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费萧何


灭蜀后,邓艾非常得意,经常说大话。他对蜀国的士大夫们说:“你们幸亏遇见了我,所以身家性命才得以保全”。他还夸口说:“姜维智勇双全,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但他不幸遇见了我,又不是我的对手,打不过我罢了”。他忘了姜维是奉属二世刘禅的命令才向他投降的。听他如此说,旁边的人都暗笑他,他却不以为意。

他还上表朝廷,说:“暂时不要把蜀后主刘禅迁往洛阳。如果把他内迁,吴国人知道后,就会疑心魏国虐待亡国之君,一定会举国拼命抵抗,不肯投降了。如今大军平蜀,该留两万兵马驻守西川,蜀国降军也不要全部遣散,要保留两万精壮。然后在西川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大造即将讨伐东吴的声势。再派人晓谕并恫吓吴国,吴国必不战而降。只要把刘禅留在蜀地一年,善待之,东吴一定会归降,到时候就可以把他迁到洛阳去了”。

邓艾在西川时,居功自傲,独断专行,许多事不上奏请示司马昭就自己裁定了。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去提醒他不宜如此。邓艾置若罔闻,说:“......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 、利国家者,专之可也。一味等待命令,以致误国,似此我无法做到”《汉晋春秋》。如此一说,司马昭自然会疑惧莫名了。

钟会本来就嫉恨恃才傲物的邓艾,于是乘机说他的坏话,大肆挑拨离间。司马昭下令,用槛车将邓艾押解回来。怕他不服从命令,举兵造反,命钟会也去往成都。监军卫瓘用司马昭的亲笔诏书,晓谕并安抚邓艾麾下的将士。邓艾的部下,特别是随他一起远征的士卒,早已久战疲惫,思乡心切了,此时只想得些赏赐然后回家,谁还有心思和邓艾一起造反?况且邓艾本人也从未起反心,所以也没有率领手下拼命抵抗,甚至连命令都没下过,所以卫瓘派兵抓捕邓艾时,他的部众无一抵抗,邓束手就擒,被钉到槛车里去了。

邓艾被逮捕后,钟会到了成都,所有伐蜀的魏军,都被他一人掌握。钟会和降将姜维,一向很要好。《三国志》说二人“出则通舆,坐则同席”,亲密无间。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说:彼时的钟会兵权在握,已经起了反心。他让姜维率领蜀军出斜谷道, 他自己统帅大军紧随其后。而此时的关中基本是不设防的,大军长驱直入,长安唾手可得。只要进了长安,从渭水入黄河顺流直下,5天就可以抵达孟津(今河南孟津),然后和走陆路的骑兵会合于洛阳,一举围歼司马氏,大事可成矣。

正准备出发,突然送来一封司马昭的亲笔信,说:“担心邓艾反抗,已经派贾充领一万人马进驻乐城,我自己亲率10万兵马已经开进长安。马上就能见面,我就不多说了”。钟会见信大惊。他对左右心腹说:“只抓邓艾一人,司马昭知道我可以办到。现在他亲率大军前来,一定是对我有所猜疑。此事要从速进行,否则后果难料”。

刚好此时郭太后(魏明帝曹睿的皇后)病死,钟会就假托太后的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他将参加伐蜀的魏将全部召集起来,把他们圈禁关闭在官署里,再把城门、宫门都紧闭起来,想将这些人统统杀掉,但他心有不忍,犹豫再三仍不能决断。

钟会帐下的都督丘建,原是护军胡烈举荐的,两人关系很好。他请求钟会,允许他送些饮食给胡烈。钟会点头允许了。胡烈托丘建带封信给他的儿子,说钟会想将伐蜀魏军斩尽杀绝。如此一传十,十传百,魏军将士都知道了, 大家就联合起来围攻成都。被关押的人也都从屋顶上爬了出来,纷纷回到自己原来的部队里,率部合力进攻。姜维和钟会势单力薄,如何抵御得住人多势众的魏军?很快双双被杀。邓艾的部将听说钟会被杀,急忙追上去砸烂囚车,将邓艾救了出来。监军卫瓘见邓艾逃跑 ,心想:我本来是受命抓捕邓艾的人,如今他被放出来,他若要报仇可如何是好?于是派兵追上了邓艾,把他一举诛杀了。钟会是司马昭、司马师的亲信,他为何要造反呢?原来钟会是个文人,不是啥拥兵自重的军阀,他是魏武帝曹操手下爱将钟繇的小儿子,他内心是忠于曹魏的,非常痛恨篡逆的司马氏集团,所以他才会在掌握兵权后铤而走险、举兵反攻洛阳,目的是剿除司马氏,恢复曹魏。钟会谋略出众,假如他采取得当措施, 又没有激起魏军哗变,而大军从斜谷道直捣长安,兵锋直指洛阳,他和司马昭鹿死谁手,结果尚难预料。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司马昭为何杀邓艾钟会?

