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商学院首位中国学生,与孔祥熙交好,称蒋介石“七成张作霖”

文 | 克念

沃顿商学院首位中国学生,与孔祥熙交好,称蒋介石“七成张作霖”

商业奇才陈光甫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其本人在国内外的声望,也令他成为国共两党竭力争取的对象,但陈光甫很不喜欢蒋介石。早在1927年6月11日,也就是蒋氏占据江浙沪不久,陈光甫在私人日记中,对其人就多有讥评。

当时国民党因内部分裂,北伐差不多停了下来。国内颇有势力的军政力量分成四块: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以及北洋方面的张作霖集团和孙传芳集团。对于北洋系,陈光甫认为其已经失败,并在日记中分析了原因。他认为,“孙到江浙一事未办,以致失败”,也就是说孙传芳没有为辖区人民办好事谋福利,以致失去了群众基础,没保住江浙地盘。

至于张作霖当时虽然还盘踞东北华北,但陈认为他也失败了,并总结了原因:一是“不恰舆情”;二是“滥发奉票,以之扩充军备”;三是“不善用人”;四是“不代人民做事”,五是“以个人为本位,视东三省如张家天下”。

然后他断言,“蒋之政府成立时间虽尚早,不觉已有七成张作霖之办法”。具体内容,陈也总结了三条:一是“不顾商情,硬向中国银行提款一千万元”;二是“以党为本位,只知代国民党谋天下,并不以天下为公”;三是“引用一班半无政府党之信徒扰乱政治”,这里的“半无政府党信徒”指的是那些身为国民党元老的前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张静江,他们经常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宏伟蓝图,令执行者啼笑皆非。既然蒋介石“已有七成张作霖之办法”,那么,在陈光甫眼中,蒋氏也就已经败了七成。

沃顿商学院首位中国学生,与孔祥熙交好,称蒋介石“七成张作霖”

1927 年,蒋介石(左)与宋子文(右)在上海合影。

不过,陈光甫心里也知道,蒋介石乃至国民党的走向,不仅仅其个人选择或政策选择,其背后还有一个关于“革命”走向的意识形态问题。比如“以党为本位,只知代国民党谋天下”,这对于蒋氏而言,“党国”非但不是问题,而且还是政治目标,这让他如何修正?

对于国民党及其革命来说,陈光甫也算是故人。1904年夏,作为湖北省政府派遣的“赛品员”(职务名),他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在现场他结识了正好于北美游历,以洪门当家身份在华侨中鼓吹排满革命的孙中山。他拒绝了孙投身革命的邀请,但愿意掏出口袋中5美元资助以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他还告诉孙,在法德有一批湖北籍的留学生已经形成革命团体,并正在寻找孙作领袖。这个信息直接导致了孙在年底的欧洲之行,开始了团结吸纳留学生为新目标的革命政略。

在圣路易斯,陈光甫还结识了孔祥熙,后者即将入耶鲁大学进行硕士研究。陈只比孔小一岁,当时已经24岁,但自12岁到汉口当学徒以来,没有受过一天正规教育。他固然因自学英语而考入邮政局,后又因岳父景维行向署理湖广总督端方举荐而成为“赛品员”,但毕竟无论在中西,这都不是功名正途。他非常羡慕孔差不多是自己同龄人却已经成为名校硕士,孔鼓励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陈在美国留了下来,从高中念起,最后成为沃顿商学院的首位中国籍学生。

自此他同孔祥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私人日记中,他一直称孔为“庸之兄”,示以内心的尊重和亲切。

沃顿商学院首位中国学生,与孔祥熙交好,称蒋介石“七成张作霖”

陈光甫(左)赴美谈判,与驻美大使胡适(右)和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中)合影

自美国学成归来,端方已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陈光甫便进入其新创立的“南洋劝业会”任外事科长。迨端方调离,他应江苏巡抚程德全之召任其财政幕僚。据他的好友唐寿民回忆,临行前他们曾商议,“如果革命发动,所需财政从何而来”,遂决定建议程抚将之前属于江苏省政府的官钱局改组为省银行,以便革命发动时党人更方便掌握财政币制。

此时正好辛亥革命发动,程德全成了新政权的江苏省都督,陈光甫也乘便以财政司副司长的名义成立江苏银行,自任总经理。这一年他才30周岁。两年后,国民党发动反袁革命,陈以江苏银行名义给陈其美、蒋介石支付了大量军费,被当局侦知,引起了袁世凯震怒。幸好袁的秘书张一麐从旁缓颊,袁才收回了已经签批的格杀令。

经此风波,陈光甫在官办银行业待不住了,于是辞职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那颗之前躁动不安的革命之心,也渐渐淡了下去,不复再成为人生选择。

直到12年后,他又遇到了还打着“革命”旗号的蒋介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