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坭興陶有什麼由來?

五月的田野


答: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關於陶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就已經學會製作陶器,經過漫長的歲月,陶器除了作為生活用品外,被逐漸融入了文化的元素,再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澱,陶器被賦予了深沉的人文內涵。

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廣西欽州坭興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與其他三大名陶(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享譽中外。據《欽州陶治志》記載:我欽陶器,諒發明於唐以前,至唐益精緻。這是關於欽州陶器最早的記載,經過一千多年的興衰,到清咸豐年間,欽州陶器達到了其鼎盛時期,“坭興”一詞也隨之出現。

相傳當時有一個叫胡老六的當地人,發現一處細膩的紫泥,就萌生了要把它做成菸斗的想法,做成的菸斗用火燒製後,不但質地堅硬,還非常美觀,由此引起人們的注意。隨後一些從事陶藝行業的人紛紛效仿,製作菸斗及一些細小的玩具之類的東西。接著又有黎氏兄弟黎昶春、黎昶昭創造性的用欽江西岸的硬土與東岸的軟泥摻合起來,製作碗、碟、茶壺、等陶器,再後來又發展到香爐、香案、燻鼎、花瓶、花樽等等擺設品。

一些附庸風雅的文人、名士覺得本土的這些陶器跟宜興的紫砂陶相類似,就取名 “宜興”。因這些“宜興”是用坭做的,粵語中 “宜”、“坭”讀音相近,在口口相傳中,漸漸的把“宜興”說成了“坭興”。久而久之,“坭興”就成了欽州坭器的名稱。

欽州坭興陶以奇特的土質,絕無僅有的“窯變”藝術和神奇的功能(耐酸、耐鹼、防潮保鮮,折桃李花枝插在瓶內能開花結果,用坭興陶茶壺盛茶一年也不變味)深受人們的喜愛。


覃仕勇說史


欽州製陶歷史悠久。由於依山傍海,氣候溫暖溼潤而自然資源豐富,為古人類的宜居之地,據考古發現,約在一萬年前,欽州地區就有人類居住,考古發現許多先秦時期的古陶器物。


在欽州出土的唐開元二十年的陶碑顯示,當時的欽州製陶水平已達到一定水準,但當時並未稱之為坭興陶,而是稱之為越陶。


直至清朝中葉時期,仍然還未出現坭興陶的名稱。

到了清朝咸豐年間,當地有個叫胡老六的製陶師傅創制吸菸小泥器,精良遠勝宜興陶,坭興始得其名。並相繼出產茶壺、小花瓶和文具等坭器。從事生產的作坊也增至40 多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我齋”“符廣音”“麥興記”“潘允馨”等。清同治年間魚寮橫街形成一條坭興巷,即“菸斗巷”。1915年美國召開的“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坭興陶榮獲金牌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