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 蘭州模式

中國蘭州網12月30日消息 作為一個省會級城市,蘭州需要扶貧嗎?這一點很多人在質疑。

六盤山,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蘭州市所轄的榆中、永登、皋蘭三縣,正地處六盤山片區,31.79萬貧困人口(2011年數據),蘭州市的扶貧擔子並不輕。

然而,在今年年末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之際,蘭州市已經處在了全市整體脫貧的收尾階段。那麼,蘭州市是如何做到的?又創造出了什麼樣的模式?

下一步,蘭州市要做的,是攜手蘭州人共同邁向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新階段。

蘭州的精準扶貧之路

蘭州提出從2013年開始,每年實現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到2015年實現蘭州市整體脫貧的目標。

11月27日至28日,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後的首箇中央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出席會議的除了中央領導外,各省(區、市)黨政一把手均在出席名單之列。在這次大會上,22箇中西部省(區、市)領導與中央簽下了“軍令狀”。

當各省(區、市)一把手走出會場後,接下來的任務是要將“軍令狀”的壓力層層傳導,各地市、各縣也要向上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

顯然,扶貧開發,已經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這次會議亦被認為是“史上最高規格”。

在中央“放下狠話”——“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時,甘肅蘭州的脫貧攻堅任務早已悄然下達。蘭州提出從2013年開始,每年實現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到2015年實現蘭州市整體脫貧的目標。

2015年底已至,蘭州市的脫貧目標能否實現?《民生週刊》記者走進蘭州一探究竟。

一場與貧困的鬥爭

蘭州,是一座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樞紐性的絲綢之路重鎮,當各種文明在西行路上穿越不同的時空,碰撞、融合、分化,演繹出落差顯著的歷史敘述時,這個中國版圖上唯一一座被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卻由於經濟欠發達而成了東西方往來通道上的“窪地”。

當我們驚歎於這裡未被世人過多打擾的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貌時,感慨於這裡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安靜傳承時,也看到了這裡由於先天的地域條件限制所帶來的極度貧窮。

2011年,根據中央界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貧困標準,在蘭州下轄的61個鄉鎮、731個村,127.4萬農村人口中,貧困人口將近佔1/4,共有31.79萬人,涉及42個鄉鎮、300個貧困村。這300個村主要分佈在榆中、永登、皋蘭3個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以及七里河插花貧困區四大蘭州市貧困片區。

六盤山片區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這裡集“老、少、窮”於一體,乾旱缺水、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普遍落後,生態環境脆弱,發展條件十分惡劣。在2011年11月29日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六盤山區被列入全國11個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緊接著,2011年底通過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六盤山區為我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自此,國家加大了對六盤山區民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六盤山區的落後面貌。

儘管這些年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六盤山區的脫貧擔子仍然不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逾7億人摘掉貧困的帽子,“中國式扶貧”對人類減貧事業貢獻巨大。對於蘭州,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已經大幅縮小,但剩下的,卻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最難啃的“硬骨頭”。

從無到有的考核標準

越是艱鉅的任務,越要講究科學施策、有效應對。蘭州市並沒有因其貧困片區內貧困程度較深而無計可施。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每年集中精力幫扶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我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主要集中到這100個村中,不再是‘撒胡椒麵兒’。”中共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說。

與往年相比,今年,蘭州市對扶貧工作的投入是空前的。

2015年,蘭州市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49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58億元,行業扶貧資金7.98億元,精準到戶貸款5.07億元、雙聯(早在三年前,甘肅省、市、縣、鄉四級單位就已開始聯繫貧困村、幹部聯繫特困戶,被稱為“雙聯行動”)貸款0.84億元、婦女小額信貸1.19億元、雙聯幫扶資金0.83億元。2015年共91個村整村脫貧,各類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就達6.64億元。

什麼才算貧困村整村脫貧?蘭州市扶貧辦劉祥明坦承,除了2011年中央規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扶貧標準外,再無其他標準可依。

有了參照系,標準制定的工作很快開展起來。2013年9月,結合實際,《蘭州市貧困村扶貧工作考核標準及驗收辦法》(初稿)出臺,並面向全市公開徵求意見。

在這份初稿中,貧困村整村脫貧的考核標準被分成了八個方面,這八個方面涵蓋廣泛,每個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比如,關於收入水平,考核標準規定貧困村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個百分點以上,貧困發生率控制在8%以下。

