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隨著微信對小程序的賦能,創業者已經可以通過廣告植入、虛擬產品付費等方式,在小程序中掙錢。

就在近期,作家咪蒙的電商小程序上線5天,GMV已經過百萬;黎貝卡電商小程序上新2分鐘,流水達到400萬。

往遠了說,去年於小戈的電商小程序已經月流水過千萬、小小包麻麻90%的電商月流水都是來自小程序。社交電商正在以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帶動電商界的潮流,未來能否徹底改變格局也未可知。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核心服務帶動微信轉型 社交電商迎來發展契機

談社交電商的肇始,其實可以從騰訊主辦的未來峰會智慧零售分論壇說起,騰訊副總裁、智慧零售負責人林璟驊列出供零售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七把武器”: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支付、小程序、騰訊社交廣告、騰訊雲、泛娛樂IP和企業微信。

7大工具也是騰訊所能給到實體零售商的核心能力,“放在零售線上線下一體的場景,希望帶給消費者新的體驗,帶給商家效率的提升。”

早期的微信主要為滿足熟人社交需求而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微信迅速獲得第一批註冊用戶。通過 “查看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微信一併為用戶開放了探索陌生人社交的權限,幫助他們進一步擴大好友數。

隨著用戶基數的擴大以及群聊功能等豐富,微信用戶關係鏈也逐漸由強關係鏈條銜接的家人、好友的範圍,向泛社會關係網絡延伸,職業社交成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環,並逐漸形成“社交+職場+生活”的三足鼎立之勢,社交關係變得複雜化。

聊天及社交環境的設計,也一貫強化對稱性和私密性,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彼此在朋友圈的互動、添加好友方式的可選擇性等功能均在於此。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變現的機會。微信用7年的時間證明了一件事,社交流量的商業化潛力可以無限大。

業內的躁動情緒,捧紅了主打“口袋購物”的微店,它一度被視為是狙擊淘寶、天貓的終極武器。微店為每個人提供了電商銷售平臺,人人可開店,人人可賣貨。這讓微店在上線9個月便獲得1200萬賣家的入駐,也讓它在2014年連獲三輪融資,一時間風光無幾。

但由於過於關注中小賣家,讓微店錯失了對微信自媒體KOL的關注,而嗅到這一商機的白鴉,最終帶領有贊借殼登陸港股。

微信公眾號主要有三大變現方式:賣貨、廣告以及知識付費。電商模式較重,前期供應鏈、運營團隊、市場等投資大,但如果管理得當,投資回報率顯然最高。而廣告本質上是流量生意,穩定但瓶頸明顯,知識付費盡管過去這些年持續穩定發展,但行業穿透力明顯不足。

公眾號僅是微信功能商業化的一個代表,但這更偏線上生意。小程序對於零售企業的價值,除表現在滿足基礎服務需要之外,還能實現泛微信生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從微信公眾平臺到騰訊社交廣告,從企業微信到小程序,從移動電商到智慧零售,微信開始了從社交工具到O2O全平臺,再到數字化升級基礎設施的兩次“大跨越”。

能與微信生態對標的,阿里只有淘寶。這也是淘寶近期在其總裁蔣凡的亮相下,對外公佈新淘寶新戰略的初衷。

  • 拼多多等紛紛拿到融資 移動電商之後的爆發

4月,是社交電商風頭最勁的一個月,拼多多、有贊、雲集、禮物說等社交電商平臺紛紛宣佈融資,且融資金額全都過億。

6月1日,艾媒諮詢發佈了《2018第一季度中國社交電商行業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移動電商發展日漸成熟的同時,也為社交電商打下了堅實的成長基礎。艾瑞諮詢預計,今年國內移動購物市場交易額將達到5.7萬億元,移動電商用戶則將增長至5.12億人,在此背景下,基於微信用戶的社交電商行業將迎來市場大爆發的一年。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社交零售用戶規模高達2.23億人,預計今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可以達到44.2%。而隨著今年Q1社交電商網絡熱度的急劇升溫,行業格局的動盪將在所難免。

如今,社交電商市場上已經有了拼多多、雲集微店、禮物說等平臺,但行業格局尚未穩固。同時,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指出了未來社交電商行業幾大潛在、且更為明確的演變方向。

然而,如今市面上一些社交電商平臺屢屢因商品品質不達標而被用戶申訴,有些則只是藉助微信流量去開展普通的電商業務而已,並非實際意義上、真正的“社交電商”。因此,艾瑞數據劍指未來社交電商發展新風向的同時,也表明了未來社交電商行業格局上的諸多變數。