蜀汉后期,刘禅昏庸宠幸宦官黄皓,黄皓逐渐权倾朝野,诛杀忠良铲除异己,欺上瞒下,蜀国国力急转直下。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东路军钟会亲率十万余人,又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向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路,西路军由邓艾亲率一万余人进攻甘松、沓中,直扑姜维。


邓艾自知,兵马最少,但贪功心切,于是想出奇谋异策,率军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建议获得司马昭批准后,邓艾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刘婵惊慌失措,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蜀国灭亡,邓艾也就成了灭蜀第一功臣。然而在蜀国灭亡不久,邓艾和钟会都被斩杀,下场凄惨,司马昭究竟为何要斩杀两位灭蜀功臣,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司马昭为何杀邓艾。其一邓艾成功灭蜀,功高震主,擅自处理蜀中事务被杀。邓艾通过偷渡阴平,骑袭成都,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邓艾入成都之后,擅自宽恕了蜀汉的文武百官包括刘禅,并且邓艾要求军队禁止扰民,维护治安,并且安抚投降的官员,令他们各司其职,邓艾因此也受到蜀中百姓的拥戴。但邓艾被胜利冲昏头脑,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用大批蜀中官吏,邓艾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的太子为督尉,王侯为驸马督尉,并根据蜀中官吏的位置高低,任命他们为蜀中的官员,或者是自己的部下。完全没有顾及司马昭的感受,并且对蜀中的百官们说:幸亏遇到我邓艾,换做别人,你们早就身首异处了。邓艾居然说姜维只是一时的英雄,遇到邓艾就黔驴技穷了。邓艾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在绵竹修筑高台,宣扬自己的功德。


其二钟会诬告邓艾居心叵测意图谋反。钟会见邓艾如此居功自傲,心里暗生杀机,若不是钟会在剑阁率大军与姜维周旋,邓艾怎么会有机可乘。于是钟会为了搬倒邓艾,独占功劳,上书司马昭,谴责邓艾在蜀中所作所为,说邓艾没有经过允许就擅自封赏任用蜀中官吏,完全没有把司马昭和天子放在心上,又在蜀中笼络人心扩建军队意图谋反。司马昭自然也知道邓艾已经难以驾驭,就想借助钟会之手杀掉邓艾。于是司马昭便派监军卫灌前去捉拿邓艾父子,将他们押解回洛阳,并在绵竹地区将邓艾父子杀害,邓艾在洛阳的家眷也被司马昭杀害。邓艾谋反证据不足,也成了当时一大冤案。《三国志》记载:

邓艾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悬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


其次分析司马昭为何杀钟会。其一任用姜维,诬告邓艾。刘禅投降后,也命令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仰天长叹:我等死战,为何陛下先降。最后姜维心生一计,投降钟会,离间钟会与邓艾,策反钟会为姜维所用。这也是姜维看透了钟会心有大志,意图谋反。于是姜维投降钟会后,积极劝说钟会不要让邓艾夺得头功,参与并策划了诬告邓艾。可怜邓艾至死都不知道被谁所杀。然而司马昭早已看出钟会之心,因此日日提防。