考核標準不僅對貧困村有詳細的考核規定,還附有一張事無鉅細的貧困村農民收入入戶調查表,表中除了一些基本項外,甚至包括各種農作物的產量及各種生產生活費用。此外,對於工作人員入戶調查方面,也有十分嚴格的硬性規定。

一直致力於推動考核標準出臺的蘭州市副市長胥波表示,壓力雖然很大,但無論如何,有了標準就有了抓手,工作怎麼幹,幹到什麼程度,幹得好與不好,一目瞭然。

隨著蘭州市扶貧工作的深入,考核標準也在不斷調整與完善。幾乎在這份標準出臺的同時,蘭州市扶貧考核的大幕也已拉開,按照標準考核逐漸成為蘭州市扶貧工作的常態。

依據這份考核標準,到2014年底,蘭州市共有209個村實現整村脫貧,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1.79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13.95萬人。

層層分解的使命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調研時提出“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甘肅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1+17”政策文件,由於蘭州今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後,明年將轉入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新階段,蘭州市委、市政府對照甘肅省“1+17”方案,結合蘭州實際,將“1+17”擴展細化為“1+21 ”。

“1+21 ”精準扶貧方案是一套組合拳,涉及精準扶貧工作的各個方面,為蘭州繪製了扶貧攻堅的作戰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對於此輪扶貧工作,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蘭州市委先後6次召開專題會議,4次召開常委會議,蘭州市政府也多次召開常務會研究部署精準扶貧工作。

虞海燕就曾多次隻身赴榆中縣、永登縣、皋蘭縣和蘭州新區、七里河區等三縣兩區的鄉村調研。除了率先垂範,虞海燕還表示,蘭州市要落實“逢提必下”機制,對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擬提拔幹部,要安排到貧困鄉鎮、村掛職鍛鍊,對新考錄和沒有基層經歷的公務員,同樣要先安排到貧困鄉鎮、村掛職鍛鍊。

在蘭州,扶貧任務是被層層分解的。今年,蘭州市政府與全市23個相關部門和4個縣(區)簽訂了扶貧攻堅目標責任書,責任書對扶貧任務劃分了具體明細,並對責任人、責任部門、完成時限做了明確規定。

蘭州市市長袁佔亭表示,要進一步樹立“最艱鉅任務”和“最大任務”的鮮明工作導向,全市上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把工作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向精準扶貧上聚焦,全力以赴補差距、補短板,努力讓貧困群眾儘快脫貧致富。

在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的同時,蘭州市每個部門、每個縣區的每名聯扶幹部身上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扶貧故事。

榆中縣馬坡鄉太平溝村坐落於大山深處,村莊依山而建,唯一的通村公路蜿蜒曲折,僅能容小型客車交錯而過。

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成立一年多,今年首次承接幫扶任務。摸底、調研、取經,是少不了的前期工作,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還請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編制了一份《榆中縣馬坡鄉太平溝村整村精準脫貧暨美麗鄉村建設設計方案》。按照這份方案,以美麗鄉村為建設標準制定的太平溝村精準扶貧措施隨之實施。

為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所需的建築材料,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竟然撿起了黃河石——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王正選在上班途中,帶頭撿拾黃河石;副局長楊憲鋒則帶領員工利用下班時間,沿黃河岸邊撿拾。手搬、肩扛,從蘭州城區的銀灘大橋到雁灘,他們每人至少撿拾了50塊碗大的黃河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撿石行動的帶動下,石料廠經理免費捐助石頭,太平溝村支書、村委班子成員和村民紛紛自覺拉運石頭。

於是,這些親手撿來的黃河石,變成了1.2公里通村道路山體護坡石,變成了800平方米人工湖和1000米水渠的護壩石,變成了農耕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四孝文化標碑石,變成了硬化道路、修繕圍牆和文化廣場的基石。

“支部+協會”的創新帶動

太平溝村的巨大變化只是蘭州市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在蘭州,每一個曾經的貧困村都受益匪淺。