與艾瑞報告指出的“社交電商行業未來演變方向”驚人地相似,充分利用小程序實現用戶裂變,自帶強社交屬性,迎合了未來社交電商的核心發展思路。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社交電商需要更新認知 具有用戶意識是首要

在這樣一個快速迭代中,你必須時時刻刻去了解、研究、洞察消費者,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過去你對消費者的認知,並不代表現在與將來對消費者的認知。

每一家知道市場重要性的競爭者每年幾乎都會做很多的市場調研,去了解消費者,結果發現用戶真的變了。

90後在一個相對物質繁榮、選擇自由的時代,再加上他們大多是獨生子,享受到非常多的關愛,讓他們擁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

他們並不會因為你在CCTV打了廣告,就選擇你。他們的選擇大多是基於品牌價值的認同,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潮牌、神店,包括網紅店應運而生的原因,因為它們自帶吸引90後的特質,大家在自己認同的圈層裡活動。

他們自信於自己獨特的判斷和選擇能力,也恰恰是這一點,給了所有品牌一個新的機會,因為品牌重新排序了。

如果營銷部門不懂消費者,不理睬90後,那麼90後就會拋棄這一企業與品牌。同時,當你搞不清楚消費者的文化時,就很難和他進行對話,也很難真正打動他。

  • 618購物節新亮點 社交電商引領新潮玩法

社交電商的興起是這個618的新亮點,消費者通過多樣化的社交平臺進入到購物場景中,再將自己的精選推薦給朋友們。618期間,在微信平臺和手機QQ平臺上,京東累計上線了23種不同類型,近300個社交互動玩法,參與人次突破3.6億。

天貓和京東造了兩個購物狂歡節:雙11和618。如今,它們不再專屬哪家公司,而是整個電商行業的狂歡。隨著小程序的崛起,微信成為一塊新的流量窪地。小程序電商成為行業黑馬,甚至某種程度上,拯救了非天貓京東的其它電商創業。

社交電商不是一個新概念,早期微信中雖有H5、微店模式的電商,但用戶信任度不高,留存、復購更無從談起。直到小程序出現,微信電商才真正崛起,社交電商迎來春天。

據報道,2017年微信產生的電商交易額已達1萬億。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8年1月,電商小程序活躍用戶規模增速是移動電商App的239.4倍,電商領域從業者紛紛部署小程序,排名前50的App中超過半數已經上線運營。

但從微商時代就開始出現,並於今年被熱議的“社交電商”,其本質到底是什麼,拼多多是否是終極答案?

把脈社交電商:是革命,還是洗禮?

  • 阿里巴巴們的經驗 提醒社交電商不簡單

阿里巴巴前總裁衛哲曾講過一個小故事,當年他主管阿里B2B業務時,在1688(阿里B2B中國站)網站上方原本有一個賣家社區入口,有一天下面人把這個入口改成了一個banner廣告位,結果馬雲把他找過去罵了一頓。

馬雲質問衛哲是不是想錢想瘋了,而後馬雲說賣家可能不會天天到阿里巴巴進貨,但一定會經常到阿里巴巴賣家社區交流做生意的經驗。在衛哲的講述中,馬雲很早就明白社交的重要性。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社交主要是C端用戶之間的社交,而在阿里的歷史上,社交產品很早就存在,但主要是在B端賣家的佈局。

在電商發展的早期,銷量轉化主要靠低價,因為去中間化的原因,電商的價格比線下實體店便宜許多,因此大量網民轉化成了網購用戶,培養出了網購習慣。

而拼多多的崛起,幾乎是採取了完全一模一樣的打法

,靠微信社交關係鏈找到了下沉用戶市場,再在供應鏈端找到了大量庫存商品,價格敏感的用戶遇上庫存甩賣的低價,一拍即合。

反觀微信,微信其實有最豐富的社交場景,但這些場景大多沒有交易的基因。以微商為代表的第一代社交電商實踐者,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場景下多種實踐,但效果並不理想,還紛紛引起好友的反感而被屏蔽。

因此,並非所有的社交都有交易基因,都能帶動社交電商。

至於拼多多的崛起,社交只是充當了流量入口,而非轉化的鑰匙,真正的轉化鑰匙是低價。這和2008年以前首次接觸網購的消費者一樣,被低價所吸引並下單購買,並且當時也有一個類似的產品叫聚划算,只不過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拼團變得更方便更容易罷了。

當這一波下沉用戶收割完後,拼多多們一樣要面臨持續轉化的問題,此時才要看社交能否持續發揮作用。

拼多多不應該只是一個起點,而可能是一個符號。社交電商從此應該擁有更加寬廣的未來,帶動互聯網電商發展的新起點,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利用好,讓技術革新服務更多的人群,把實惠傳遞給更多的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