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割據、功敗垂成的晚清梟雄苗沛霖

在萬里烽煙、風雲際會的清代晚期,可稱得上梟雄的人物可真不少,洪秀全、石達開、張樂行、袁世凱。。。。而其中有一位,幾乎儼然在亂世中據鄉謀國,卻因種種原因,至今知名度不高,他就是苗沛霖。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鳳台人。普通農民家庭出身,遠不如同時代的鄉里豪傑、捻軍創始人張樂行家族“席沃產數百畝”這樣的大地主,而是當時十足的窮光蛋群體之一。可是,偏偏苗沛霖“倜儻有大志,不甘安命居貧”,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奉行的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也成了苗沛霖逆襲的唯一機會了。可惜他雖然考取了秀才,卻依然無法混一前程,生活壓力下,苗先後去做過幾處的蒙學老師。“孤館青燈、藉藉秋夜”裡的苗沛霖,終於憤然:“大丈夫終不當溝壑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命運了。

當時的皖北已經是捻黨四起,苗沛霖也竄往雉河集投奔大頭目張樂行,史載張樂行很高興的苗的來投,委其為“紅筆師爺”掌管文書,但在一心想掌實權的苗看來,卻是大失所望,遂自詡“張樂行不過一草莽耳,何堪屈居其下”,不辭而別,返回鳳台老家,待機而動。面對一時無力派軍駐守的廣大地區,清廷已有旨意,要地方士紳自行組織團練、保家衛國,這成了當時各胸有大志者的一條入仕捷徑,苗沛霖也不例外。當捻軍進擾鳳台時,官府的軍隊被一掃而光,鄉紳們只好出錢出力、委託“熟知兵法”的苗沛霖領軍抗捻,終於給了他登山亂世舞臺的一個良機。

苗沛霖以本宗親屬子弟及同鄉悍勇者為骨幹,組織起了團練武裝,不但成功逐出了鳳台地區的捻軍,還很快奪取了周邊地域、成了擁眾過萬的團練之豪,加之苗慣以金錢、美色相饋,很快得到了以當時督軍淮北的勝保為首的滿漢官僚們的青睞。在上有靠山、下有心腹的幫襯下,苗沛霖成功地在軍隊內部實施了改造,不但強化了練兵、增強了戰鬥力,更關鍵地是把這支軍隊變成了只認自己的私人武裝——苗家軍,為實現自己的野心打下了基礎。

公元1860年,湘軍重兵雲集安慶城下,與太平軍、捻軍主力展開了決定雙方形勢興衰的安慶之戰,安徽境內的清軍和捻軍主力大多被抽調赴援,這時已經屯糧充足、擁眾近二十萬的苗沛霖認為可以“一展大志”了,正積極利兵募馬間,又聞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咸豐帝已經西逃承德、清廷急令各處清軍北方勤王。面對這忽然出現的“天下無主”之狀,苗沛霖大喜過望,當眾撫掌曰:“時至矣”。12月12日,正苦尋反清藉口的苗沛霖,獲悉原本派駐壽州的屬下李學曾等七人,被當地團練首領徐立壯等捕殺,徐立壯本為苗的部屬,因不滿其專橫,而帶隊轉投了安徽巡撫翁同書,苗早欲殺之;更由於壽州另一守將孫家泰更與苗氏宗族有舊怨,(苗沛霖本人年幼時也在孫家當過三天長工,被其虐待過)。

1861年2月10日,苗沛霖誓師於下蔡,打出“河北天順王”的旗號,大舉出兵攻伐壽州,在擊敗城外清軍後,連營二十餘壘,開始了對壽州城的包圍。同時,苗家軍分兵四出,部將朱萬隆攻取臨淮關;苗金開、祝蘭芳破懷遠、潁上;苗天慶部在靈璧大敗清軍沈寶臣部。。。。同時,苗沛霖派出朱鑫、陸長華出使廬州,與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會晤,表示願意蓄髮、臣服天王、接受冊封,與太平軍攜手抗清,得到了陳玉成的高度讚賞,不但與之結盟,還派出辛大剛、餘安定等將率一股太平軍來相助攻打壽州。另外,在苗派遣的王金奎的撮合下,苗家軍與捻軍主力張樂行、龔德樹也達成了諒解。

自三國兩晉以來,淮北的壽州城向號堅固,有“鐵打的壽州”之稱。然架不住苗家軍的長期圍困,孫家泰、徐立壯、韓殿甲等將幾次出擊,均失利而歸。更要命的是,安徽巡撫翁同書也被困城中多日,其雖然文采滿天下,這時也是手足無措、心慌意亂了,從其當時所賦的詩句中可見一斑:“地有虎狼諸將怯,山無草木八公愁”。到了6月,連續向朝廷告急的翁同書,不但沒有盼來解圍之軍,反倒得知苗家軍又相繼攻克了三河尖、正陽關和潁州城,至此,翁巡撫堅守之心完全破滅,走向另一個極端。其一面按照苗沛霖的意思,給朝廷上書為其叛亂行為辯護,另一方面下令處決其原來當作心腹愛將的徐立壯,將孫家泰投進監獄,(孫在獄中,知為翁同書所賣,憤而自盡,絕命詞曰:大丈夫不爭歲月,士君子自有功名。)。可嘆的是,孫、徐死後,“大仇得報”的苗沛霖並沒有撤軍,反倒是繼續圍攻,到了10月29日風雨之夜,苗家軍在城中守備朱天祥、趙森保等的內應下,終於攻克了“鐵打的”壽州城,活捉了巡撫翁同書。

