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入伍,兩年後復員回到小港,如今退伍近20年

1997年入伍,两年后复员回到小港,如今退伍近20年

1997年入伍,两年后复员回到小港,如今退伍近20年

身穿白色襯衫,胸前彆著紅色黨員徽章;身材魁梧,膚色黝黑,有神的雙眼裡透著一股子堅毅。雖然退伍至今已近二十年,但他身上仍閃耀著軍人獨有的風采。他叫夏光耀,是一名普通職工,也是浹江知行社一名活躍的志願者。“老兵退伍不褪色,為群眾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夏光耀本人不善言辭,但他這句質樸的話讓人倍感親切。

1997年入伍,两年后复员回到小港,如今退伍近20年

圓夢軍旅——感念部隊難忘歲月

初中畢業後,夏光耀做過小生意,也在廠裡幹過雜活,但一直苦於學不到真本事。後來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主動報名參了軍。“其實我從小就羨慕軍人,羨慕他們高大威武的形象,崇敬他們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夏光耀說,他把當兵的想法告訴老闆後,老闆也非常支持他,覺得他年紀還輕,能到部隊大熔爐中歷練是件好事。

1997年12月,完成報名、體檢合格的夏光耀,如願以償應徵入伍來到甘肅酒泉某陸軍部隊服役。初到部隊一切都是新鮮的,特別是三個月的軍事訓練對不少新兵來說充滿了挑戰,不過夏光耀吃得了這份苦。“從小我就跟著父母在地裡種田,身子骨沒有那麼嬌氣,何況到部隊就是奔著鍛鍊來的,再艱苦繁重的訓練我都可以承受。”

在部隊兩年,夏光耀身體變得更結實了,人也陽光開朗多了,部隊嚴格的管理也使他的工作生活更加自律。直至今日,他依然懷念在部隊的難忘歲月。也正是軍營,教會了他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奉獻。

兩年後,夏光耀復員回到小港,之後進入農信社工作。在信用社工作的近二十年裡,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從事過臨櫃、押運、安保等多個崗位。對待每個崗位,他都服從領導安排,始終任勞任怨,勤奮學習,把自己的全部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因各方面表現優秀,幹出了不少業績,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

1997年入伍,两年后复员回到小港,如今退伍近20年

義無反顧——“悄然”馳援餘姚災區

工作三四年穩定後,夏光耀就開始有點“閒”不住了。作為一個受過軍營大課堂洗禮的退伍兵,他對自己有一個承諾:雖然脫下了綠軍裝,但要一直葆有一顆為民服務的心。工作之餘,但凡街道和社區組織的清理環境、慰問孤寡老人等公益志願服務活動,他都積極參與,把“學雷鋒做好事”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3年10月,第23號強颱風“菲特”登陸浙江,寧波餘姚遭遇連日暴雨,成了澇災最嚴重的地區。得知這一消息後,夏光耀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區人武部應急救援分隊,義無反顧前往災區救援。那幾天裡,他和其他救援隊員們一起修築堤壩、鋪設應急道路,源源不斷地將食品、水、消毒藥品等物資運送給當地災民。

記得有一天中午,夏光耀和其他救援人員來到餘姚一處農村救災。當時,村裡的積水有齊胸深,道路兩邊的稻田也全被淹沒,看不清水下情況,衝鋒舟一時無法發動,村民們則被圍困在“澤國”內,與外界聯繫困難。得知有個老人突發疾病,需要及時送往醫院就診,夏光耀等人身上雖未穿防水服,卻都跳進了水裡,推著衝鋒舟艱難行進。等來到老人家門口後,夏光耀衝上前,小心地將老人抱上了衝鋒舟,而後大家一起將老人送往村外,不放心的他還跟著去了醫院,直到得知老人病情穩定後他才鬆了一口氣。

在餘姚救災的六天,夏光耀除了兩天休息日,其餘都是跟同事換班,而他卻不曾提起一句馳援災區救災的事,其間他的手機也因浸水損壞了,以致同事們全然“矇在鼓裡”,直到一起救災的志願者向他的同事說起,大家這才知道他的去向。

為愛奉獻——成為浹江知行社志願者

2017年初,浹江知行社在籌建之初四處“招兵買馬”,夏光耀從同事口中得知後,當即響應加入,於是成了知行社最初一批志願者。從最早的導醫服務做起,他還經常帶著自己的女兒一起參加志願活動。

去年,小港江橋頭村一名葡萄種植戶在外出送葡萄的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導致四肢受傷嚴重,地裡的葡萄一時間無人採摘銷售。得知此事後,他和女兒一起來到老人的葡萄地採摘葡萄,為老人渡過難關獻上了力所能及的一份愛。

原先,夏光耀最遺憾的就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說話又帶點口吃,不太敢和人說話,在單位黨員會議上也不愛發言。“自從加入了知行社,我會要求自己寫點東西,多和別人交流想法和意見,現在說話順暢很多,人也更加自信了。”夏光耀說,當志願者不僅給別人送去了溫暖,也讓自己收穫了很多。

如今,夏光耀擔任起了知行社“八一吧”老兵講師團的團長,經常組織年輕的退伍軍人到抗戰老兵、參戰老兵家裡走訪慰問,為老兵們打掃衛生,檢修電路、陪同去醫院看病,帶著青少年到老兵家中陪他們聊天解悶。他還多次帶著老兵講師團走進校園和假日學校,由抗日老兵為孩子們講述抗日故事,跟小候鳥們分享退伍軍人的部隊生活,以他們的親身經歷激發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正如他所說:退伍不褪色,為北侖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永葆軍人作風才是退伍軍人應有的樣子。

(北侖發佈綜合編輯,資料來源:北侖新區時刊 記者 王 傑 通訊員 金曉瑜 支倩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