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六:人生的最好结局——求仁得仁

成语求仁得仁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泛指追求的高尚理想、愿望实现了。典出《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孤竹 (国名)君的二个儿子,两人为了互让王位,逃避到了周文王的底盘。武王要伐商的时候,他们力劝武王。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天下百姓也都归附。 但伯夷、叔齐兄弟却认为武王是以暴制暴,行为不正,立志不吃周朝的东西,逃到首阳山去隐居,竟饿死在首阳山。

一五六:人生的最好结局——求仁得仁

前段《论语》中说的卫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卫灵公治国有方,但其夫人南子品行不端,太子蒯聩想加害南子被发现后跑到了晋国。卫灵死后,国人推立蒯聩的儿子蒯辄为国君,就是文中的“卫君”。蒯聩知道儿子被立为国君,就借晋国兵力攻打卫国,想夺回王位,父子相残。

《论语》中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我去问问老师。”但子贡并没直接问,而是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伯夷叔齐不食周之粟历来是有骨气的表现,孔子说他们求仁得到了仁,虽然饿死,但那是他们自己认为的最好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怨恨。人生本来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取舍,就看你求什么了?

一五六:人生的最好结局——求仁得仁

但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我们普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坚守底线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这个成语里的仁已经不是儒家说的仁了,可以泛指你所追求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在追求“仁”的 过程中,我还是呼吁要坚守一些东西,不说舍生取义吧,最起码不能为了利益做害人的事情。有人说中国现在是互害模式,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丢失了最基本的东西。反过来,现在商家都在打安全牌,是良心发现、道德回归吗?NO,不过是安全牌能赚取更高利润罢了!

愿每个人都能得到人生的最好结局---求仁得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