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賣身”川投集團,新增長難救老危機

碧水源要易主!剛開年,這則消息在環保業激起浪花朵朵。

1月11日晚間,環保龍頭碧水源迎來川投集團入股,企業後續實控人或將變更為川投集團,這則消息著實給剛步入2019年的環保行業很大震動。

去年環保企業賣身國企的消息並不少見,但是以碧水源的應收和利潤,股權轉讓的消息的確讓人意想不到。

作為以膜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型環保企業,碧水源在汙水處理上的發展的確可圈可點。上市以來,“碧水源”實現了年均5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更是以584億元的市值,排名中國上市企業市值500強第167名,著實驚豔了環保行業。

碧水源去年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業績,卻不得不“賣身”國資,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碧水源“賣身”川投集團,新增長難救老危機

業績符合預期

碧水源發佈的三季報來看,其業績還算令人滿意。

前三季度,碧水源實現營收60.49億元,同比增長11.9%;淨利潤5.73億元,同比下降22.64%。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其利潤還是上漲了約4%。

以碧水源的體量而言,在PPP受阻的去年,這個成績還算可以。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碧水源新的利潤增長點——城市光環境治理。

受到大環境影響,碧水源主動減少了大規模市政工程項目,其項目營收從11.5億跌破5億,但是光環境治理業務的發展,拯救了碧水源的業績。

2018年上半年,碧水源城市光環境解決方案項目帶來了營收11.59億,利潤近6億,相比去年大致增長了十倍,這部分收益很大程度來自於碧水源旗下的良業環境。

為了進一步擴展光環境治理帶來的收益,2018年12月6日,碧水源出資3.85億,進一步認購良業環境10%股權,加強在生態照明光環境領域的業務水平,至今碧水源已經持有良業環境9成以上的股權。

碧水源“賣身”川投集團,新增長難救老危機

另外,2018前三季,碧水源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較上年同期增長49.33%。碧水源稱,這主要是報告期內受降槓桿政策影響,PPP項目信貸週期變長,公司加大風險控制力度,減少支出,現金流才出現了較大好轉。


股權質押風險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碧水源“賣身引資”呢?

依舊是那把懸在環保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之劍”——股權質押。今年已經有許多公司因為股權質押迫近警戒線,不得不向國資求援,比如棕櫚股份、東方園林。

股權質押過高,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之前的PPP項目的高額訂單,超越了企業的自身的承受的能力,持續性的工程墊資讓碧水源的負債率不斷攀升,導致現金流嚴重吃緊。

2017年度,碧水源淨現金流出達到14億元。2018年前3季度,淨現金流出也達到了11元。公司現金流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為此,股東不得不選擇通過股權質押來緩解現金流的壓力,但是坦率來說,僅依靠這種方式,無異於飲鴆止渴,長此以往債務壓力將越來越大。

碧水源實際控制人文劍平80%的股權都已在高位質押,其爆倉壓力可想而知,所以引進國資也是必然。

碧水源“賣身”川投集團,新增長難救老危機

碧水源實際控制人文劍平

另外,

今年碧水源的財務費用和應收賬款增長過快,也從側面反映碧水源的財務壓力。


引入國資

就在這時,川投集團拋出了橄欖枝。

川投集團淨資產超過三百億,財大氣粗。2018年11日2日,川投集團更是舉行與18家銀行和8家證券機構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達成了融資額超千億元的意向,正為資金找出路。

這已是四川國資入股的第7家A股公司,本輪國資抄底潮中,四川國資的確出手闊綽,先後入主新築股份等多家A股公司。

近年來,川投集團的“出川運動”更是如火如荼,不乏廣州、杭州等異地拿殼案例,更是整合了多家公司在港股上市,投資意願十分強烈。

坦率來說,本次收購對於碧水源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這不僅僅是緩解了股權質押帶來的現金流壓力這麼簡單。

碧水源的業務主要在東部地區,和其競爭對手首創環境等企業的競爭十分激烈,在西南的佈局十分單薄。如果可以和川投集團達成合作,可以加快碧水源在西南的產業佈局。

另外,川投集團表示並不會變更經營團隊。只投錢,不參與管理是川投集團一向的投資策略,對於碧水源的經營穩定不會帶來影響。

作為四川省投融資主要牽頭單位及實施主體,川投集團在長江大保護戰略工程、隆昌、洛龍河項目、地表IV類水普及等項目上具有決定性發言權,這對於碧水源來說都是新的機遇。

碧水源“賣身”川投集團,新增長難救老危機

但是,對於從仕途退下、經營了碧水源近二十年的文建平來說,這次收購的意義不言而喻。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可以早些找到類似於光環境治理這種新項目,而非將精力放在曇花一現的工程承包上,文建平和他的團隊的結局或許不同。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註明來源:生態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