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征戰沙場,未有敗績,他對明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先後攻克元朝兩個首都,迫使元順帝逃往大漠,淪為“北元”小朝廷。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常遇春畫像


中國歷史上多個王朝除了首都之外,還會設置一個或多個“陪都”,如隋朝除了首都大興城之外,還有東都洛陽(隋煬帝后來又增加了揚州),唐朝有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北宋除了首都東京開封府外,還有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這些王朝雖然設有陪都,但皇帝基本上留在首都處理朝政,很少或者從不到陪都辦公。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同樣施行陪都制度,但和之前的王朝相比,又有一些不同:蒙古皇帝在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之間兩頭跑,美其名曰“兩都巡幸制”。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忽必烈畫像


蒙古汗國時期,忽必烈於公元1256年春,即命近臣劉秉忠“於嶺北灤水之陽,築城堡,營宮室”。


公元1258年新城建成後,被命名為開平府。兩年後,忽必烈於此登基。


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忽必烈將開平府定為首都,改名為上都,也成為“上京”、“灤京”、“灤都”。


《元史 ·地理志》記載:世祖命劉秉忠相宅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崗。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廷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元上都遺址


上都由宮城、皇城、外城和關廂等部分組成,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跟隨忽必烈在上都居住了17年。


蒙古人統治重心南移,所以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將金國原來的首都燕京改名為中都,並下令在中都東北建新城,新城同樣由劉秉忠支持設計,建造完畢後,取名為大都。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正式遷都大都,從此,上都成為陪都。


至元八年,忽必烈聽取劉秉忠的建議,取《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將國號定為“大元”,忽必烈即元世祖。


這一年,忽必烈正式確立了兩都巡幸制,此後一直到元順帝,元朝歷代皇帝從未間斷過。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所謂兩都巡幸制,就是在每年二、三月皇帝從大都出發,到上都避暑,同時處理政務,到了八 、九月再回到大都。


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后妃和太子會一同前往,還有還有大批隨行的官員和護駕的軍隊,大都只留下少量官員處理政務。


史書記載:“天子時巡上京,則宰執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職,分官扈從。”


元朝皇帝每次在上都停留的時間大約都在半年左右,有些皇帝可能會稍長一些。


明人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記載 :“元世祖定大興府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 ,則駕幸上都以避暑,頒賜予其宗戚,馬亦就水草。八 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自後宮裡歲以為常。車駕雖每歲往來於兩都間,他無巡狩之事。”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元朝皇帝從大都前往上都的路共有四條,據史書記載:“大抵兩都相望,不滿千里,往來者有四道焉,曰驛路,曰東路二 ,曰西路。東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 ”


據統計,從忽必烈到元順帝,元朝11位皇帝裡面有6位都是在上都登基。


上都的宮殿同樣豪華,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終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師建也。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屋皆塗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之後,一部義軍於公元1358年攻克上都,防火焚燬了宮殿,從此之後,元順帝不再巡幸上都,“因上都宮闕盡廢,大駕不復時巡。”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


常遇春:元朝“兩都巡幸制”的終結者!

常遇春劇照


第二年八月二日,徐達和常遇春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元順帝逃往上都。


洪武二年,常遇春擊敗反攻北平的元軍後,率軍千里奔襲,攻克上都,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元順帝狼狽逃往大漠。


常遇春成為明朝唯一攻克元朝兩個首都的開國將領,為紀念常遇春的功績,明太祖追封他為“開平王”。


參考資料:《明史·常遇春傳》、《馬可·波羅遊記》、《蒙元時代的斡耳朵》、《元上都》、《草木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