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兩重天 地產信託融資下半場

冰火兩重天 地產信託融資下半場

週末,尋瑕君應邀參加了清華經管房協的“地產+信託”LIVE沙龍,一邊是地產圈的吐槽大會,地產企業不分規模體量業態,融資只有難,很難,非常難。一邊是信託圈的業務標準交流大會,金融機構不論私募信託銀行,監管只有嚴,很嚴,非常嚴

冰火兩重天 地產信託融資下半場

地產與信託的相愛相殺

過去,信託公司一手高利貸,一手高淨值,作為銀行信貸的有益補充,為金融監管提供了緩衝地帶。在這一前提下,信託公司在房地產項目開發全週期的土地前融、併購融資、資金用途等融資痛點上,充當了“扶上馬送一程”的角色。

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由於宏觀面的投資拉動,成為了信託公司的吃飯業務。一方面,房地產行業整體調控,去庫存和融資緊的壓力並存,受制於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和平臺清理規範,傳統銀行信貸被限制投向房地產企業和地方融資平臺。

另一方面,這兩個領域又有強烈的融資需求、能承擔高融資成本、基礎資產相對清晰或主體信用較強,天然的契合了信託產品的收益要求、風控抓手和退出閉環。

一邊是開發商錢緊槓桿高,一邊是信託公司錢多尺度大,自然形成了地產與信託的互相成全。

房地產非標融資還能做多久

信託公司這麼多年,年年難過年年過。每年業務好不好做,主要取決於兩條線,一條是監管畫的紅線,一條是風控畫的灰線。

監管的紅線管住了業務端的基本尺度,比如說拿地能不能做?明股實債能不能做?信託貸款額度夠不夠?風控的灰線管住了資產端的項目來源。比如說主體是做100強,50強還是30強?城市是做一線+強二線,還是三四線也能看看?模式是隻能做有資產的,還是也能做做純信用的?

作為一個專注非標的信託老兵,看著同業學模式、抄文本,把多樣的非標準化業務做成高度同質化的熟練工種,每每在監管縫隙中找到一個可行的交易結構,內心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因為要不了多久,這模式就會在市場上風靡。

但是,沒啥技術含量的業務,註定就是會被廣泛複製的,門檻很低的市場,註定就是阿貓阿狗都能雞犬升天的。

再看看手裡的客戶,要不然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不爭氣,要不然就是各家機構你一口我一口,等到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家拿了AAA,發債的發債,證券化的證券化,甩手就把昔日的非標小夥伴拋在腦後。

在資產管理的大水系裡,過去的水很淺,不會水性的業餘選手也能試試深淺撲騰著過河,拼價格、拼效率,拼沒底線,看不出來牌照優勢和專業能力的區別;現在水位漸高,危中有機的比拼,才能看出來誰在裸遊誰是個中好手,才能彰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增值服務價值。

市場競爭出清,擠出那些虛假繁榮的泡沫,讓真正有本事的專業選手有施展的空間,讓頭部企業在集中優勢兵力的同時能夠致力創新,做出差異,做出層次,可能對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更為有益。

拼內力的地產融資下半場

在地產融資:一場沒有武器的戰役裡我們說,監管沒收武器,突圍全靠內力。拼內力的地產融資下半場,會更慘烈,也更精彩。

抓大放小,戰略合作

在主體上,今年的地產融資呈現出金融機構和地產巨頭抱團的效應。捆綁前50強前30強的開發商,做大規模的戰略合作,少則三五十億,多則百億。通過集合募集和銀行代銷,時時保證市場資金供應。

抓大放小在今年不僅是頭部戰略,更是避險策略。過去的地產融資,地方政府負責“七通一平”提供淨地,開發商去招拍掛拿地,從拿地階段就開始拉金融機構配資,或者是合作設立拿地基金,恨不得連保證金都通過融資解決。等到項目符合四三二條件,再去找銀行放開發貸,連帶著銷售階段的按揭回款一起搞定。深度綁定金融機構的地產業務簡單粗暴,開發商拿到的地,隨著一輪一輪的放水,總能找個時點傾盤而出。

