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境內這一重大發現,證明漢軍威武,中國一個時代的榮耀佐證

2017年8月初,中國內蒙古大學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聯合實地勘察,在蒙古國杭愛山發現並解讀了東漢永元元年漢朝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的摩崖石刻。經過兩國學者認真辨認,石刻內容就是東漢名家班固所著《封燕然山銘》。在漢代,今天蒙古國中部的杭愛山被稱為燕然山,而《封燕然山銘》就是東漢大將軍竇憲率大軍再次擊破北匈奴後,令中護軍班固所立,勒石記功。以往《封燕然山銘》的內容僅存在於史書和傳世的拓本之中,如今發現石刻的原本,也為我們揭開了那段東西兩漢,煌煌數百年的燦爛歷史。

蒙古國境內這一重大發現,證明漢軍威武,中國一個時代的榮耀佐證

《封燕然山銘》摩崖石刻

漢朝綿延400餘年,雖然不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但是文治武功,四方賓服,第一次讓中原王朝挺立於世界之巔。前有西漢霍去病縱橫漠北,封狼居胥;後有東漢竇憲北擊匈奴,封燕然山。漢朝大將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于後給漢元帝呈上的著名疏奏中,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振聾發聵,道不盡的漢家軍威!

蒙古國境內這一重大發現,證明漢軍威武,中國一個時代的榮耀佐證

如今的杭愛山,曾經的燕然山

燕然山,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境內中部,如今被稱為杭愛山,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由此發源,向北流入貝加爾湖,距離雁門關大約1800公里。中國有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提及燕然山,如李白的“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等等,以勒石燕然山表達中國古代文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並且自唐以來,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天山也指的是燕然山,而不是今天的新疆天山。

蒙古國境內這一重大發現,證明漢軍威武,中國一個時代的榮耀佐證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公元前209年,匈奴單于冒頓傭兵自立,統一了漠北草原,雄霸一方;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原,開400年漢朝之先河。從此,漢朝和匈奴在大陸東方上演了長達300餘年的恩怨情仇,在與匈奴的對抗中,漢朝名將迭出,衛青、霍去病、陳湯、班超、耿雲和竇憲。而這一切,在竇憲擊破北匈奴,封燕然山後,漢家聲威,達到頂峰。公元89年,受南匈奴單于所請,東漢八千將士出朔方,匯合三萬南匈奴兵,由車騎將軍竇憲統帥,與北匈奴在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交戰,漢軍大勝,斬首一萬餘,俘虜二十餘萬北匈奴部眾。因此,竇憲登上燕然山,令班固撰寫銘文,刻於山上,歌頌漢軍出塞三千里,長途奔襲,破敵制勝的赫赫戰功。戰後,竇憲多次進擊,在公元91年,於金徽山(今蒙古國西部阿爾泰山部分)消滅徹底消滅北匈奴,至此漠北草原空無匈奴一兵一卒,漢匈之爭至此終結。而逃遁的北匈奴單于帶領殘部,西遷至裡海附近,後進入東歐,成就了歐洲的有一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