其二钟会谋反。景元五年(264年),钟会抵达成都,收押邓艾,但此时钟会兵强马壮,拥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又掌握了邓艾的军队,势力自然非同一般。司马昭对钟会也早有戒心,便派遣贾充领军一万,占据乐城,司马昭本人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并安抚钟会说是为了给钟会接风洗尘。钟会也是聪敏,司马昭亲率大军迎接,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事,于是姜维趁机劝说钟会谋反,凭险据守,在蜀中称王,钟会没有退路,只能谋反。于是便把随军曹魏军官全部看押,但不幸走漏消息,部下连夜报信给监军卫瓘,次日清晨,卫灌率军杀入,钟会、司马懿以及数百名部下全部被杀,就连蜀汉太子刘璇和姜维的家人也未能幸免。显而易见,钟会之死,情有可原,然而邓艾之死,却是冤死。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昭杀邓艾、钟会?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邓艾、钟会两人的死因分开说。

首先说邓艾,邓艾死于三个原因:

1、自身原因。司马昭欲伐蜀,邓艾表示反对,说时机不成熟,仅钟会支持司马昭,司马昭强行伐蜀,令邓艾为西路军,邓艾这个人在军事上能力出众,但在政治近乎白痴,多次对司马昭的意见表示反对。要知道司马昭要的是听话的臣子。

刘禅投降后,邓艾干了啥事。一是封官加爵,不仅封自己人,还封蜀国降将,还上书司马昭对刘禅的处置指手划脚。二是筑台以表战功,将魏阵亡将士与蜀汉阵亡将士埋在一起,不知邓艾怎么想的,将交战双方敌我的将士埋在一起,不知他手下活着的将士做何感想。



2、司马昭的猜忌。邓艾在灭蜀成功后立奇功,司马昭封邓艾为太尉,位居三公,增食邑两万食,绝对是高官厚禄,并告知邓艾凡事不得自做主张,要上报,可邓艾居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做主张将蜀汉旧封官,然后封官许愿,犯了司马昭的忌惮。司马昭肯定想:你邓艾封那么多官干嘛,想培养自己的势力吗?邓艾又不太听话,前有王凌、文钦、毋丘俭、诸葛延之乱,司马昭能让邓艾拥兵自重吗?

邓艾又向司马昭提出伐吴,当初伐蜀邓艾不同意,结果成功了又想伐吴。伐蜀成功邓艾官居太尉,你又想伐吴,要成功了再封什么官?司马昭才是魏公,太尉已是三公,位居人臣之极,已封无可封,只有杀之。

3、同事参奏谋反。司马昭放在邓艾身边的参军田续、伐蜀主将钟会、监军卫瓘都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谋反,司马昭本已有杀心,现在就顺水推舟,令卫瓘捉拿邓艾父子,后在钟会谋反之乱平定后,被卫瓘派出去的田续杀死。

邓艾并未谋反,死于居功自傲、自做主张、不听命令、政治白痴、不善为人。

再看钟会,钟会就是死于谋反,于乱军之中被杀,那钟会为何要谋反?什么时侯想谋反?



众知周知,司马昭伐蜀,仅钟会一人支持,并且钟会是伐蜀主将,统领全军,后被姜维堵在剑阁,都准备撤军了,此时钟会应该无谋反之心。后邓艾奇兵渡阴平,逼成都,刘禅投降,邓艾先进的成都,而钟会远在剑阁,当时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投降后力劝钟会自立,反司马昭,并且此时伐蜀首功的邓艾也被司马昭下令抓捕,应该是此时起的谋反之心。

钟会谋反有四个原因:

1、拥兵自重。邓艾被抓后,整个益州魏最高将领就是钟会,手握20万大军,钟会担心受猜忌。并且战争结束后,司马昭肯定不会让他手握重兵,远离政治中心。

2、兔死狐悲。邓艾未谋反,且伐蜀立下大功。都被司马昭抓了,钟会心里明白,下一个就是自己,还不如反了。



3、姜维力劝。钟会起谋反之意起于姜维,主要是在姜维投降后从剑阁到成都的这段路上,从到成都的第二天就开始谋反可以看出。

4、大环境使然。曹丕篡汉自立魏,司马篡魏准备自立晋,都是通过武力抢夺前朝的江山,钟会觉得自己也可以,显然高估了自已。

钟会之死应该是司马昭死料未及的,主要是自己做死,之所以失败,有几个原因:仓促行事,未做周密安排。听信姜维之言,未正确估计形势。谋反名义莫名其妙,未给将领及士兵做思想工作,任谣言传播,无力控制手下军队,谋反仅三天死于乱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严格来说,邓艾和钟会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马昭手里,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成立,因为他们最终的结局,确乎是司马昭造成的。

