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推行殡葬改革,多地出现抢棺砸棺的场景

7月30日,抢棺材的新闻夺人耳目。有消息称,今年夏天,江西许多地方出现“抢棺砸棺”的场景: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成百上千副棺木,密密麻麻地在空地上堆积如山,挖掘机一锤一锤捣毁,一口口的棺材瞬间化为碎木,场景甚是“壮观”。

  这样的“壮观”,简直让人悲愤交加,欲哭无泪!相关消息描述说,在江西吉安、宜春等地,不少地方官员或执法队闯入农户,强行搜查棺材,见棺即夺,集中堆放销毁。“很多老人眼睁睁看着陪着自己多年的棺材要成为一堆废木,忧愁愤怒无处诉说,有的老人默默流下眼泪,更多的老人则是大声痛哭。还有老人看着棺材被拖走,他们跳进棺材,要与棺材一起‘走’,任人劝说,怎么都不肯爬起来,最后执法队强行把老人拖出来”……

  这种吏呼一何怒,翁妪一何悲的画面,是怎样的一幅社会图景啊!社会治理,本来就是一个民心工程,因为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民众更好的生存。但是,如果实现治理的实际手段恰与这个目的所描述的愿景相逆,那么,这样的社会治理——如果还能称为治理的话,就是一个失败的治理。毫无疑问,上述这种硬性夺棺而后强行毁坏的丛林手段,不论目的多么正确,不论宗旨多么动听,都是悖民意、失民心的治理,都是在快速累积民众对行政的不信任。

  夺棺而毁,使得手段之蛮横、行政之粗糙、治理之无方暴露无遗。公众异口同声地谴责入户夺棺,并非反对丧葬火化,并非不赞成以更加符合当代生存现实的方式安排人类的后事。人们愤怒并谴责的是这种以恶行来行政的方式,谴责的是这种强行夺人私产、或罔顾权属人意志强迫置换私产的霸道行径。这样以一纸公文代替道理、以闯户夺棺代替情理的霸道行政,也许会奏效一时,但一定会为社会的长远治理埋伏下不定时爆发的隐患。

江西推行殡葬改革,多地出现抢棺砸棺的场景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无外乎两个,一曰祭祀,一曰战争。祭祀与神灵和先人有关,战争则与敌人有关。普通百姓自然不会把打仗作为家庭大事,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婚丧嫁娶这样的人生大事——婚与丧,一喜一悲,正映衬着人生的悲喜剧。

  国家的祭祀与个体的丧葬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围绕着它们而形成的一系列传统与风俗,对今天的人们产生了、并且仍在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它们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仪式来获得民族与家庭、家族的归属感,感受那穿透时间的血脉相连。所以,官方有祭黄帝、祭炎帝,民间则有丧葬、清明节。

  今天的很多人对于与丧葬有关的一切已经有了更加理性的、现代的认识,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很多人对传统的丧葬模式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对于他们来说,棺材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是死后埋葬的载体,也是入土为安的精神安慰。

  如果你不认为祭祀黄帝、炎帝是迷信,也就不能武断地认定这种传统的丧葬模式是迷信。从绿色、卫生和节约土地等角度来看,它确实有改革的必要,但在观念被改变之前,相应的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就这场“抢棺大战”而言,声势如此浩大且行动统一、力度空前、“成果”丰硕,其背后的驱动力恐怕并不仅仅是丧葬改革、移风易俗那么简单。

  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并非江西所独有,实际上,这既是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中的原则性规定,也是多数省份从地方法规到实际行动都在推行的。但是,像江西这样短时间内多个县市“不约而同”地统一行动,不仅进村入户抢棺、砸棺,甚至扒坟挖棺的现象,却实属罕见。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这类的行动背后有相应的法规条例和地方政策作支撑,但由于极易与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发生冲突,类似的行动和风细雨者多,疾风骤雨者少,说服教育或变相“强迫”者多,简单粗暴直接硬来者少。

  换言之,殡葬改革涉及民间风俗与社会稳定,实践中大都是以不激化矛盾、不发生直接冲突为上,否则既达不到改革与移风易俗的目的,在“投入产出”上也得不偿失。

  那么,如果某地一定要来硬的,以疾风骤雨的形式搞殡葬改革,在决策者、行动者那里,这么做的“产出”就一定是大于“投入”的。

  这里的“产出”,是被迫放弃土葬而行火葬者为火葬所花费的费用,包括遗体的运费、火化的费用、公墓的费用等等,这笔费用远高于一幅棺材和土葬的费用,是很多村民不能承受之重。这里的“投入”自然是被动员起来进村入户“抢棺砸棺”的地方官员和执法队。可是,他们又为何宁愿制造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抢棺砸棺”的大背景下,有一家注册资本2亿元、刚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江西省殡葬投资集团,这是一个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推进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江西样板”的集团公司。

  两相对照并不是要暗示什么,毕竟殡葬服务标准的提升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件好事,但是,集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殡葬改革,与出现在多地的“抢棺大战”几乎同时出现,是不是纯属巧合,还真是耐人寻味。

  看不起病可以不看,上不起花钱多的好学校可以上个花费少的一般学校,但殡葬这件事却等不得,一旦有需求就得立刻想办法满足。可是,如果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产业化”的代名词的话,在消灭完土葬之后会不会出现“死不起”的现象,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