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古稱「金州」地名來歷

據《魏書·食貨志》載:“北魏世宗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漢中還有金戶千餘家(時安康隸屬漢中郡),常在漢水沙中淘金,年終總輸”。漢水中豐富的沙金資源,以賦稅形式,源源不斷地輸給朝廷,為統治階層製作禮器、器飾,以及饋贈、賞號等“上用”。因而歷代統治者,將漢水流域出產的黃金當作筆巨大財富,十分重視它的開採利用。《周書・文帝紀》載,西魏“廢帝元年,王雄平魏興(曹魏改西城目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三年(公元552年),改東梁州為金州。”《文獻通考》注曰:“漢中魏興郡,梁改南梁州,西魏改置東梁州,因其地出金改金州。”又在直州(石泉池河譚家灣)置金城郡,治直城;隋時又改金州曰“西城郡,置金川縣。”為郡治所在;地址在今安康城西金川街。唐初又改西城郡曰“金州”。

安康古稱“金州”地名來歷

從歷史沿革和地名更易中可以看出,圍繞安康的總是離不開個“金”字。這無非是說安康漢水沙金,在全國黃金產量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因此,唐《六典》,杜佑《通典》都有金州貢金的記載。《元和都縣誌》甚至說:“金州貢麩金”。麩金就是從水中淘洗出來的沙金。

唐以後,安康漢水中採金人日漸增加。所以,五代、宋、元明安康仍沿用金州的稱號。歷史上,安康月河曾出現過二萬多人的採金場面。北宋初,漢濱、漢陰、石泉有金坑約十餘處,朝廷專門派員負責巡檢。到了清代,安康採金人就更多,規模也就更大,1988年,安康地區文物普查隊,在寧陝龍王坪發現一通清威豐年間官府禁淘金碑石,根據這個線索,在龍王坪汶水河上下十餘里的地方,發現古採洞100餘處,最大的一個礦洞深約70餘米,洞內岐洞縱橫,大小20個支洞,其開採規模令人驚訝。

安康古稱“金州”地名來歷

安康的黃金資源,自春秋戰國迄近代,一直為世人所矚目,引起中外地質學者的極大注意。1904年,美國加尼基研究院派遣學者維理士和布拉瓦爾等人,對原安康、紫陽、石泉一帶漢水的沙金礦進行了調查和評價;1929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趙亞增和黃汲清教授在他們的地質報告中,也對安康的沙金礦作了專門的論述;1938年地質工作者白仕倜、魏壽昆、張荊山等人在旬河、月河、饒峰河及石泉到白河的漢江流域沿岸作了沙金礦調查,對這些地方的地質、金礦和採淘方法都作了詳盡的闡述,並於1939年呈請開採安康月河江家店,劉家河坎兩地的沙金礦床,成立了陝、豫、鄂邊區採金處,在旬陽掛出探金廠的招牌但實際上徒具虛名,並未開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