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每周一上午,一位高瘦的老人就会准时出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门诊大楼。他嘴角上扬,步履生风,看上去精神极了。

这位老人就是浙大一院传染病科的“元老级”医生:马亦林。再过几天,马老要迎来自己的九十周岁了。

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马老始终放不下自己的病人,放不下这份干了一辈子的职业。他说,既然选择了医师职业,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马亦林教授在门诊

年过九旬,门诊、科研两不误

初见马老,是在周一门诊日的午后。他穿着蓝白相间的短袖衬衫、黑色的西裤,银白色的头发整齐地往后梳着,记者还未开口,马老就急忙走来,开口便是抱歉。

“不好意思,稍等一下,我还有篇论文需要修改。”

“马老,您现在还自己写论文啊?”

“是啊,基本上一年至少一篇,今年已经有一篇发表了,现在还有一篇马上也要发表了。”

说着,马老大步流星走了出去,处理好手头论文的事儿,才坐定与我们相谈。

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马亦林教授在教学

面前这位老人,别看已步入90岁,可依然“潮”得很,电脑玩儿地“麻溜”,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更不在话下。

“电脑打字,做PPT,图片剪切、颜色处理等,我都能自己完成。”这些“技能”养成,离不开他为自己制定的“小目标”:每年至少一篇论文刊登核心期刊。

为了完成这个“小目标”,马老还一直坚持英语学习。他说,虽然小时候先后学过德语、英语、俄语,但都没有学精。为了能够学习国外在感染病方面的新知识和新进展,他参加培训、自学英语。

如今,相关感染病学科的英语论文、专业术语,马老大都能够看懂,也因此,他的知识谱系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更新、深化。

据不完全统计,马老在2007年至2017年间在核心期刊发文17篇,为年轻一辈科研工作,作出重要垂范。

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马亦林教授资料图

风雨无阻,坚守挚爱岗位

马亦林教授住在单位以前分配的房子里,就在刀茅巷,离浙大一院并不远。近日,台风过境,时而风雨交加。马亦林依旧7:30准时出门,前往医院门诊。

在浙一工作的65年里,对病人,马老时刻保持着热情。

“现在找我的病人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但每个找我的病人,我都会详细看病历、分析情况、给予最佳的建议。”马亦林说。

虽然门诊当天,原本挂了十多个病人,但由于暴雨,许多病人都“爽约”了,但只要来的病人,都带着满意离开。

一位20多岁的患者家属来向马亦林咨询病情。病人由于患有乳房癌需要手术化疗,但是,马亦林在查看病历后,发现患者还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化疗对于肝脏、肾脏等,特别是干细胞、血细胞和免疫细胞都有损伤。”马亦林最终给出了损伤最小的解决方案。

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马亦林教授在查房

他说:“对于患者的咨询,都要详细分析,权衡利弊后再下结论,这是对病人、对自己职业的负责。”

这么大岁月依然坚守在一线,对于此,马亦林坦言:“家人是反对的。”

2014年,马亦林发现右眼视力迅速下降,出现物体变形,经诊断为“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综合征”,如今右眼视力仅剩下0.2。

2017年初,他又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伴心房纤维颤动。

如今,马亦林每天要吃三种药,降压药、调节心律的药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药。

“孩子们都劝我不要这么干了。但是我没什么其他爱好,就是喜欢学习研究感染学科。”采访途中,马亦林不止一次接到儿子的电话,电话那头满是关切,但马老这头却表现地很坚决:“我等一下自己打车回去,没事的啊。”

人物志|90岁高龄仍坚持门诊 每年至少发1篇论文

马亦林教授资料图(左一)

一辈子,与感染病斗争

“我的一生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一辈子。”

自1951年毕业至今,马亦林一直从事与感染病学科相关的工作。其中,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是他研究较多的病症。

从当时的浙江医学院毕业后,马亦林被分配到了朝鲜志后二分部第26兵站医院。名义上是一所内科医院,实际上收住的志愿军病员大都是传染病。

“感染性腹泻、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回归热或斑疹伤寒)及肢体冻伤后坏死感染等病人很多。”马亦林回忆道:“那时候因为温度只有零下20度到30度,查房的时候病人身上的白虱还会爬到医护人员的袖口里。”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马亦林经常与枪炮擦肩而过,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

1953年,回国转业后,马亦林开始在浙大一院院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奋战在传染病临床一线,一干就是65个春秋,练就了精湛技艺和果敢作风。

2012年,马亦林被浙大一院授予“终身教授”。2013年,浙江医学会又授予其终身成就奖。2016年,又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授予终身贡献奖。

退休后,马亦林也没有放弃感染病学的研究学习。被浙一返聘至今,马亦林一边坚持门诊一边不忘科研,对新发或再发感染病与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很大兴趣。

如今,坐在浙一的门诊间内,马亦林觉得很满足。他说:“我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希望现在的年轻医生们也能明确自己的定位,热爱自己的事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位病人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