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茶花”别样红 湘潭县茶恩寺镇茶花村脱贫攻坚纪实

湘潭在线8月3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武平 通讯员 冯波 陈艳)从107国道湘潭县茶恩寺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到湘江岸边的茶花村,最快捷的道路是向阳渠大堤。过去,5.2公里堤面绝大部分地方仅能供一台车通过,而且坎坷不平,没半个小时是“摇”不到边的;如今,堤面硬化了、加宽了,畅通无阻,而且有个响亮的名字“金茶公路”,开车不用10分钟。

茶花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3年多时间的“精准扶贫·驻村帮扶”活动,在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扶智又扶志,让广大村民、特别是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增强了“造血”机能,产业、就业实现多元化,村容村貌、村民群众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也今非昔比。

“穷帽子”摘了,而扶贫的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茶花村人正朝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驻村帮扶夯实基础设施

茶花村位于湘江西岸,距离107国道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该村于2014年由原茶花、龙井、金宝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8.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58亩、林地面积6590亩。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耕地的“鱼米之村”,本该走在全县乃至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前沿。但由于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使它背上了“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不兴”的沉重包袱,没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014年,茶花村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89人。

幸运的是,茶花村人遇上了好时代、好政策。2015年精准扶贫战役打响,茶花村得到了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后盾单位市、县国土资源局为茶花村安排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着力解决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水利建设方面,对年久未修的21口水塘、3口漏水山塘进行加固治理,对向阳渠堤外6000米水渠按生态环保要求高标准修建,修缮更新了村上排渍机埠和湘衡堤排涝机埠,确保旱涝无忧。

农电改造方面,新增3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原有两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升级到200千伏安,还更换了6000米长的供电线路。

交通建设方面,将原有村级主干道全部拓宽、硬化至5米,其中约10公里进行了“白改黑”提质改造;拉通、硬化本村至衡山县交界处的1.8公里道路,新修环村休闲游步道2公里。特别是,去年在交通、移民、水务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约5.2公里向阳渠堤(金茶公路)得以加宽、硬化,有效解决了茶花村及周边其他4个村的出行难问题。

另外,总建设规模1200多亩、总投资800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是这几年茶花村投入最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对田地进行高标准平整,完善灌溉系统,规范耕作道路,不但能确保全村原有耕地旱涝保收,还可增加耕地100亩以上,为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开发让贫困户增收

因为紧邻湘江,茶花村是畜禽规模养殖禁区,只能发展种植和水产养殖业,以及其他非排污产业。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支村两委积极探索“四跟四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产业扶贫新路子,不断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经济增长。2015年初,茶花村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不到2500元,2016增加到3700元,2017年达到4200多元。村集体于2016年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并荣获省级“脱贫攻坚示范村”荣誉。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

村民王彬是茶花村产业扶贫的“领头雁”之一。2015年,在外创业的王彬回村创办了子曦蔬菜种植合作社,并与市内某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子曦蔬菜种植合作社生产基地已由当初的200多亩发展到400多亩,入社农户3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贫困户侯新海是最早的社员之一,他第一年种了3亩红菜薹和1亩白菜,一季下来就创收12000元;第二年,他种了3亩冬瓜和一些时令蔬菜,再加上夫妻两人在合作社务工,全年收入超过20000元。粗略统计,这24户贫困户自家菜地卖菜的年收入共计有50万元左右,再加上在基地务工的收入,如今户均年收入约3万元。

在子曦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下,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侯海泉和侯谷平各自流转耕地100多亩,成立了水稻、蔬菜种植合作社。其中,侯谷平领办的合作社18户社员里有13户是贫困户,如今每户每年都有20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侯海泉除了创办合作社带领1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业增收外,自己还办了一个大米加工厂,每年的种植、加工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目前,茶花村的68户贫困户中有49户加入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还有部分农户由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其他没有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也都通过发展种养业、外出务工及政策帮扶全部脱了贫。

为了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去年茶花村成立了茶恩茶花土地股份合作社,注册了“茶恩茶花”商标,集中流转耕地1200多亩,转租给村民侯江明、侯友明、杨红明种植水稻、湘莲,饲养龙虾等。到目前为止,茶花村的耕地基本实现了集中流转;与此同时,茶花村与县供销合作社携手,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惠农服务合作社,为下一步的发展作准备。

抢抓机遇再战理想高地

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摘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兴旺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能,绝对不能!这还只是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8月2日,茶花村党总支书记侯建荣坦言,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要让全村实现小康目标,前面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上级扶贫队伍不撤、扶贫力度不减、扶贫政策不变,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抓紧抓牢。

侯建荣分析,目前村内的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水稻、蔬菜、湘莲种植为主,效益并不算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其他农户那些零散的养蜂、养鱼、养虾、楠竹拖运等经营收入,也只能维持在“脱贫”的层面上,撑不起“小康”“乡村振兴”的大旗。全村6000多亩山地上,除了楠竹就是些杂树灌木,连油茶都没有,而楠竹资源收益甚微;尤其是村内那座小二型水库周边的2000余亩山地,非常适合开辟成特色经济作物园,进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但至今仍是一片处女地。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还依赖于外出务工。

因此,支村两委正在酝酿邀请林业、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为茶花村量身定制开发建设规划;然后有的放矢招商引资,科学利用、充分挖掘本村的耕地和山地资源,树特色、创品牌、增效益,带领全体村民奔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理想高地。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