然而,面對拿下壽州、北上中原的門戶已開的大好形勢的苗沛霖,卻並沒有喜形於色,更沒有去實施自己早有腹稿的問鼎中原的大計,反倒是回撤自守。這是因為拿下壽州之前的一個月,太平軍據守達9個月之久的安慶城也淪陷了,皖南戰線已經崩潰,短短兩個月不到,桐城、池州、銅陵、無為相繼被湘軍攻克,英王陳玉成領殘部退守廬州,還遣使前來尋求苗沛霖部的援助。在苗看來,這時再要繼續反清、北上成功之數已經渺茫,他的對策則是再次謀叛。目前還握在手裡的翁同書就是最好的媒介,於是,通過翁的手筆,苗沛霖又向清廷連表忠心,出於對苗部的忌憚和前線用人之際,清廷在勝保等人的奏請下,駁回了湘軍李續宜、彭玉麟等將要對苗大張撻伐的請求,允許苗沛霖“戴罪立功”。

1862年3月8日,在苗的授意下,正在潁州配合太平軍作戰的苗家軍王金奎、董志誠部臨戰倒戈,大敗太平軍、捻軍,生俘捻軍大將尹韜、江生等。3月23日,苗沛霖以圍魏救趙之計,親率精銳襲擊太平軍後方,擊潰其家眷部屬。4月1日,勝保督帥清軍在苗家軍配合下,正面擊潰太平軍馬融和部、捻軍張樂行部,潁州之戰取得完勝。此時,英王陳玉成也正被多隆阿、雷正綰、石清吉等部圍困於廬州,而苗沛霖為了給清廷獻禮表功,策劃了一個陰謀,他遣人前往廬州,希望英王等能突圍北來壽州,合兵一處,乘虛直取中原。陳玉成出於兵敗無顏回天京的心理下,貿然輕信了苗沛霖之議,5月13日,陳玉成率大隊人馬出清兵意料之外,從北門突圍,直奔下蔡,然終於墮入苗沛霖圈套之中,被苗的侄子苗景開部控制,包括英王陳玉成、導王陳仕榮、從王陳德漋等全部被擒。5月21日,苗沛霖將被俘太平軍眾將押送潁州勝保大營,突出包圍圈的捻軍張樂行曾試圖在途中的江口集劫囚,可惜沒有成功。

令獲得勝俘英王大功的苗沛霖沒有想到的是,清廷並沒有大肆封賞於自己,旨意中准予“自新”,但不準開復“前罪”。要他率軍繼續追剿張樂行捻軍,否則,“負罪而無功,仍要剿辦”。這時,如日中天的湘軍集團也逐漸將觸手深入安徽,朝廷下旨升湘軍大將李續宜為新任安徽巡撫,面對如此險惡局勢上的苗沛霖如坐針氈。雖然之前的靠山勝保被遠調陝西,但清廷內部反對湘軍等漢族士紳武裝的勢力還在,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被朝廷委任為剿滅捻軍的主帥,苗沛霖立刻前往投靠,借這位一貫排斥漢人武裝的蒙古親王的勢力,迫使湘軍集團暫時止步於皖南。

1863年初以來,始終徘徊在皖北、豫東的捻軍連遭敗績,3月間,張樂行捻軍主力二十多萬人,被僧格林沁的滿蒙軍和苗沛霖的苗家軍圍困於當初起事的雉河集一帶,大戰結果是捻軍全軍覆沒,張樂行突圍出走,至酉陽集被圩主李四一擒獲,隨即獻與僧格林沁大營邀功。苗沛霖聞訊大怒,遣人逼李四一追還張樂行交給自己,李四一堅不同意,苗遂以軍圍攻李四一所在的土圩,展開一場爭功屠殺。僧格林沁得知後,大為惱火,立命苗沛霖撤軍,否則予以討伐,苗軍這才退卻,而僧格林沁已心頗厭之。

皖南太平軍、皖北捻軍的相繼覆滅,使得苗沛霖及其苗家軍逐漸失去了利用價值,加之爭功事件發生後,僧格林沁明顯加強了對苗家軍的猜忌和防範,特別是勝保被革職下獄後,苗沛霖徹底失去了朝廷靠山,署理安徽巡撫的唐訓方甚至下令讓苗沛霖解散軍隊以便回鄉務農的訓令。就在此時,山東發生了宋景詩黑旗軍肆虐的局面,僧格林沁的滿蒙軍隊奉調北上,為了安撫地方所需,僧格林沁上書希望唐訓方的解散團練之令緩行,還勉勵了苗沛霖一番。然善於政治觀察的苗沛霖洞若觀火,知道自己兔死狗烹的最終結果。他的性格不允許自己甘於受死,他要搏一把,而僧格林沁大軍北上山東,皖北清軍防務空虛,正是一個起兵的良機,於是苗沛霖再次反清的行動開始了。

