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浙江、上海關於「套路貸」的規定

最高法、浙江、上海關於“套路貸”的規定“法眼觀察” 三十萬法律人的共同選擇

來源/ 刑事實務

後附:浙江省、上海市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通知

法〔2018〕2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多元化融資需求,促進了多層次信貸市場的形成和完善。與此同時,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也呈現爆炸式增長,給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近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披著民間借貸外衣,通過“虛增債務”“偽造證據”“惡意製造違約”“收取高額費用”等方式非法侵佔財物的“套路貸”詐騙等新型犯罪,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為充分發揮民商事審判工作的評價、教育、指引功能,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大對借貸事實和證據的審查力度。“套路貸”詐騙等犯罪設局者具備知識型犯罪特徵,善於通過虛增債權債務、製造銀行流水痕跡、故意失聯製造違約等方式,形成證據鏈條閉環,並藉助民事訴訟程序實現非法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對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及銀行流水等款項交付憑證進行審查外,還應結合款項來源、交易習慣、經濟能力、財產變化情況、當事人關係以及當事人陳述等因素綜合判斷借貸的真實情況。有違法犯罪等合理懷疑,代理人對案件事實無法說明的,應當傳喚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有關案件事實接受詢問。要適當加大調查取證力度,查明事實真相。

二、嚴格區分民間借貸行為與詐騙等犯罪行為。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要切實提高對“套路貸”詐騙等犯罪行為的警覺,加強對民間借貸行為與詐騙等犯罪行為的甄別,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材料的,要及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依法處理。

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及違法犯罪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涉嫌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切實防範犯罪分子將非法行為合法化,利用民事判決堂而皇之侵佔被害人財產。刑事判決認定出借人構成“套路貸”詐騙等犯罪的,人民法院對已按普通民間借貸糾紛作出的生效判決,應當及時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三、依法嚴守法定利率紅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依法確立了法定利率的司法紅線,應當從嚴把握。人民法院在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於各種以“利息”“違約金”“服務費”“中介費”“保證金”“延期費”等突破或變相突破法定利率紅線的,應當依法不予支持。對於“出借人主張系以現金方式支付大額貸款本金”“借款人抗辯所謂現金支付本金系出借人預先扣除的高額利息”的,要加強對出借人主張的現金支付款項來源、交付情況等證據的審查,依法認定借貸本金數額和高額利息扣收事實。發現交易平臺、交易對手、交易模式等以“創新”為名行高利貸之實的,應當及時採取發送司法建議函等有效方式,堅決予以遏制。

四、建立民間借貸糾紛防範和解決機制。人民法院在防範和化解民間借貸各類風險中,要緊密結合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緊依靠黨委領導和政府支持,探索審判機制創新,加強聯動效應,探索建立跨部門綜合治理機制。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引導社會良好風氣,認真總結審判經驗,加強調查研究。

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發現新情況、新問題,請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18年8月1日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江省公安廳

關於印發《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浙公通字[2018]25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局:

為統一執法思想,提高執法效能,依法、準確、有力懲治“無抵押貸”“校園貸”“車貸”“房貸”“裸貸”等表現形式的“套路貸”犯罪活動,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制定了《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執行中遇有問題及時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2018年3月18日

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

為依法懲治“套路貸”犯罪活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兩高兩部《關於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等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結合本省工作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近年來,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簽訂虛假借款協議”“製造資金走帳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轉單平帳”等方式,採用欺騙、脅迫、滋擾、糾纏、非法拘禁、敲詐勒索、虛假訴訟等手段,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套路貸”犯罪日益猖獗,此類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嚴重妨害司法公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穩定,社會危害性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要對“套路貸”犯罪堅持全鏈條全方位打擊,堅持依法從重懲處,堅持最大限度追贓挽損,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堅決有效遏制“套路貸”犯罪活動,努力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統一。公安機關要依法及時受案、立案和開展偵查工作,對符合移訴條件的一律移送起訴;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過程中,要嚴格依法審查,從嚴掌握不捕和不起訴適用條件,對符合起訴條件的,及時依法提起公訴;法院要堅持依法從重懲處,從嚴掌握緩刑適用條件,注重利用財產刑及涉案財物處置打擊“套路貸”犯罪的經濟基礎。

二、案件定性

(一)對“套路貸”刑事案件的定性,要結合案件的本質特徵從整體把握,“套路貸”犯罪的主觀目的是非法佔有公私財物,部分犯罪主體帶有黑惡團伙性質。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違約金”“保證金”“中介費”“服務費”“行業規矩”等各種名義騙取被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陰陽借款合同、房產抵押合同等明顯不利於被害人的各類合同或者與被害人進行相關口頭約定,製造資金給付憑證或證據,製造各種藉口單方面認定被害人“違約”並要求“償還”虛高借款,在被害人無力“償還”的情況下,進而通過討債或者利用其製造的明顯不利於被害人的證據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等各種手段向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施壓,以實現侵佔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合法財產的目的,一般情況下應當以侵犯財產類犯罪定罪處罰。對實施上述“套路貸”行為的,可參照以下情形加以認定: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時,未採用明顯暴力或者威脅手段,被害人依約定交付資金的,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從整體上屬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被害人財產的詐騙行為,一般可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時,既採用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手段,又採用了暴力、威脅、虛假訴訟等手段,同時構成詐騙、搶劫、敲詐勒索、非法拘禁、虛假訴訟等多種犯罪的,依據刑法的規定數罪併罰或者按照處罰較重的定罪處罰。暴力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所謂的“談判”“協商”“調解”以及滋擾、糾纏、鬨鬧、聚眾造勢等使被害人產生心理恐懼或心理強制等“軟暴力”手段。

