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呼吸的三種方法

觀呼吸的三種方法

現在來跟大家介紹幾種“觀呼吸”的方法,本來是可以不需要,本來老子就希望我們用沒有方法的方法——“致虛極,守靜篤”。問題是一般人習慣用有為法,習慣要有一個方法、有個依靠,一下子不容易體會到沒有方法的方法。所以如果沒有善巧方便的簡單方法,一般眾生很難體會到、很難做到“致虛極,守靜篤”,所以不得已跟大家介紹幾種方便法,讓大家看因緣情況需要而選擇應用。

現在介紹的方法,就是看你心的散亂、寧靜度來選擇。心比較散亂,就要用比較強的藥;心比較不散亂,就用中等的;心比較寧靜了,就可以用比較高等的方法。這個自己要去練習,然後看當下的情況來選擇。

觀呼吸的三種方法

(一)數息法

1.如果你的心很散亂,心浮躁、躁動不安,這時候你可以透過所謂的數息(數呼吸)方便法,讓心靜下來。就像有的人他平常上班,總是要常常動腦筋想東想西,或是有時候情緒來,心煩意亂,這時候你要讓心靜下來,不容易。如果能夠的話,當下就讓自己“致虛極,守靜篤”,放空,但不是頑空,還是一樣保持“空、明、覺”,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那當然效果很高、很好,但要有穩定度。如果不行,還是會被那些情緒所幹擾、所牽引,這時候就要用比較強烈一點的方法,就是觀呼吸,然後透過數息的方法。

2.數息的方法就是:吸氣的時候數一,呼氣不要理會它。或是吸氣的時候不數,只數呼氣。比如說你如果數吸氣的話,第一口吸氣你就數一,沒有聲音的,默唸而已,然後呼氣就保持明覺。第二口氣再數二,然後又呼氣;第三口氣再數三,再呼氣。數到九,你就可以從一再開始數,或是從九再倒退回到一,這樣也可以。

3.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數息方法是最有效、最好。前面有提到這是屬於比較強的藥,因為心比較動盪不安的時候才用強烈的藥。如果是憤怒、生氣,這個更嚴重了,就要用更強烈的藥,就是深呼吸,深深的吸氣、深深的呼氣,十次,頂多二十次,你原來那股憤怒之氣就會漸漸平息下來。忍一時去大災難,一不忍成千古恨。這時候這個深呼吸就是很重要的急剎車,避免你衝入懸崖,那是非常時刻,你就用深呼吸。再來,心比較浮躁、動盪,這個時候你就用數息,要知道這些都只是一種對治的方法。

4.你一樣要能夠用到歷緣對境,這方面如果你有需要就採用。呼吸一樣不急不躁,自然的呼吸,不要憋,也不要刻意造作,然後加上一個數目,這樣你散亂的心就比較容易靜下來。這是第一種方法。

觀呼吸的三種方法

(二)觀呼吸

1.如果你覺得可以不用數息,只要好好地觀察呼吸就好,這是第二種。

2.第二種呼吸,你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一個點,比如說,你集中在鼻頭、人中這裡,吸氣的時候,清楚地覺察空氣從鼻孔、人中這裡進去;呼氣的時候清楚地覺察空氣經過鼻孔、人中這樣的一個點,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點上面,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明覺去覺察呼吸的進、出。

3.當你的心比較靜下來之後,就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往腹部、丹田來移動。有的教導方法是讓你一直注意在鼻頭、人中這裡。如果你沒有做適當移動的話,而一直注意在鼻頭、人中這裡的話,往往你會很專注、很用力,這時候容易形成火氣上衝,或是氣血凝聚在頭部。

4.所以,把心集中在鼻頭、人中觀呼吸,覺察呼吸的進出一段期間之後,就可以把呼吸往腹部、丹田移動,覺察腹部丹田的起伏,一樣很放鬆,很放鬆。然後,心越來越靜之後,再把你覺知的範圍,擴大到全身。

5.上一節課有練習那個明覺點,明覺的範圍由小到中、到大,這樣你就可以容易體會到。我們觀呼吸也是一樣,那個明覺的點可以從鼻頭、人中這裡,然後再來擴大到腹部、丹田,再進一步擴大到全身,再進一步擴大到空。點-線-面-空,這樣地去練習。當你能夠這樣去練習,你的心也很快可以靜下來,這是觀呼吸的第二種。

6.以前在講“四念處”修行方法中的“觀呼吸”有跟大家介紹過。這種方法總共有16個階梯步驟,也有禪定的區分,如果想要修這種方法,可參考以前跟大家講過的“四念處”修法。這是釋迦牟尼引導一般修行人修習“四念處”的“觀呼吸”修法。

