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我國民間有諺語“熱不如三伏,冷不過三九”。那麼,什麼是“三伏”和“三九”呢?為什麼“三伏”天最熱,“三九”天最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酷熱的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如2005年的“中伏”(二伏)就是二十天。因此,那一年的“三伏”期共有四十天。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為何熱在“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庚日”的計算法:

“三伏”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個字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個字組成,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個“幹字”與每個“支字”按照順序進行組合排列作為每天的名稱,如“甲子日”、“庚午日”等等,這樣兩個“庚日”之間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而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了。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寒冷的三九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1月中下旬,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我國民間有《數九歌》,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因而不同地方的《數九歌》不太一樣。流傳最廣的是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來反映天氣的冷暖。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為何冷在“三九”: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這時候冬季雖然白晝短,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氣溫達到最冷。到“三九”以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又將多於地面散失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隨著逐漸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冬至後的“三九”前後。所以“三九”時最冷。

“三伏”與“三九”,最熱與最冷,你知道什麼時候是“三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