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消灭收银员”的革命,无人超市败的彻底

2017年7月,一场“消灭收银员”的革命正式打响,无人超市高举“新零售”的旗号落户上海,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范围蔓延。直到今天,曾经提心吊胆的传统零售商终于松了一口气,众目睽睽之下,无人超市盛极而衰,不仅让头脑发热的跟风者们损失惨重,也令闻风而动的投资圈重心认识了这片蓝海。

盛极而衰?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短短一年,无人超市跌入谷底,老玩家苦苦挣扎,但依然接连传来门店倒闭的消息。

2017年9月, 上海地区首批落地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宣布倒闭;2018年2月,GOGO小超仅正式营业4个月后宣布倒闭……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对马云与他的“新零售”充满信心。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虚假繁荣的泡沫?“纯电商已死”布局新零售又是否操之过急?

事实上,无人零售也并非马云首创。2016年8月,国内第一个无人超市缤果盒子落地广州,同年12月,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就曾推出无人便利店AmazonGo,只是这间店铺仅限亚马逊西雅图总部员工测试使用,并不对外开放。

无人超市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时候对公民素质与诚信提出的挑战。亚马逊尚且不敢进行这样的尝试,为什么阿里却有勇气将它变为现实?

随着电商红利日渐消退,想要从线上获取流量愈发艰难。尤其是在微信支付、小程序陆续上线以后,社交电商的迅速崛起给传统的电商巨头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阿里的心思

过去,人们对小型购物平台的支付系统缺乏信任,淘宝、天猫才得以凝聚用户迅速发展。如今支付环节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消费者的选择重心自然就转变为品质和价格,线上流量快速分散,阿里、京东的焦虑正是由此而来。

自然线上的路子不好走,转战线下就成了电商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年来,在实体经济下行、电商冲击的大背景下,实体零售业正在经历寒冬,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便利店销售额增速反而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有数据显示,2017年便利店增速达到12%,连续第八年保持两位数左右的水平。便利店占实体零售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0.5%上升至2017年的0.73%。由此可见,便利店经济反而是实体经济中稳稳前进的黑马。

跨界去参与超市、便利店等实体经济巨头的竞争?阿里显然没有这个打算,正因如此,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诸多黑科技于一身的无人超市应运而生。门槛更高不易进入,完美错开连锁超市的业务范畴,同时在“新零售”的概念下,更易被资本市场所接受。

不仅如此,现如今,传统电商的线上支付堡垒已被微信支付所攻破,社交电商崛起,支付宝迫切需要从其他渠道抢占市场份额。阿里无人超市的唯一付款方式就是支付宝,通过无人超市拓展支付宝用户,两者交互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引流。更何况,无人超市还能帮助阿里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消费倾向,与蚂蚁信用一起构建庞大的用户数据库。

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无人超市或许蕴含着巨大潜力,但技术与市场的不成熟也从根本上限制其短期发展。

一方面,无人超市的运营成本太高。与想象中不同,无人零售虽然省略了收银员这一人力成本,但是营销、补货、整理货架、清洁等工作仍需要人工完成。这也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开销,未来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店铺的推广。

另一方面,无人便利店行业在技术方面仍处于技术探索早期,在人流量密集时,更容易出现识别不准确的问题。购物结账时,商品需要紧靠RFID来感应,可如果将商品上的RFID贴纸撕掉,商品无法购买,门也会自动打开。

最后,超市商品的品类限制也是一个大问题。用户在不同时间走进便利店,代表了不同的购物需求,传统超市会根据早中晚用户的习惯摆放不同的产品在货架上,无人超市要达到类似效果则需要更加精细的运营。

如今,无人超市虽然仍受资本热捧,但盲目铺设,以门店数量抢占市场的行为却并不可取。对于电商巨头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试水的战略,在它彻底成熟之前,当心把全部身家都套进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