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很多地方流傳有“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的俗語。

這俗語的前半句,是指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這樣的年齡,尤其是三、六、九組合型的年齡,往往會遇到人生的一道坎,這道坎,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難。

仔細查一下,古代很多名將都倒在三十九歲的這道坎上。

比如三國第一虎將呂布,其於建安三年十二月敗於下邳,被曹操處死,死時三十九歲。

又比如深得諸葛亮器重的馬謖,其於建興六年失街亭,按軍法論處,時年三十九歲。

還有篡漢代魏的梟雄曹丕、滅蜀統帥鍾會、北魏創建者拓跋珪、五代英豪柴榮、抗金英雄岳飛、金海陵王完顏亮、蒙古名將拖雷、明初名將常遇春、明末名將盧象升、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清初名將豪格和多爾袞等等,全是死於三十九歲的年紀。

以上諸名將之死,多數是橫死於刀劍之下,僅有少數如拓跋珪、柴榮、多爾袞等是死於疾病,但這些人的疾病徵兆明顯,都曾在臥病榻上綿延多日,實在熬不過,才撒手西歸。

惟獨常遇春之死最為蹊蹺。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安徽懷遠縣常家墳永平崗人,生於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卒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常遇春祖上三代貧困,曾祖名常四三,祖父名常重五,父名常六六,這些名字的來由,都是沒有學識隨意以族中輩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來。

常遇春本人沒有以數字為名,是因為他出生於正月初十,該日正逢立春,故名“遇春”。

常遇春長大成人,相貌奇偉,勇力超群,猿臂善射。

元帝昏聵,荒淫無度,民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大亂,梟雄並起。

常遇春也召集鄰里豪傑,揭竿而起,加入當地劉聚的起義隊伍中。

劉聚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只是一個佔山為王的平庸土匪。常遇春大失所望,決定跳槽,另擇明主。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初,朱元璋欲渡江南下,掃除南方後患,以圖北進中原。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常遇春聞朱元璋大名,率領數十位親信部屬,投奔麾下。

常遇春在朱元璋軍中的第一戰,乃是奪取採石磯之戰。

當時,採石磯上守兵萬箭齊發,朱元璋軍輕易不得靠前。

在眾將束手無策之際,常遇春駕一葉輕舟,手持長戈,站在舟首,如箭一樣馳向採石磯岸邊,棄舟登岸,奮戈直前,大呼跳蕩,迅速開闢出灘頭陣地。

朱元璋氅軍挺進,勝利渡江。

可以說,常遇春的孤身闖陣為勝利渡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論功,授總管府先鋒,進總管都督。

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集慶路與元軍對峙了四個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發起猛攻,而擔任先鋒的,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操輕舸逆流而上,左右縱擊,以石炮猛烈轟擊敵陣,俘獲敵兵數以萬計。

元軍首領蠻子海牙被迫收縮兵力,全部退入集慶,龜守以待援軍。

朱元璋因此從容攻佔集慶周邊要地,將集慶圍困成了一座孤城,最終輕鬆收入囊中。

此役,常遇春勇冠三軍,功蓋諸將。

不久,朱元璋命常遇春從徐達攻取鎮江(今江蘇鎮江市)、奪取常州(今江蘇常州市)。

常遇春英勇善戰,獨當一面,不但順利奪取了鎮江和常州,還在徐達被吳地元兵圍困在牛塘一帶時,從外圍破潰圍而入,生擒敵軍主將。

朱元璋聞訊大喜,拜其為統軍大元帥,並於常州大捷後,再升為中翼大元帥。

常遇春往攻寧國(今安徽寧國市),激戰中,被流矢射中,他不但不退,反而更加兇悍,帶傷力戰,率軍橫行敵陣中,無人能擋,敵軍遠遠看見,望風而逃,潰散如洪水決堤。

常遇春水戰能勝,陸戰也能勝,其在用陸軍攻長江下游要塞馬駝沙後,又以水軍攻克池州。

朱元璋因此任命其為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

其後,常遇春取婺州、克衢州,欲再攻杭州,朱元璋召還應天,與徐達共擊趙普勝。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常、徐兩人合力,大獲全勝。

常遇春還在池州九華山下伏擊陳友諒,殺敵萬餘。

該年,陳友諒親統大軍入太平進犯龍灣(今屬浙江溫州)。

常遇春以五路兵馬設伏,第二次大破陳友諒,平定了太平地區。

隨後,常遇春跟隨朱元璋進取安慶、破江州,每戰,必身先士卒,所向無敵。

攻取江州後,朱元璋進駐九江,常遇春還守龍灣。

適逢張士誠突襲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朱元璋急忙還軍應天,同時急令常遇春速赴長興接戰。

常遇春星夜趕至,大戰張士誠,俘殺吳兵五千餘人。

張士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出兵圍困安豐。

安豐守將劉福通頻頻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於是攜常遇春出援。

但還是遲了一步,呂珍已經殺了劉福通,驅全城將士堅守城池。

常遇春到後,橫擊其陣,三戰三破,俘獲士馬無算。

拿下了安豐,常遇春跟隨徐達圍攻重鎮廬州。

廬州將克,陳友諒發大軍圍困洪都(今南昌)。

兩人又充當救火隊員,星夜趕回洪都,與朱元璋會師,共擊陳友諒。

朱、陳兩軍決戰於彭蠡湖之康浪山。

陳友諒兵眾勢大,有鉅艦,又地處上游,士氣如日中天。

常遇春毫不畏懼,率諸將出戰,呼聲驚天動地,人人以一當百,浴血奮戰。

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駕輕舟直犯朱元璋戰船,朱元璋座艦體大分量重,陷在淺水淤泥沙中,動彈不得。