7.如果要觀印堂,這樣很容易讓氣凝聚在頭部,到後面這個氣就常常在頭部裡面鑽,會形成困擾、干擾。

8.事實上,觀呼吸它是幫助我們心靜下來,目的不是在那個方法上面。而是心這樣靜下來之後,然後進一步要去體悟法,要去止觀雙運。

觀呼吸的三種方法

(三)“致虛極,守靜篤”的觀呼吸法

現在要跟大家介紹第三種觀呼吸的方法。這是大家要認真去練習的方法。

注意力先放在鼻頭、人中這裡

現在你們放鬆、盤腿坐好,跟著做。現在,請大家把你的注意力先放在鼻頭、人中這裡,輕輕地放在鼻頭、人中這裡,觀察我們的呼吸,清楚地覺察呼吸。不要數息,不要去幹擾,很放鬆地清楚知道吸氣、呼氣。吸氣的時候清楚地知道正在吸氣,呼氣的時候清楚知道正在呼氣。不要用力,放鬆,放鬆。放鬆,清楚地覺知當下。吸氣,清楚地覺知;呼氣,清楚地覺知。不管是長、短、粗、細,通通不要理會,不要干涉,你只是很客觀地覺知就好,很放鬆,很放鬆。

注意力、覺知力放在腹部、丹田

再來,把你的注意力、覺知力放在腹部、丹田,清楚地覺知腹部、丹田隨著呼吸,起、伏、收縮、膨脹,都不要用力,不要干涉,只要如實觀察,如實覺知就好。放鬆,放鬆。不管前面做得好或不好,不要追悔,不要懊惱,就是隻有回到當下,清楚地知道、覺知現在、當下是在吸氣還是呼氣,丹田是在起、還是伏。起,就是腹部比較膨脹、突出;伏,就是腹部稍微收縮、凹進去,都只是客觀地覺知就好。放鬆,放鬆,如果有各種念頭起起伏伏,也都不要去理會,不要相續。就回到當下,繼續當下一吸一呼的清楚覺知。越放鬆,打坐就越輕鬆。不要用力,不要干擾,只是客觀地如實觀,覺知就好。

覺知的範圍擴大到全身

再來,把你覺知的範圍擴大到全身,沒有固定在某一個點,但也不是到處晃來晃去,飄來飄去。心不動,但明覺的範圍遍及全身,不要用力,不是用力撐開,只是放鬆,放在全身。你如果放鬆,你會覺知到身體隨著一吸一呼會有所變化,全身會有輕微的收縮、膨脹,收縮、膨脹。不是刻意去練它,而是放輕鬆,不干擾,不要造作,不要加油添醋,只是保持客觀的覺知就好。

很明白地覺知當下身體跟呼吸的變化,不要用頭腦去解析,也不要思維什麼,這些都是要放下大腦的習性思維、習性論斷、運作。

記得:放鬆,保持明覺,讓你的心跟你的身體對焦,輕鬆地把心跟身結合,把明覺放到全身。不要論斷,不用思維,不要審判,很輕鬆、很客觀地保持明覺就好。

不管有沒有入定,不管呼吸進展到什麼層次,也不管有沒有進到初禪、二禪、第幾禪,那些通通不要理會,你只要很客觀、很放鬆,清醒明覺地覺知當下、眼前這一吸一呼身體的變化。

為什麼要把覺知力、覺知的點從鼻頭、人中移到丹田,擴大到丹田,再擴大到全身呢?這是要讓大家練習我們的明覺是可小可大,你要能小、能大,這是定力的培養。如果發現身心繃緊,提醒自己放鬆,放鬆,不要期待什麼,不要預設想要看到什麼。

覺知、明覺放開與空相應

再來,把你的覺知、明覺放開,放開,與空相應、合一。不是撐開,而是放開。明覺的範圍,從身體的範圍把它放開,與空相應。沒有固定在某個點,心也沒有跑來跑去。心仍然是安靜、寧靜、不動。

心不動並不是硬邦邦、死板的不動,如果你只停留在一點,那一種不動,心就是硬邦邦、死板的不動。我們要學到活生生的定力,這一種定它可以縮小到一個點,也可以從這個點擴大,放到無限。

但並不是心跑掉,跑到外面。這時候沒有內外之分,心也沒有所謂的來、去之別。你的內心不動,保持“空、明、覺”。呼吸仍然存在,身體覺知仍然存在,只是這個覺知的範圍擴大,與空相應。

這時候,你是很放鬆的。如果有雜念,念頭紛飛,一樣,不要理會它,不要相續。當下回到呼吸來,回到眼前的一吸一呼。放下大腦的習性思維、論斷、審判,放下那些是、非、好、壞、善、惡、對、錯的種種審判。心就只是很單純地活在當下,覺知當下一吸一呼跟身體的變化,而你的身體已經沒有明顯的範圍、界限,無內無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