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青少年心理諮詢導語: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多用盡心血,渴望與孩子靠近,也渴望能夠用自己最大的資源為孩子保駕護航。

然而,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讓人省心的事情,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怎麼管教好像都“不得其法”:

管得多,孩子嫌煩,躲著你;管得少,又嫌不關心、不在乎、忽視了TA。

甚至有些時候,一點小事,青春期的孩子就耿耿於懷,把矛頭指向父母,怎麼都過不去,讓父母很是頭疼。那麼,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憤怒矛頭指向父母呢?

案例:

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多多今年九月將升入初中,因成績不錯,考上了本地一所排名靠前的初中。爸媽在開心之餘,也感到煩惱:多多進入叛逆期了!

小學的多多是個聽話、乖巧的孩子,成績優秀,當然這也是媽媽用心付出的成果。

小學時多多的生活作息都是媽媽在安排,比如:

假期不能睡太晚,10點前睡覺;早上不能賴床,最晚8點要起床學習;不能多玩手機、多看電視,以免影響視力;學習結束,才能安排玩的時間......

以往多多很配合,但這個假期,媽媽發現“搞不定”多多了。

本來媽媽希望多多能提前熟悉一些初一的知識,這樣進入初中後會更輕鬆一些,也能確保跟得上節奏。

但多多卻很抗拒媽媽的安排,鬧著多出去玩、多睡會覺。

當媽媽提醒、催促多多看一看書、學習一下,多多反應很激烈,怒吼,甚至鎖上房門抗議。

這讓媽媽很困擾,不知道怎樣跟多多相處了。

廣州青少年心理諮詢解析:

進入初中後,大部分孩子正處於第二反抗期,也開始有些逆反心理。

這時的孩子由於生理、心理上開始萌生“成人感”,有“我不是小孩,已經是個成人”的感覺,因此希望獲得與成年人相當的地位和決策權,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管控、干涉。

也就是說,孩子對自己的發展認識超前,他們只認識到自己已具有成人意識,但沒有認識到自己還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而且,在反應上也比較情緒化。

此時,很多代表權威的人物或事物,都是他們反對的目標,例如,老師、家長、學校等。

這時,他們想爭奪的是權力——表達自己的權力,並不是意味著老師、家長、學校本身就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許多父母並沒意識到青少年的這一變化。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發展認識滯後了,他們忽視了子女漸漸成人這一不可否認的發展事實,仍然按照既往的方式管教他們。

結果就很容易會發生激烈的親子衝突。父母自然會感覺孩子“失控”了,變得不服管教了,認為孩子變壞了,不聽話了。

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面對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表現,父母需要客觀認識這一變化,龍應臺曾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在這個時期,父母更需要鎮定、冷靜。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不能再把他們當小孩看待,而要用辯證的眼光,既看到他們尚未成熟、依賴的一面,又看到他們成熟、獨立的一面,理解和滿足他們嚮往獨立、渴望成熟的心理需求,把他們當成“小大人”,不再把他們當做依賴和受自己支配的對象。

在管教中變指揮為引導,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為實踐與體驗成人感創造條件。

由於第二反抗期主要是指向父母或老師,即使父母、老師再小心翼翼,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子“進攻”的對象。

父母要認清這一事實,也需明白這是孩子發展不可缺少的一段體驗。

畢竟孩子在將來也會碰到很多自己不欣賞、不贊成的人,但又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些人可能是上司、同事,或下署,也可能是政府管理者,也會遇到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事務,但又必須去做好,

比如,工作中的部分任務、社會的部分責任,等等。

孩子必須學會:是與之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

這就需要孩子在成長的過長中不斷探索,自己找出一條路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多一些寬容(但不是縱容、溺愛),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面形象,以免失去孩子對自己的尊敬;適當的時候採用冷處理,避免加劇矛盾,刺激子女反抗期情緒。

若因孩子早期成長經歷,導致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過於叛逆,已影響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或性格、情緒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求助專業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幫助,進行專業的評估、分析與指導。

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