“今年洋芋減產,收入減了不少,眼看一家人生計成了問題,多虧‘支部+協會’互助資金借了1萬元,買了兩頭懷崽的母牛,生下小牛犢賣給合作社,收入可達萬元。”榆中縣甘草店鎮蔡家溝村民蔡永銳笑呵呵地說。

“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模式,創自榆中縣中連川鄉中連川村。

2007年,榆中縣中連川鄉中連川村收到了甘肅省扶貧辦的10萬元獎勵款和榆中縣財政撥付的10萬元扶貧款,如何讓這筆錢發揮更大的作用?村黨支部一干人反覆研討,思路逐漸清晰起來:20萬元作為全村發展資金,讓它“滾”起來,帶動全村人脫貧致富。

怎麼“滾”?簡單說就是創立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辦村裡的“土銀行”。以“五戶聯保”的方式讓需要錢的農民來借。管理機構上,中連川村經註冊登記,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協會”,並制定協會章程;操作辦法上,互助資金接受協會監督員、全體會員及縣鄉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委員會必須按照財務制度對每一筆業務及時辦理,做到日清月結,並進行公示。

在互助資金的扶持下,中連川村村民紛紛“借雞下蛋”,2014年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6000多元。

互助資金的“雪球”效應迅速擴散,榆中縣其他鄉鎮相繼效仿。蘭州市領導決定,把“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著力打造成蘭州市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2015年3月25日,蘭州市召開“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動員會,決定在全市選擇120村,開展試點工作。

隨之,蘭州市出臺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意見》、《工作規劃》等6項指導性文件,制定完善《協會章程》、《管理辦法》、《監督制度》等相關規定,嚴格規範業務流程。

蘭州市決定,由村級黨組織領導組建互助協會,制定章程,發動農戶入會;由市財政提供貸款貼息,縣區財政擔保,為每村注入50萬元互助資金;以“三戶聯保”等方式為農戶致富提供資金支持,每戶最高2萬元,年使用費率1.5%,使用費回收計入本金滾動發展。

目前這種模式已在蘭州市120個村全面推開,成為蘭州市村級組織建設和扶貧攻堅的“助推器”。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蘭州農民紛紛入協會、找項目、學技術、謀致富,從“等、靠、要”救濟,轉變為“闖、創、幹”自我發展。各試點村優先貸款給困難群眾,引導他們把資金用在投資少、見效快、增收大的種養殖、加工及運輸業上,讓扶貧政策落實落細、精準到戶。

榆中縣甘草店鎮鹹水岔村成立“田園牧歌”養殖專業合作社,蔡家溝村成立“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七里河區西果園鎮鷂子嶺村村民楊如清帶頭成立“恆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各試點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全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衝刺期,蘭州提出的2015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的期限將至,確保如期脫貧,對於蘭州來說,已不再是問題,下一步,蘭州要做的是,攜手全體蘭州人,邁向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新階段。

扶貧要和小康聯繫起來——專訪甘肅省蘭州市副市長胥波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蘭州市副市長胥波日前在接受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專訪時表示,蘭州市將在今年年底前實現整市脫貧,在接下來的幾年將一手鞏固提高脫貧成果,一手全力推進小康建設。

他認為精準扶貧是小康建設的一個重要過程、一個基礎性階段,蘭州市從2011年就已制定要立足於脫貧、著眼於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標。

高標準的脫貧

民生週刊:請介紹一下蘭州市近年扶貧工作的基本情況。

胥波:2011年蘭州市按照國家標準核定貧困人口31.79萬人。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25個鄉鎮,300個貧困村。2013年以來,蘭州市委、市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確定了每年實現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到今年底全市將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國家層面的扶貧工作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蘭州市在經過了粗放扶貧的階段後,便開始著手改變傳統的扶貧方式,從措施到方向都力求改變。習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更是對我們搞扶貧工作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民生週刊:蘭州市將脫貧的標準制定得比較高,這是否給政府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胥波:精準扶貧一定要制定嚴格的標準。國家給出了界定貧困人口的基本標準,但是未給出脫貧的標準。如果按照2013年年純收入低於2300元為貧困人口,高於2300元便為脫貧標準的話,蘭州市委、市政府的扶貧工作相對會輕鬆一些。

