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衆時代電商運營新打法——底層邏輯的變革

小眾時代電商運營新打法——底層邏輯的變革

很多人一說起電商運營,想到的都是打折、促銷、拼團等價格玩法。這些價格玩法簡單粗暴,直擊用戶對於價格的敏感點。

然而在消費升級的時代,價格在購物場景中所佔的比重逐漸下降,這種趨勢在一、二線城市中尤為明顯。究其原因,乃是因為購買者的屬性在不斷變化。

吳聲在《超級IP:互聯網新物種方法論》中寫道:

“當下所有生態的多樣性,正在生長新規則,進而孵化新物種。新物種特徵表現為,分化方式聚焦痛點,殘化方式生成流量,進化方式不斷迭代,媾合方式重組結構。”

用淺白的話表示,這是一個小眾時代,消費者已經滿足了基本的生理性需求,正在從馬斯洛需求底端躍升到中層,更趨向於社交和他人尊重的需求。

小眾時代則意味著差異化營銷,而打折、促銷、拼團雖然是一種底層邏輯,但卻是從大眾時代脫胎而來

並沒有體現出差異化打法的跡象。

《周易-繫辭》中雲: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新物種預示著新機會,也預示著電商的紅海時代逐漸“藍化”。

而想要讓藍海到來,最關鍵的就是找到底層邏輯的變革方式

無論何種時代,購買行為的產生都離不開三個要素:人、貨、場。所謂人貨場,即指交易雙方、交易物品和交易場所;此外還延伸出基於人貨場的串聯鏈條——交易方式。

因此,電商運營的底層邏輯主要涵蓋四個要素:人、貨、場和交易方式。

【人】傳統的電商運營習慣以用戶畫像來勾勒用戶數據,又多以統計屬性和行為屬性作為用戶畫像的構圖點。然而用戶畫像只是靜態的存在,它只是基於“群體趨同

”的方式進行人群歸類,是在追溯歷史而非預測未來

即使是如今基於用戶數據而採用的個性分發模式,也只能是以“重複昨天”的方式,揣測用戶的行為具有延續性,而採取的大規模撒網。實際上,人本身就是“反覆無常”的,只要信息全部可見,人既不會被信息繭房所束縛,也不會為大數據所預測。

面對新的物種,用戶畫像也應該迭代升級,以動態描摹取代靜態勾勒。如華與華的“虛擬貨架”和“虛擬購買者”思維,就是讓運營者在腦海裡虛擬用戶購買場景,從實際而非數據出發,從個體而非整體出發,真正體現“人”的獨特性。

【貨】貨即產品,卻又不止於此。當我們談論產品時,首先應該聽過它、看到它、瞭解它,然後才去使用它。所以一件完整的貨,應該包括它的產品功能、包裝、展現方式和宣傳方式

但這四個元素並不是割裂開的。對於貨來說,涇渭分明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新物種迭起的時代下,真正應該做的是

功能即包裝、即展現、即宣傳。當然這裡的四個主體可以互相置換,也即功能=包裝=展現=宣傳。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所見即所得。用戶看到產品的第一眼,就能瞭解產品的全貌,降低選擇的風險和成本。要知道,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更需要的是一站式服務,當他以宣傳為入口進入貨場時,不必再耗費精力尋找功能和包裝。

如小紅書者,以內容社交為切入口,依託達人口碑和乾貨測評,從信任端入手,重構購買鏈條。內容電商之所以能成為突破口,是因為文章本身即是一種宣傳,也是產品的外在展現形式,同時還融入了功能介紹和包裝展示。

當然,更宏觀的思維是把購買場景整體作為產品,從入場、購買到出場都成為產品的一部分。但這種架構太過寬泛,一般只需要切入一個鏈條就可做到極致。如京東者,實際上是切入產品的運輸流程,以極致化的效率體系為產品賦能。

】場即交易場所。電商的交易場所即網上商城,新零售的交易場所即快遞盒,傳統超市的交易場所即貨架。雖然現在OMO模式盛行,但還是基於物聯網這個最大的基礎設施。物聯網本身就是最大的交易場所。

