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今年七十多歲了,走在“奔八”的路上,卻仍很“摳門”,我們叫她“摳門”老媽,孫輩們叫她“摳門”老外。媽媽小時候家裡窮極了,窮怕了,父母靠做零工把媽媽姐妹十個撫養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媽的“摳門”也許和家庭環境、社會背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都是老媽形成“摳門”的歷史根源。
我們三兄弟分別出生在1966年、1970年和1972年,家境不好,父親在一個廠礦工作,母親是百貨公司的營業員。加上奶奶同我們長期住在一起,靠父母的收入,十分緊張。我是老大,得懂事。每年不管什麼水果一上市,老媽就只買一次給我們三兄弟吃,別想再有第二次機會。
老媽很勤儉節約地計劃開支,精打細算。單位恢復獎金後,她把每月獎金20元,加上從生活費中挪出的10元存入銀行,作為三個孩子每年的學費。獎金漲到30元時,她又硬從生活費中挪出20元存入銀行。
老媽最頭痛的就是我們的校服費,那時,學校每年都要做校服,我們三人就要用去八十元左右。老媽嘴要念,心要痛,又沒辦法。有時候,甚至需要老師找她兩三次才能落實下來。每次因為我們遲遲不交錢,影響班裡的集體購買,同學們還不開心呢。
我們穿過的衣褲鞋襪,老媽從來都不丟。她最大的特點是講究整齊乾淨,儘管我們穿得平實,但衣著乾淨得體。
每年老媽要去農村趕三次場,把我們三個頭年不能穿的衣服等拿到集市上賣給農民。每件衣服都被老媽洗得乾乾淨淨,破損的地方,也被她縫補得整整齊齊。每次老媽都能賣上十多元錢,有時候,還能賣到二十元左右。當然,這其中還有些老媽老爸的舊衣服。這些錢,基本上能解決我們三人的校服支出。
老媽又把七大姑八大姨家不要的毛衣拆洗乾淨,用來給我們三人織毛衣、毛褲,這些現在都還留在家裡。有時候,我們和老媽開玩笑叫她開個博物館,她不高興地說:“去去,好了傷疤忘了痛,飽漢不知餓漢飢。”
生活上,老媽更摳門自己,一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從小我們的生活清貧,不講究,但老媽從不會餓到我們兄弟三人。那時,購買碰破了的雞蛋比好的便宜2~3角一斤,雞蛋全破的老媽用碗端回來,才七八角一斤。記得當時我們仨吃雞蛋最多,每年光鹽雞蛋就一百多個,包皮蛋也有百來個。那些破殼的雞蛋,老媽就煮茶葉蛋給我們吃。
老媽還在屋前的角落裡搭了一個小木欄專門餵養些小兔子、小雞,每天下班,她都要去菜市撿一些爛菜葉回來餵它們。
我們就是在老媽的摳門中長大的。每年生日時,老媽都會給我們兩三元錢,買點肉,做上一頓好菜,再帶我們去照相館拍個照。可是,老媽從來沒有給自己過過生日,每次姨媽舅舅們要來給她慶祝,她都拒絕了。
我們兄弟多,小時候,都擠在一處睡覺,床單、被單磨損快。老媽就把床單兩頭縫在中間,又耐用幾年;把被套豎著剪開,將兩邊縫在中面又能多蓋幾年。“摳門”的老媽辦法又多又好。
等到我兒子出生時,老媽來幫忙照顧,她提倡不用尿不溼,早早準備好許多純棉內衣等製成的純棉尿片,老媽說孩子舒服,又省錢。我們三兄弟的衣服是老媽自裁自制,三個孩子的衣服也都是她自己用純棉布、棉花做的。純棉貼身、暖和,一臺老媽用了四十年的老式上海牌縫紉機還在奮鬥不息。
隨著生活的改善,孩子們都長大了。老媽仍對“摳門”不捨不棄,給她的錢都捨不得花,給她買的生活用品捨不得用。給她買的衣服,穿幾年都不離不棄。過年給她的錢她順手就分給孫輩們獎勵他們努力學習。
孩子考上大學、研究生等,老媽都會拿出數千至一萬元獎勵。三弟買車接送孩子上學,老媽又拿出6萬元支持……這些錢,我們知道是老媽“摳門”摳出來的,她為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摳門”,但她自己呢?
她付出的不只是錢,而是一生的真情、真愛!我們的“超級摳門”老媽,我們感謝您,愛您!
閱讀更多 情竇初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