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或许大家在看到《亮剑》这部经典的抗日影视剧之后,都会有个疑问:抗战时期真的有万把号人的“独立团”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抗战时期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抵御日军的进犯,

我军大胆打破了原有的编制框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从支队、连队、到团再到纵队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部队都可以等同于李云龙的“独立团”。

1936年12月12日,少帅于西安以“兵谏”之势逼迫蒋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由此打开了统一战线的大门。历经一年的谈判,我军最终以12个团的建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当年9月,八路军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并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八路军早期建制

但是,这一番热血奔赴前线的过程,也能看到我军当时的一个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编之后,国民政府给定的编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战斗序列精编为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共计4.5万人。

反观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抗战期间单以“四四制”编成的师团来说,那么一个日军师团就有2万余人的常备战力。国军若以常规的“三三制”来算,满编一个师约为1.1万人,那么一个军理想情况下应该可以有4万人左右。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而当时的八路军,是以一个“集团军”的名义进驻敌后的,就凭这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战场想必困难重重。别说打游击战,若是碰上日军扫荡、“三光”,好不容易开辟的根据地也难以固守了。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是按照这个定额发放的,每个月61万的军费。八路军要想拿着这笔固定的军费招兵买马,也不大现实(毕竟钱太少了)。

因而,为了能够立足于敌后,开辟根据地,当时的中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打破编制藩篱。这一来,就有了各类名目繁多、没有正式编制和番号的地方部队。这一点,我们下文会再细细讲一下。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大生产运动旧照

回到军费一事,要想扩充军队,没有粮饷可不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在1941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南泥湾精神也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号召,就类似于军屯,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其实就是当时八路军扩充方式的戏剧化表现。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八路军自行制造手榴弹

那么,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开篇说到了,改编之后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这些算是基础编制。在开赴前线之后,各级组织按照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首先是师一级,因为这一级是对外有正式番号的,也是编定中最高一级的实际作战单位。鉴于此,我军没有放手扩编出新的师,而是在原有“师”一级的框架内新编成独立旅、新编旅、教导旅等各类新编制。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八路军战士训练

编成新旅一级单位的同时,原有的6个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扩编为3团制。因新编及原有旅一级单位的编制规模各异,为了便于指挥,1941年后实行甲种旅(三团制)和乙种旅(两团制)两种编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团一级了,大家甚为喜爱的李云龙独立团,就是这一级作战单位。在队伍扩编期间,这一级单位是最为灵活也是最为复杂的。除了编定之处的那12个标准团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扩充的团人数、装备均参差不齐。这些团少则千把号人,多则3000人以上。所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带上各地的小队伍有上万人,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在1942年以后就不可能出现了。那年之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百团大战中拥有重机枪的一个团

从团往下的营、连、排、班这些作战单位基本与常规的编制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顺便,我们再讲讲当时八路军编制内独有的“纵队”与“支队”这两个非正式战斗序列。

纵队与支队,都是出于游击战的需要,为能因地制宜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纵队相当于旅一级,下辖有团,但有的也只辖支队,可大可小,其中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纵队、东北挺进纵队、东江纵队等。

支队则略小于纵队,一般由几个营或连组成,同纵队一样,可大可小,都不属于正式战斗序列。如果说纵队相当于八路军在各地的独立战斗序列,那么支队就是游荡在敌后最为灵活的独立作战单位。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真实规模有多少人?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当然,这二者的战术地位同团、营一级没有太大差别。当时之所以要单独罗列两个编制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迷惑敌人。这两个序列称号,虽然怎么样看起来都不算是正式的战斗单位,一般也都在一块小地方内活动,地域范围明显。但是当爆发大型战役的时候,这些部队就能立马被整编成旅、团、营甚至是师,相当于战略预备队。

以上,就是对八路军战斗序列的一个简要介绍。总而言之,“独立团”这一类作战单位,是由于八路军在限定的12个团之外,额外扩充出来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有限的编制和军费内,我军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发展出了足够与日军抗衡的敌后武装,也因为这种灵活而又宽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军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寸步难行直至战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