美國傳播學家梅洛維茨曾提出“媒介情景論”,該理論認為: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社會環境的變化又必然導致人類行為的變化。

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基於情景產生相應的行為。縱觀現在的電商行業,多數是以淘寶、京東等app為交易場所,這些場所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個純交易平臺。淘寶如果沒有微博的達人引流,也很難具備內容屬性。

場的屬性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但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互聯網中的交易場所遠不止淘寶京東,新的土地仍會冒出新的土壤。拼多多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前端時間拼多多上市,主流觀點集中在它的假貨問題上,少有的分析也主要是說它切準了三、四線城市人群“消費未升級”的狀態,也即價格敏感度。

誠然,拼多多的主要用戶集中低收入、低學歷群體,但很多人忽略了它的使用群體中有超過13%的用戶從前以線下購物為主,並且超過30%的用戶是基於主觀意願自發推介。

拼多多雖然以拼團砍價為噱頭,但它的拼團實際上已經異化成為一種社交拼團,它改變的是電商的底層邏輯——基於微信生態的社交電商。社交電商是微信的產物,也只有微信這樣的開放平臺(端口開發),才能夠衍生出社交電商這樣的新物種。

拼多多另一個差異化的地方在於社交人群,根據企鵝智酷的數據,拼多多四十歲以上的用戶佔比超過淘寶和京東。隨著消費升級的進一步擴散,拼多多的低價紅利會逐漸消失,而更多的機遇應該來自於那些年紀偏長,無法熟練掌握購物技能,卻活躍於各種微信群的用戶。

這其實也是新的場帶來的另一個機遇:新的消費人群。

交易方式】交易方式其實是一場心理博弈,是買賣雙方對於定價權和商品價格界定的爭奪。打折、促銷、跟團本質上是以讓利為手段,以讓買方獲得心理勝利的滿足感為目的的“小恩小惠”。這種方式其實是賣方示弱,從而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定價權。

雖然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商品的銷售,但只有在品牌形成後才能採用。若是品牌尚未形成,就大肆促銷,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須知,免費則意味著無價值

至於現在流行的分銷裂變方式,實際上已經不是交易層面的用戶心理了。它更多的傳遞給用戶一種“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只要你肯分享”的心理。分銷中的買賣雙方角色調轉,原先的賣方成為買方,用戶則成為賣方,售賣自己的社交貨幣。

社交貨幣的價值在於傳播力,在價值體系裡,傳播力不在於給商品增值,而在於降低獲客成本。

但同樣,裂變刷屏仍然要由品牌背書,如三聯和新世相,如果不是用戶本身對於產品價值的認同,即使裂變機制設置得再巧妙,也無法吸引目標群體關注。

縱觀其上的交易方式,本質上是以降低產品價值的方式進行推廣促銷。但正如經濟學中的經濟學原理:

產品的價值同其價格成正比。促銷同價值天然就是一對反義詞。何況在新電商時代,用戶更在乎的是價值而非價格。

邏輯思維就是產品價值理論的忠實踐行者,羅振宇曾說:

《得到》的產品永遠不會打折,那不單是對老用戶的傷害,也是對產品本身的一種侮辱。

交易方式的核心在於等價交換,一方價值的降低,必然意味著交易整體價值量的降低。在這個交易鏈條中,價值以負能而非賦能的方式存在著。

任何一種經濟行為,都離不開兩個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如果說人、貨、場和交易方式是電商運營的“經濟基礎”,那麼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就是電商運營的“上層建築”。

小眾時代的消費升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價值體驗和身份認同。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是“人的甦醒”,那麼小眾時代則是“人的崛起”。

用戶不是數據,不是買賣雙方的價值鏈一端,小眾時代的消費,就是要把人從模板化當中解放出來,重新還原為人本身。粉絲經濟、IP經濟、社群經濟,新模式的誕生正是以人為本,從用戶體驗出發,重新構建基於人的買賣關係。