(三)在“套路貸”犯罪案件中,相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明知真實借貸情況,幫助實施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或者滋擾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正常生活行為,或者幫助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符合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罪、尋釁滋事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的,對該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相關罪名追究刑事責任。

三、共同犯罪認定

(一)多人共同實施“套路貸”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對其參與的或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在其所參與的犯罪環節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主犯;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從犯。

有證據證明三人以上組成較為嚴密和固定的犯罪組織,有預謀、有計劃地實施“套路貸”犯罪,已經形成犯罪集團的,應當認定為犯罪集團,對首要分子,應當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二)明知他人實施“套路貸”犯罪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1.協助製造現金支付、銀行走賬記錄、第三方支付記錄等虛假給付事實;

2.協助辦理司法公證的;

3.提供資金、場所、交通等幫助的;

4.協助以虛假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

5.非法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

6.幫助、掩飾、隱瞞轉移犯罪所得及其產生收益,套現、取現的;

7.中介人員長期參與“套路貸”犯罪活動的;

8.其他符合共同犯罪的情形。

上述規定的“明知他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應當結合被告人的認知能力、既往經歷、行為次數和手段、與他人關係、獲利情況、是否因“套路貸”犯罪受過處罰、是否故意規避調查等主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認定。

四、犯罪數額認定和涉案財物處理

(一)在“套路貸”犯罪數額的認定上,要把握“套路貸”行為的犯罪本質,將其與民間借貸區別開來,從整體上對其予以否定性評價。除了被害人實際收到的本金外,虛高的本金、雙方約定的利息以及被告人在借貸過程中以“違約金”“保證金”“中介費”“服務費”等名義收取的費用均應作為犯罪數額予以認定。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將違法所得財物用於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繳:

1.對方明知是違法所得財物而收取的;

2.對方無償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的;

3.對方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的;

4.對方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系源於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

他人善意取得“套路貸”違法所得財物的,不予追繳。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市公安局關於本市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見

(滬公通[2017]71號)

為依法懲治“套路貸”犯罪活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結合本市工作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近年來,以民間借貸為幌子,通過“虛增債務”“製造銀行流水痕跡”“肆意認定違法”“脅迫逼債”“虛假訴訟”等各種方式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套路貸”犯罪日益猖獗,此類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嚴重妨害司法公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穩定,社會危害性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本市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要對“套路貸”犯罪堅持全鏈條全方位打擊,堅持依法從重懲處,堅持最大限度追贓挽損,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堅決有效遏制“套路貸”犯罪活動,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二、案件定性

(一)對“套路貸”刑事案件的定性,要結合案件的本質特徵從整體把握,“套路貸”犯罪的主觀目的是非法侵佔被害人或其近親屬的財產,一般情況下應當以侵財類犯罪定罪處罰。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違約金”“保證金”“行業規矩”等各種名義騙取被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陰陽借款合同或者房產抵押合同等明顯不利於被害人的各類合同,製造銀行流水痕跡,製造各種藉口單方面認定被害人“違約”並要求“償還”虛高借款,在被害人無力“償還”的情況下,進而通過討債或者利用其製造的明顯不利於被害人的證據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等各種手段向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施壓,以實現侵佔被害人或其近親屬合法財產的目的。對實施上述“套路貸”行為的,可參照以下情形加以認定: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時,未採用明顯暴力或者威脅手段,則其行為特徵從整體上屬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被害人財產的詐騙行為,一般可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時,既採用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手段,又採用了暴力、威脅、虛假訴訟等手段,同時構成詐騙、搶劫、敲詐勒索、非法拘禁、虛假訴訟等多種犯罪的,依據刑法的規定數罪併罰或者按照處罰較重的定罪處罰。

(三)在“套路貸”犯罪案件中,相關犯罪嫌疑、被告人不明知真實借貸情況,幫助實施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或者滋擾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正常生活行為,或者幫助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符合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罪、尋釁滋事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的,對該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相關罪名追究刑事責任。

三、共同犯罪認定

(一)多人共同實施“套路貸”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對其參與的或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在其所參與的犯罪環節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從犯。

(二)明知他人實施“套路貸”犯罪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1.協助製造銀行走賬記錄的;

2.協助辦理司法公證的;

3.提供資金、場所、交通等幫助的;

4.協助以虛假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

5.非法獲取、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

6.幫助轉移犯罪所得及其產生收益,套現、取現的;

7.其它符合共同犯罪的情形。

上述規定的“明知他人實施“套路貸”犯罪,應當結合被告人的認知能力、既往經歷、行為次數和手段、與他人關係、獲利情況、是否因“套路貸”犯罪受過處罰、是否故意規避調查等主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認定。

(三)有證據證明三人以上組成較為嚴密和固定的犯罪組織,有預謀、有計劃地實施“套路貸”犯罪,已經形成犯罪集團的,應當認定為犯罪集團,對首要分子,應當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四、犯罪數額認定和涉案財物處理

(一)在“套路貸”犯罪數額的認定上,要把握“套路貸”行為的犯罪本質,將其與民間借貸區別開來,從整體上對其予以否定性評價。被告人在借貸過程中以“違約金”“保證金”“中介費”“服務費”等各種名義收取的費用,均應納入犯罪數額予以認定。除了借款人實際收到的本金外,雙方約定的利息不受法律保護,應當計入犯罪數額,不應當從犯罪數額中扣除。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將違法所得財物用於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繳:

1.對方明知是違法所得財物而收取的;

2.對方無償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的;

3.對方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的;

4.對方取得違法所得財物系源於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

他人善意取得“套路貸”違法所得財物的,不予追繳。

2017年10月25日印發

精彩推薦: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