先回顾魏伐蜀汉之役,在司马昭的战略计划中,邓艾率领的西路军和诸葛绪率领的中路军是截击姜维所部的偏师,灭蜀汉的主力自然是钟会率领的东路军,在具体安排上也是如此,但不想阴错阳差、战局演变,钟会主力和姜维主力僵持于剑阁, 当时的状态钟会已经准备撤兵:

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

如果不是邓艾冒险从阴平道直驱江油,灭蜀汉根本无从谈起。

因而蜀汉灭亡之后,邓艾的状态是独建奇功、志得意满:他上书向司马昭建议封后主刘禅为扶风王来给东吴君臣做示范——要知道曹魏长期实行的爵位制度是同姓有王、公(乡公)、侯(亭侯)、伯(亭伯)四等,异姓只有侯(县、乡、亭)一等,灭蜀汉后司马昭以特殊地位才受封晋公,次年才进爵晋王,而邓艾本人也只是县侯(邓侯),这就是一个县侯向公爵建言封敌国投降的君主为王,看到这个牛逼哄哄的自说自话的文书,司马昭估计已经醉了。

(邓艾剧照)

而钟会的状态是又妒又恨:如果按照邓艾的套路进行下去,自己就毫无功绩了,但从钟会角度,好在姜维所部蜀汉主力是向钟会投降的,钟会便厚待姜维等,皆权还其印绶节盖,用这些来作为自己的资本(也因此后来被姜维利用)。

(钟会剧照)

司马昭曾经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有事应当上报给我,不宜马上实行。)

结果邓艾又一番大道理:

……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国家计也!

总之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报告您在执行实在来不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司马昭的内心想法自然就更多了。

这一年十二月乙卯,司马昭用魏元帝曹奂的名义下诏书褒奖邓艾、钟会两人,给邓艾的诏书其内容是这样的:

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话貌似都是好话,奖赏也实在(太尉是三公之一,封邑也是实惠),但是举了四个前代功臣,除了吴汉,三个都是著名的被诛杀的功臣,话里有话,意在言外。

给钟会的诏书内容是这样的:

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网罗进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予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司徒也是三公之一,钟会更进封县侯,但所谓的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对于因人成事的钟会,不啻是暗暗的讽刺。

从诏书给予的封赏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邓艾和钟会占了三公中的两个,邓艾(197-264)年近七十,崇功报德,表面似还合适,钟会(225-264)只有四十不到,就当到名义上的宰相,今后何以为继,司马昭未始没有去思量。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份诏书都是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景元四年十二月乙卯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景元五年正月壬辰,诏以槛车征邓艾,壬辰是正月初一。槛车征邓艾就是以待罪之人看待邓艾,此时与下诏封他为太尉、增邑二万户才相隔6天,所以当初的诏书本身无疑主要是烟雾弹。

邓艾属于冤死,后来司马氏心里很清楚,但直到西晋武帝朝给邓艾部分平反任用邓艾孙子的时候,

依然强调邓艾本身还是有罪的,始终不肯给予彻底的昭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整死邓艾就是司马昭的既定方针。

再看司马昭这时的战略布局:

晋公昭恐艾不从命,敕钟会进军成都,遣贾充将兵入斜谷。昭自将大军从帝幸长安,以诸王公皆在邺,乃以山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让钟会进军成都是对付可能不服生变的邓艾,那么贾充率兵入斜谷,司马昭本人和皇帝一起到长安,则完全是为了对付钟会,山涛镇守邺城稳定后方,更说明甚至有准备与钟会军决战的最坏打算。

司马昭之前曾经对担心没有家属作为人质的钟会(钟会没有妻子和亲生儿子)会叛乱的西曹属邵悌说:

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蜀必可灭。灭蜀之后,就如卿虑,何忧其不能办邪?夫蜀已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会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勿使人闻也!