在新型的買賣關係中,消費者購買的不單包括產品,還包括產品帶來的價值體驗,而最終目的是通過產品獲得某種身份認同

人是群體動物,這是無法避免的天性。小眾時代帶來更多選擇,然而群體之間不但存在壁障,也存在相應的進入門檻。為了避免孤立狀態,人必須融入某種集體。

產品就是進入集體的通行證。對於蘋果的用戶來說,購買蘋果產品代表著簡潔、智能和中產階級品味;勞力士代表高端商務人士,粉絲周邊代表對偶像的付出;在小眾時代,產品本身的能指意義被消解,而所指意被不斷擴大和延伸邊界。

如鮑德里亞所說,消費時代的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符號意義,功能性需求退而其次。誰能夠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誰就能以高溢價出售商品。

這裡分享一個用新法則重構傳統邏輯的親身案例:

本案例是要為一家助聽器廠商打造基於微信平臺的網上商城。由於該廠商定位於專業化、高品質,並服務於高端人群。為了避免促銷手段降低產品本身價值(助聽器均價8000+),我們給商城設定了三種策略:

  • 一般時期,商城普通商品不促銷、不降價;
  • 世界聾人日當天,所有助聽器一律八折;
  • 設立親情專區,若子女幫父母購買,則以親情價(八折)出售;

這裡的底層邏輯其實仍是打折促銷,但它與用戶交換的卻是情感價值。商品的折扣,並不是因為利益,而是因為親情。親情專區使得產品溫度化,同時也展現了一種價值觀:關心父母。子女購買專區的商品,實際上是一種孝的行為,而親情價則是對孝的鼓勵。

打折促銷成了一種激勵機制,給用戶帶來了正向回饋,滿足他們的用戶體驗和身份認同(孝順的子女)。

另一方面,該商城還採用了分銷系統。同樣,為了避免這種分銷損害到用戶的社交貨幣價值,我們把返利行為設定為“贈人玫瑰,應有回報”

我們鼓勵用戶在使用過產品獲得真切體驗後,向周圍同樣有聽力障礙的朋友推介。急他人之所需,是一種助人行為,同樣應該得到嘉獎,所以才有了“助人紅包”的返還。

當傳統的得利模式覆蓋情感和價值觀的內核時,新的交互方式就會誕生。人是經濟動物,但絕不是利益動物。同樣,成本與收入的平衡也絕不單停留在物質層面,心理滿足則更加重要。

另一個案例則是美國的Brandless。

Brandless的特點在於,裡面所有的商品只賣3美元,並且每個種類只有一件商品。即使是號稱電商精選的網易嚴選和米家優品,恐怕也不敢以小眾單品來當主力炮點。在這一點上,Brandless反而更像蘋果。

相比於上面的親身案例,Brandless擁有品牌自主權,在新物種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它的突破點在於:

  • 產品本身代表了一種簡單明瞭的價值觀;
  • 以反價值(統一售價)的方式重新定義品牌;

在Brandless,產品本身即構成一個符號,一個敘事單元,而整個平臺則構成一個語境。用戶進入該語境,瀏覽產品時即是在與商品互動,共同書寫著屏幕上的開放式文本。用戶與產品形成共鳴,共同創造著產品價值、身份標識和服務體驗。

小眾時代的電商運營,是伴隨著消費升級趨勢下,以價值體驗和身份認同為內核,以人、貨、場、交易方式等底層邏輯為變革對象的新打法。只有以場景思維、用戶體驗地圖為元範式,把用戶還原為人本身,才能從用戶本身,而非數據、行為心理等“客觀痕跡”出發,真正地重構傳統的電商運營模式。

本網站文章均採集自互聯網或為用戶投稿經網站編輯整理後發表,文章觀點為作者獨立發表,不代表網站立場!如不小心侵犯版權請聯繫本網站刪除

文末福利

小眾時代電商運營新打法——底層邏輯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