常遇春在戰陣中覷見,張弓搭箭,一箭把張定邊放倒。

朱元璋因此得以脫險。

兩軍鏖戰了三日三夜,慘烈情形。

第四日,常遇春採取火攻,備火油,命兵士焚燒敵軍舟船,一時間,湖水皆赤,紅如晚霞。

陳友諒不敢戀戰,倉皇撤出戰陣。

諸將都認為陳友諒雖然戰敗,但兵馬尚強,主力仍在,不可阻擋,不若先由他逃去,來日從長計議。

獨常遇春不發一言。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陳友諒整頓旗鼓,三軍齊動,鼓譟著要衝出湖口。

朱元璋急命諸將扼守上游要塞。

處於下游的常遇春溯江而上,親率諸將迎戰陳軍。

陳友諒軍心大散,陳友諒本人窮蹙無計,於亂軍中戰死。

陳友諒一死,十數萬殘兵俱降。

朱元璋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勳第一,得賞金帛田土最多。

次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常遇春授平章政事。

在清掃陳友諒殘餘勢力的作戰中,常遇春猶如摧枯拉朽,下武昌、奪廬州,與徐達分兵攻戰沿江各城寨,連取沙坑、麻嶺、牛坡等地,拿下重鎮吉安、贛州。

常遇春又乘軍勢奪取南雄(今廣東南雄市)、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安陸(今湖北安陸市)、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

各路賊兵,聽說是常遇春了,無不望風披靡,逃跑的逃跑、歸降的歸降。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朱元璋接下來開始全力對付張士誠。

常遇春跟隨徐達往攻泰州,大敗張士誠軍,然後沿海築壩造牆以扼制敵軍。

該年秋,討伐張士誠的大戰正式打響。

常遇春拜副將軍,於太湖,於毘山,於三裡橋,於湖州,於平江,勢如破竹,連戰連捷。

張士誠被擒殺後,常遇春進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南方悉已蕩平,常遇春拜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率兵北伐。

大軍既行,朱元璋又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常遇春每戰必親為先鋒,山東諸郡,盡數攻克,輕取汴梁,進取洛陽。

五萬元軍陳兵洛水北岸,嚴陣以待。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敵軍二十餘騎舞動鐵槊,一齊向常遇春殺來。常遇春射落敵軍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元軍被殺得丟盔棄甲,四散奔逃。梁王阿魯溫舉械投降,河南郡邑依次而下。

大軍進至河北,先驅取德州,然後水陸沿河並進,破元兵於河西務,攻克通州,入元都,分兵攻下保定、河間、真定。

元軍主力退入太原。

常遇春與徐達商議:“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親選精騎夜銜枚往襲。元軍統帥擴廓帖木兒意所未料,在混亂中傷一足,乘孱馬,在十八騎死護下走大同。

此次夜襲,常遇春迫降元兵四萬,克太原。

朱元璋詔改常遇春為左副將軍,要其北取大同,轉戰河東,下奉元路(元代西安),與右副將軍馮勝會師,西拔鳳翔。

常遇春依詔而行,莫不如志。

朱元璋又以平章李文忠為常遇春副將,命其兩人率領步騎九萬,向北驅逐胡元。

兩人率兵一路轉戰,戰會州(今甘肅會寧東部),戰錦州(今遼寧錦州市),戰全寧(今屬北京),戰大興州(今隆化),盡取燕都臨近各地重鎮。

元帝向北抱頭鼠竄。

常遇春率軍晝夜追擊數百里,抓獲元帝宗王慶生和平章鼎住等,另得投降將士萬餘人,戰車萬餘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

至此,中原大定,元朝統治宣告結束。

常遇春率隊班師,行軍至柳河川,突發惡疾,暴病身逝,虛歲四十,實享年三十九。

朱元璋聞聽如此噩耗,大震悼。追其為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忠誠廟,位皆第二。

《明史.常遇春傳》記:“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常遇春可謂身強體健,但他竟一夜暴疾卒於戰鬥後的班師途中,讓人驚詫,也因此有人懷疑是朱元璋暗中做了手腳,卸磨殺驢。

三十九歲是古代名將生命中的一道坎,在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蹺

其實,當時的元軍統帥擴廓帖木兒尚擁兵塞外,雲南、四川等邊疆地區均未平定,遠未到卸磨之時,朱元璋豈會提前殺驢?!

關於常遇春的突然暴死,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用遊戲筆墨給出了一個荒誕的解釋——常遇春早年在蝴蝶谷被張無忌用猛藥醫壞了,壽數定格在四十歲之前。

金庸的說法屬於調侃搞笑,一般上,人們認為,常遇春是患上了“卸甲風”暴死的。

所謂“卸甲風”,就是指人在白天冒著酷暑身披重甲,而到了夜晚,在氣溫驟降時卸甲,從而引發了“中風”之疾。

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

想想看,柳河川地區七月夏秋之交的氣候就是晝熱夜涼,常遇春重甲在身,白天一身汗水,到了夜晚,軍隊安營紮寨,就卸去盔甲,而大軍遠征,軍中沒有良醫,引發了“中風”,結果不治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