司马昭的所谓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其实还包括钟会军中他早就布下的暗桩: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的廷尉卫瓘,担任将军幕府长史(参谋长)的司马懿的女婿、自己的妹夫杜预,钟会的护军、司马懿左右亲信胡奋的弟弟胡烈,邓艾的护军田续,此外夏侯渊的儿子夏侯和、司马师妻子的堂侄羊琇,后来也都坚决反对钟会,说明事情的走向是按照司马昭的预判而进行。

等到司马昭将要前往长安的时候,邵悌又说:

钟会所统兵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须自行。

司马昭说:

卿忘前言邪,而云不须行乎?虽然,所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意待人,但人不当负我耳,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颇疑钟会不?“还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

司马昭到底对钟会是怎么一个态度和早就有的布局安排,也已经很清楚了。

史书还记载:

或以问参相国军事平原刘寔曰:“钟、邓其平蜀乎?”
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寔笑而不答。

刘寔的参相国军事,就是参司马昭军事,作为知机者,他了解司马昭之心,于是早就知道了邓艾、钟会的命运。

具体到两人,邓艾是功高不赏、含冤而死,钟会本身有异志并不能算冤枉,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司马昭所逼死。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曹操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魏国朝政大权,后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控制曹魏国朝大权,大将军司马昭行为更明显,欲推翻魏国皇帝,自己改朝换代做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司马昭野心很大。

一次早朝,大将军司马昭提议攻打蜀国,灭亡蜀国计划,在朝中议事,将军邓艾明确唱反掉,反对司马昭攻打蜀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本来司马昭淮备任命邓艾为主帅伐蜀。因为邓艾反对出兵,所以司马昭决定任命另一将军钟会为主帅,邓艾为付将出兵灭蜀国战争。

于是魏军出发伐蜀,本来钟会想借此次机会,抢立头功灭掉蜀国,但是他碰到强硬对手蜀军主帅姜维领导的蜀国军队,一值相持,久攻不下,这时候,邓艾也想立头功灭蜀,他末同钟会商量,擅自带领一支奇兵从崎岖山上小路,爬山过岭,到成都附近,只有小股蜀军被他消灭,轻而异举突龚成功,活捉蜀国皇帝刘禅,灭掉了蜀国。

姜维听到蜀皇被捉,军心大乱,军队被钟会击溃。邓艾取下成都后,野心大了,他没请示钟会,司马昭,魏皇帝,擅自派他自己亲信到各地任太守县令官职,意途谋反,于是司马昭以邓艾谋反罪命钟会派人除掉邓艾,其后钟会派兵追杀掉了邓艾。

钟会手握重兵,表面上服从大将军司马昭,实际也想造反当皇帝,野心也不小,于是司马昭叫监军卫灌设计殊杀了钟会。卫灌坐上了钟会位子,坐镇成都。

司马昭之所以杀邓艾,钟会,不仅因为这两个人傲漫,主要是邓艾一直没有投靠司马就,这个人南影响力,如果司马家取而代魏。他必然反对,所以司马昭找到机会了。去掉了邓艾。钟会虽然投靠了司马昭家,但是钟会太聪明,也有野心,不除掉他,对将击司马昭家取代曹魏家不利。所以早点下手除掉钟会为好。

由于司马昭在位时为司马家族后来替代魏皇,扫清了道路,后司马昭死,儿子又当时魏国大将军,朝政大权他一人在手,公元265年,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己做了皇帝,成立了晋朝。


蔡哥谈


司马懿是有很大智慧和韬略的人,他的几个孩子也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司马昭从小熟读兵法,在司马懿身边早就熟悉权谋之术了?邓艾,钟会,也是当时的才俊之士,杀他们是必然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当时的威望和实力很强,并且还是实权在握。所以司马懿必定会那他们开刀。

兔死狗烹的下场很多,但到底是谁的错?天知道,你说呢?