4月5日,苗沛霖告知巡撫唐訓方、道員馬新貽,謂全軍解散回鄉的工作已經就緒,各處釐卡逐漸交出,他將從蒙城大營以東開始、逐營解散。當然,這些都是煙霧彈,5月2日,本是所謂解散開始日,苗沛霖召集全軍各旗主、營主會商,決計再次舉旗反清。次日,苗家軍突襲蚌埠、破懷遠、陷潁上,。。。。面對淮北大地狼煙四起、各處官員遭擒被殺的亂局,驚慌失措的唐訓方巡撫,直到5月5日方傳令各處守軍與苗家軍作戰。

苗沛霖此次反叛的主攻方向有二,一是部下方長華、李萬春等部再次圍攻剛剛移交給巡撫的壽州城,二是自己親率苗家軍心腹精銳猛撲蒙城。圍攻壽州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清軍救援,真正的主攻就是蒙城。戰爭的進程似乎正是按照苗沛霖的計劃在進行,曾國藩下令皖南的湘軍蔣凝學、毛有銘部星夜北上救援壽州,然苗家軍趙玉華、童維翰等部處處設伏阻擊,到7月上旬,湘軍付出數千人的代價後,依然未能解圍。7月19日,已經斷糧的壽州城破,知州毛維翼被殺,壽州再次落入苗家軍之手。於此同時,懷遠地區的激戰也正酣,巡撫唐訓方率領的提督李世忠、總兵張得勝、水師丁泗濱等部,與張建猷等展開拉鋸戰,直到8月清軍依然沒有絲毫進展,之後湘軍彭玉麟派出部分水師夾攻,清軍方略佔優勢。

決定勝負的決戰發生在蒙城,1863年5月,苗沛霖親統大軍圍攻蒙城,揭開了戰役帷幕。在此前的反清和進攻張樂行捻軍的戰爭中,苗家軍曾兩次攻打蒙城,但都沒有得手。這一次是苗沛霖第三次用兵蒙城,苗家軍幾乎精銳盡出。為鼓舞士氣,苗沛霖在前線對眾將說:鐵鑄的壽州不過如此,紙糊的蒙誠又豈奈我何?

此次圍攻,苗沛霖使用了“偃月陣”,步步為營、層層包裹,蒙城幾乎被圍得水洩不通。按察使馬新貽雖力有不逮,但也是誓守此城,一場惡戰在所難免。蒙城守軍主力唯有李南華部數千團練,但由於防禦工事完整、措施得力,自5月10日起,苗家軍雖每日猛攻,卻始終沒有突破。5月21日,來自潁州和宿州的小股援軍到來,但毫無作用。6月5日,僧格林沁派來的遊擊施紹恆及捻軍降將張慎德等進入蒙城協防,雖逐日與苗家軍交鋒,但幾乎沒有勝績。不久,活動於河南、湖北的張宗禹捻軍為響應苗沛霖反清,也反攻皖北,奪回雉河集,對清軍形成新的威脅。9月清廷面對如此嚴重的局面,屢屢催調僧格林沁部南下、湘軍主力北上,但湘軍已處於圍攻天京的關鍵時刻,而僧格林沁也正與黑旗軍激戰,只得派出部將陳國瑞部三千人南下。9月25日,苗家軍在渦河南北設伏大敗遠來的陳國瑞軍,10月,清軍援軍漸集,蚌埠方向的總兵王萬清、王才秀部匯合了陳國瑞部,重新逼近蒙城;10月20日,荊州將軍富明阿大軍抵達臨淮關,先鋒宋慶部與陳國瑞、英翰、郭寶昌等部聯合攻擊蒙城郊外苗家軍,激戰一天、傷亡800餘人,未能解圍。11月14日,富明阿大軍抵達宿州,派出副都統蒙額、侍衛壽昌等與前述諸將匯合,與渦河兩岸苗家軍逐營爭奪、反覆血戰。16日,僧格林沁大軍終於南下,首戰擊潰張宗禹捻軍、攻下雉河集,清軍諸營聞訊士氣高昂。

反觀,苗沛霖在這段時間裡,只是一味督促眾將攻城,沒有采取相機的外線運動,逐漸陷入困境。12月2日,清軍陳國瑞部掐斷了苗家軍的糧道,僧格林沁更派出蒙古馬隊遠擊苗天慶、李萬春等苗黨據守的壽州、鳳台等地,奪其根據。12月6日,僧格林沁彙集諸路援軍同時對苗家軍的偃月大營進行分路猛擊,打破之,苗沛霖及王金奎、張建猷、劉蘭馨等苗家軍首領均亡於陣中。至此,歷時半年、震動全國的蒙城包圍戰,以再次反清的苗家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而苗沛霖這個生逢亂世、野心勃勃的梟雄,也就此結束了自己反覆無信而不失精彩的人生之路。

一心割據、功敗垂成的晚清梟雄苗沛霖

苗沛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