但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地產融資的內在邏輯在發生變化。

嚴監管、緊信用、去槓桿、降通道,房地產行業整體調控,去庫存壓力加大;信貸需求回表,按揭回款放緩,項目流動性風險加劇,並影響項目的滾動開發、分期建設和再融資安排。房企經營性現金流增厚的同時,面臨的是融資性現金流的不斷趨緊。

在過去,開發商沒有拿錯的地,沒有不掙錢的項目,只有掙多掙少的區別,但現在,一旦招拍掛地拿貴了,推盤節奏沒有掌握好,參與舊改被騙了,併購項目梳理不乾淨,項目真有可能砸在手裡。

資產好談,資金難落

地產融資是這一輪金融監管的重點,也成為房企保現金流的重中之重,部分高槓杆房企已經進入全員融資背指標的模式,不僅融資口和財管口,連施工隊和設計院都要跟進解決融資。

調控的重點往往也是突圍的機遇。有些排名靠前的開發商,以前主要靠銀行信貸融資,信託端融資成本夠不上的,今年也可以坐下來談一談;有些過去非常強勢的主體,今年老闆也能為了融資跟你喝頓大酒;有些房企過去大部分好項目都押給銀行,剩下的只有邊角城市的非核心項目,今年也願意讓你挑挑項目。

與資產好談對應的,是資金難落的瓶頸。資管新規初顯威力,信託全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回落至25萬億關口,銀信類業務降幅明顯,多層嵌套規模大幅下降,即便是主要依靠高淨值客戶集合募集的信託公司,也面臨著市場預期快速上升的壓力,收益率一路飆升,破7破8很快就要破9,錢荒場景歷歷在目,再好談的項目也得賣出去才算數。

金融機構大都嫌貧愛富,但錦上添花怎敵雪中送炭。每年能發行的資金就這麼多,機構更要充分考慮資金的投入產出比,提高單筆資金的投資回報,衡量交易對手的長遠合作價值。趁著行業階段性凹點,把核心客戶服務好,深入瞭解企業發展的戰略和脈絡,也能降低金融機構的客戶營銷成本和維護成本,共同應對市場的挑戰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的變化。

地產金融化,金融地產化

開發商有過資金鍊緊張的切身經驗,更加積極的抓推盤、抓去化、抓回款,一邊貫徹高週轉,一邊搭建資金池,“上半年拼現金流保排名,下半年樓板價撿屍體。”儲備資金不僅為了屯糧過冬,更是為了伺機進攻,在集中度越來越高的千億房企俱樂部中,佔據一席之地。

同時,小開發商手裡有些壓箱底的好項目,自己開發很困難,融資能力又不行,大開發商伺機而動,要麼做小股操盤、要麼做品牌輸出,充分變現自己的運營能力,還能分享到後端的超額分成,極端情況下取而代之把項目收了,越來越有地產基金化的端倪。

債權融資證券化,股權融資基金化。對金融機構而言,在單體項目上,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以博取更高的收益,與開發商合作真股權投資或者夾層基金,越來越往項目前端走,介入到開發工期管控、成本管控,銷售管控的開發全流程中。

主動管理能力強的金融機構,早早的看出了房地產市場從增量到存量轉換,從重開發向重運營轉換的趨勢。積極收購存量資產,自己做運營管理,做城市更新,做商業改造,參與到資產形成的前端環節,真正拿住有穩定現金流的優質資產,等公募REITs的最後一公里打通,率先品嚐到勝利果實的,一定是在機遇來臨前就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機構。

冰火兩重天 地產信託融資下半場

地產融資上半場,基本功都會,套路都認識,招式都用過。地產融資下半場,各路機構各顯身手。

拼內力的時候,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