品味国学


三国中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呢?司马昭这个人的阴险狡诈狡诈程度跟其父司马懿比起来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跟他斗心眼,无疑是自寻死路。我们先说邓艾吧。

邓艾:功高盖主,傲慢自大

邓艾是后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这个人文武全才,不仅在打仗上很有一套,在处理朝政方面也颇有两把刷子。深得司马昭的赏识。常年在魏国边境跟蜀汉对峙。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需要建功立业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决定去讨伐蜀国。但是邓艾大兄弟却上疏反对伐蜀,说这个时机不好,巴拉巴拉……。邓艾一反对,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此时伐蜀不妥。

司马昭心想:“这个愣头青,你一介布衣,我把你一手提拔起来,不思恩德也就罢了,这个关键时刻居然还反对我。我这个计划必须完成,不然我有啥理由给自己加官进爵。你不去,好,我让钟会带头去。先给你记一笔”

于是乎,司马昭任命会来事儿的钟会担任主帅,自己的心腹卫瓘为监军,田续为邓艾的护军。

并令二人相机行事。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伐蜀。当钟会被蜀汉姜维阻挡在剑阁进退不得时,邓艾主动请缨,率领2万奇兵出其不意偷渡阴平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坚强的意志和极大的勇气通过700里阴平小道,抵打江油关。

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取江油,占涪城,攻绵竹。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开城而降。至此。蜀汉灭亡,邓艾立下了不世之功。一时间,邓艾风头无两。炙手可热,志得意满。

其实到这儿的话,邓艾功劳是第一的,但错就错在他以曹魏皇帝的名义来对蜀汉的降臣大肆分封,甚至还任命自己的部下担任蜀汉的地方官员。

这在当时是大忌。是大不敬,且有谋反的嫌疑。当年汉献帝那么熊,曹操还不敢这样做。更何况司马昭这个人精可不是汉献帝。所以,邓艾危矣。邓艾灭了蜀汉以后,随即向司马昭上疏,想趁着士气正胜,把东吴拿下算了。司马昭看见后心想;你个老小子,当初伐蜀的时候,你同意。现在倒急着要伐吴。把我放在哪儿了。司马昭并未答应。心里对邓艾颇为不满。

加上等邓艾破蜀以后,目中无人,居功自傲,狂妄至极,对部下士兵也不善待,逐渐失去了人心。加上等钟会和卫瓘以邓艾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意图谋反为由。

将他拿下。邓艾觉得冤枉。就提出要面见司马昭,当面陈词。随着邓艾父子离开蜀汉。钟会成了蜀汉的领导人。但钟会和蜀汉降将姜维密谋自立。

后事情败露,被魏军士兵所杀。此时监军卫瓘按司马昭的意思。命护军田续追赶邓艾,将斩邓艾父子斩杀于绵竹。

纵观,邓艾的死亡跟狡兔死走狗烹有很大关系,但同时,由于其功高盖主,居功自傲。

引起司马昭的不满,影响到了司马氏家族的利益,故而,将其斩杀。可怜邓艾古稀之年还不得善终。

钟会:曲意逢迎 意图谋反

再说钟会,他与邓艾不同,钟会出身名门,他爸爸是曹魏的重臣,官至太傅。典型的官二代。

而且自幼聪慧,面貌英俊。29岁的年纪便封侯拜相,是后三国时期曹魏最出色的谋臣。

灭蜀以后,钟会以邓艾谋反的名义向司马昭举报了邓艾。邓艾被司马昭下令带回,钟会接管兵权。

加上姜维投降的兵力,加起来有20万军队,心里的小野兽有些膨胀了,加上姜维对钟会游说,使得钟会飘飘然,开始想当然。觉得自己能够拥蜀自立。因为回去也没有好果子吃,邓艾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于是钟会拥兵自立,假借魏太后遗旨讨伐司马昭,没想到下面的将领附和声寥寥,这个场景出乎钟会意料。

他没想到这些将领是司马昭的死忠,而不是他钟会的死忠。况且他们的家人都在曹魏。万一反叛不成,不但自己身死,还会连累家人。

一时间,钟会陷入两难,而他也没有果断采取行动,诛杀这些将领。失去先机,导致这些将领反戈一击。

团结起来杀向中军帐,于是钟会、姜维(自杀)、廖化一干人等全部命丧黄泉。姜维的光复大计也流产了。

这场你来我往的灭蜀之旅,以魏蜀将领团灭的方式宣告结束。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赢家。不对,有一个赢家,那就是司马昭。也到了司马昭预期的目的。

此后的他加快了篡魏的步伐。曹魏政权岌岌可危。想当初曹操父子欺负汉朝孤儿寡母。现如今司马昭父子又欺负曹魏孤儿寡母。天道轮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觉得小编叨叨的不错的,欢迎加关注,关于这个问题,元芳们,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