但是扶貧脫貧一定要和小康聯繫起來,要立足於脫貧,著眼於全面小康。脫貧必須要符合實際,根據我從蘭州農村的調研和考察的結果,我們提出蘭州的脫貧標準一定要高一些,不要單純圍繞2300元的槓槓。

舉個例子,蘭州當地人都愛吃牛肉麵,拿最便宜的5元錢一碗的標準,一個人僅僅為了果腹生存,其他問題都不考慮,一天吃三碗牛肉麵,一年要花5475元。就算一天吃兩碗,還必須要面對用於看病、孩子上學、穿衣服等實際情況。這只是一個比喻,為的是計算一個人最低的生存標準是多少錢。

所以蘭州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制定了2013年年人均純收入的脫貧標準為5200元,2014年為5900元,2015年為6500元。

嚴格制定扶貧工作考核辦法

民生週刊:脫貧標準精確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執行力就成為能否完成目標的關鍵。據瞭解,蘭州市已經制定了嚴格的扶貧工作考核辦法,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胥波:關於扶貧工作的考核辦法,之前國家、省裡都沒具體的標準,但是蘭州市率先制定細化了貧困村整村脫貧的標準並建立了責任追究機制。

其實,這些年來蘭州市委、市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是持續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市委虞海燕書記每週至少安排1~2天時間抓扶貧工作,他多次不打招呼、親自下村入戶核對情況。在主要領導的率先垂範下,蘭州市各級領導按責任分工,都能認真抓好落實,特別是實實在在抓問責,2013年以來蘭州市已對兩個鄉鎮主要領導給予了免職處理,對23個單位進行了工作約談。

蘭州市堅持“逢提必下”導向。要求凡是意向提拔的幹部必須放到扶貧一線進行工作鍛鍊,扶貧幹部實實在在走進農村,和老百姓待在了一起,並且全年內不進行工作調動,一律等到年底扶貧工作結束後再根據完成情況調整,這樣就使得鄉鎮的領導和扶貧人員可以一心一意搞扶貧。

民生週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精準扶貧關鍵在人,所以在扶貧工作中幹部的引導作用是很重要的。蘭州市也專門成立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工作隊的作用是否有效發揮?

胥波:蘭州市由村第一書記、聯扶幹部、包村幹部、大學生村官組成的駐村工作隊共計1600餘人。通過督促檢查,目前各駐村工作隊大都認真履行職責,推動了精準扶貧到村到戶項目的落實。

通過開展扶貧工作,老百姓也感受到了黨員幹部作風的變化。同時扶貧工作也讓幹部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變化。蘭州市的領導常對駐村幹部講:不要僅僅為了駐村而駐村,天寒地凍去農村住幾天幹什麼?不要混天數,要實實在在幹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對每個幹部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要利用好當地的資源稟賦

民生週刊:扶貧工作已搞了很多年,在蘭州,扶貧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胥波:從長遠來看,我始終認為扶貧工作的關鍵點在於智力扶貧,扶貧的根子在於扶人,通過教育等措施有效提高人的素質,通過增強內生動力達到從根子上脫貧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往往一個人成才了,能夠帶動一個家庭,甚至帶動一方脫貧。

民生週刊:蘭州在項目扶貧工作中是如何找到真正的“窮根”,發掘金點子的?

胥波:之前搞扶貧開發,有的給村民送頭豬,送臺電腦,有的拿衣服,有的抬張桌子,這也算扶貧,但是這是粗放式扶貧,老百姓的獲得感不高。所以一定要用產業項目來使老百姓真正脫貧致富。

但是培育產業、項目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定要利用好當地的資源稟賦,根據每片土地不同的土壤和氣候等實際情況找到優勢,制定不同產業規劃。只有找到了優勢,才能擴大產生規模,規模大了才會有市場。

在蘭州的貧困村,土地上種植種類很多,包括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百合、韭黃、玫瑰等。這就說明在增收項目上都是因地制宜,從資源優勢上找出路,不搞“一窩蜂”項目。

目前蘭州市正在鄉村旅遊方面下功夫,作為省會城市,要改變農村的面貌,藉助地理優勢和旅遊市場的需求開發鄉村旅遊,這是非常適合蘭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