錢少但也是肉啊。東方園林和蒙草生態,棕櫚、鐵漢和嶺南其實也一樣,基本上都是通過為政府融資拿項目,犧牲現金流獲得利潤增長,在PPP突飛猛進的時候,公司的股票被追捧,現在去槓桿控制地方債務,市場擔心他們的盈利模式難以持續,甚至有大量壞賬的嫌疑,所以股價被大幅下殺。不過,從東方園林的情況看,上一波4萬億猛加的槓桿,現在看應收賬款也都還好,所以和政府做生意,在中國是個有利有弊的事情,利在當今,但是問題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暴露,也許永遠不會(政府是唯一可以永遠龐氏下去的)。市場基本上把碧水源和上面的公司歸為一類了,確實,搞生態、綠化、環保還有小城鎮這些的是沒啥技術含量,但是搞汙水處理廠尤其是生產膜還是有一定技術壁壘,國內做膜的公司大大小小也有幾十家,但是有成熟的大項目案例的主要不會超過10家,其中碧水源一家佔了70%。國內能和碧水源叫板的主要是中信集團收購的MEMstar和蘇伊士旗下的zenon(原屬GE)。根據統計,近10年10萬噸以上的膜項目碧水源佔38%,memstar佔36%,zenon佔16%,但是最近3年memstar份額已經到了50%,而碧水源是29%,zenon是21%,基本上大的項目是被這三家壟斷了。碧水源從2014年開始份額下降,正好和公司進入PPP的時期匹配,公司確實做了很多非水處理的業務。

工業汙水處理方面,碧水源排名比較靠後(5、6名),主要是缺乏標準化,項目單體金額不大,但是我認為可能是碧水源toG的業務做多了,toB的項目不太適應,也沒人才儲備。而膜天膜上市後主要是以工業汙水處理為主,排名是第二位,第一是memstar,2017年已經有超過100萬噸每天的應用了,在10萬噸的工業汙水處理方面目前是壟斷地位。膜天膜目前工業這塊是30萬噸,相比第一名相距甚遠。碧水源預計不超過10萬噸。這個目前也不是公司重點。

碧水源如果要打破市場對其的認識,必須要把跟膜處理相關的業務提升到佔比至少50%以上。就好比說你一個拍電影的公司,從電影上賺的錢不到公司利潤的一半,你好意思說自己是娛樂公司嗎?作為民營企業什麼錢都想賺,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一個偉大的公司,或者如碧水源自己所言,做個有靈魂的環保公司,必須專注主業,專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跟膜相關的業務,主業是市政汙水處理,以前是直接買膜和設備,現在是做PPP項目,成立子公司,通過EPC建好後,通過關聯交易採購公司的膜和設備,雖然運營不一定賺錢(從少數股東權益看,目前運營的公司盈利能力基本一般),但是公司通過賣膜可以賺錢。公司投入項目公司的資本金,基本可以通過建設領域能夠賺回來,所以運營的錢其實公司未來會賺的不多。如果是BT項目就是政府回購時賺點佔用的資金的利息(也是投資收益),如果是BOT項目,就是要看項目情況,比如雲南水務就香港上市了,每年有一個多億的投資收益(25%股權),大多數市政項目,除了給銀行利息外,很難賺錢的。公司還是要賺膜的錢,一個是第一次投入,在一個就是5-8年後公司膜更換的錢,從公司2010年開始大幅增長算起,至少要到明年才能看到膜更換的收入佔比提升。

最後,市場也不需要對公司的估值水平過度悲觀,未來還有存量汙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家庭自來水的淨化器領域,農村汙水處理的快速增長,公司在膜領域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目前為了獲取訂單(環保行業通病)必須為政府融資,同時承擔一些低利潤的項目,但公司自己也逐步認識到了這問題,相信未來會有所變化。(作者:龍行千里2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