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刊發3000多條新聞,她不是記者而是通州法院一名法宣員

一年協助刊發3000多條新聞報道,日均刊發稿件近10篇,她不是記者,而是通州法院的一名司法工作者。從“五五普法”“六五普法”再到“七五普法”,她連續多次獲評普法先進個人。

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通州法院的“發稿達人”……

永葆熱情:

10年法宣熱情不減,常“爬格子”到深夜

2008年,時任通州法院宋莊法庭書記員的竇娟,因“文章寫得好”,被組織調到法院機關,專職做起宣傳工作。而這一干,就是10年。在辦公室剛入職的幾名“90後”徒弟眼中,雖然已入行十多年,這位80後小姐姐依然對工作充滿著熱情。新聞素材的時效性要求很高,竇娟“爬格子”到深夜就成了常有的事。

“我是A型血,要麼不幹,要麼就幹好。”竇娟笑稱,這可能與她的血型有關。但事實上,如此執著更多的還是因為工作給予她的成就感,“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年刊發3000多條新聞,她不是記者而是通州法院一名法宣員

▲竇娟在北京法院首例案件專題展

“其實許多人對法院、法官的認識,與實際是有偏差的。我們對外宣傳的作用就是把法院、法官的工作介紹給大家,一方面倡導大家知法、懂法、用法、尊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家更多的瞭解我們的工作,樹立法院司法為民的良好形象。”大學學的就是法律專業的竇娟,雖然不能在法庭上執法斷案,但是她仍然希望能夠在司法宣傳的崗位上,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為副中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探索思路:

和媒體做朋友,請記者吃餃子吃到人家害怕

雖然有過撰寫判決書、案例分析的經驗,但竇娟在剛剛接手新工作時,並不很懂“宣傳”。為了能找準宣傳思路,儘快適應工作節奏,竇娟經常會自掏腰包拜師學藝“請記者朋友吃餃子”。以至於後來,打交道多了,一遇上吃飯,就有記者問:“咱這次不吃餃子了吧?”

自打幹了法宣工作,竇娟的手機就沒怎麼關過機。“記者的工作時間很靈活,可能晚上還在寫稿拼版,有些法律專業的表述,他們會隨時徵求我們的意見,也可能隨時就需要添補素材,調取卷宗。”在與媒體打交道時,面對新聞媒體的報道需求,竇娟會盡量趕在第一時間回覆、第一時間反饋,現在的她也算是半個媒體人了,在法治媒體圈的“人緣”非常好。

一年刊發3000多條新聞,她不是記者而是通州法院一名法宣員

▲5月21日,通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見諸報端

“我覺得更多是學習吧,跟媒體打交道學到很多東西。媒體需要的是新聞點,打眼的案例素材。而我要做的,就是儘量去找尋這樣的素材,結合案例以案釋法,找到老百姓關心的新聞熱點和看似有些冰冷的法律之間的連接點,把法律變得讓老百姓喜聞樂見,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普法宣傳效果。今後老百姓再遇到類似情況,就能知道如何防範法律風險、如何化解矛盾了!”

用竇娟的話說,她充當的就是媒體和法官之間的“傳話筒”和“轉換器”,把書面上生硬的法律條文變成柔軟的世間百態,變成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家長裡短。

司法宣傳的思路打開後,竇娟的工作開始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2017年,中央及省市級媒體累計發表關於通州法院的新聞稿件超過3000篇,千餘人次新聞記者到通州法院採訪報道。

創新方法:

新聞宣傳人永遠年輕,站在潮頭,“從零開始”

10年來,通州法院多次獲得宣傳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竇娟個人也多次獲評北京高院、通州法院“先進”。但竇娟並沒有因為這些榮譽而故步自封,她把這些榮譽,更多的看做是動力,緊跟時代浪潮,不斷開拓創新。

一年刊發3000多條新聞,她不是記者而是通州法院一名法宣員

▲工作中的竇娟

隨著新聞傳媒的多元化,新媒體逐步“侵佔”了傳統媒體的“地盤”,新聞受眾更喜愛簡約快捷的與“微”相關的平臺。竇娟說,新聞宣傳人應該永遠年輕,永遠站在潮流的浪尖,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只有這樣,產生的新聞宣傳作品才能吸引大眾的目光,才能讓大家願意看,喜歡看。

“12.4法治宣傳日,通州法院邀請網友走進法院開直播,6.2萬人點擊觀看”;“通州法院召開涉城市副中心行政案件司法審判白皮書新聞發佈會”;“通州法院法治網絡課堂微視頻上線”;……。網絡直播、新聞發佈會、微視頻等等,竇娟不斷的思索著新的媒體傳播方式與法院工作的契合點。她說,好的法治宣傳作品一定是形式活潑輕鬆,但骨子裡透著堅定的法治信仰。

法治建設沒有終點,法宣工作永遠在路上。做了十年法宣工作的竇娟並不滿足,在以後的工作中,她將會一如既往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朝著更好的自己努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